毛冬梅 秦靜靜
(1 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放療介入科 山東 濰坊 261021 2 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 山東 濰坊 261021)
肺癌小腦轉移瘤是繼發性的惡性腫瘤病癥,是最常見的癌癥死亡原因。據統計約有20%~65%的肺癌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會發生腦轉移,以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較為常見,但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風險更高[1]。一旦肺癌患者發現出現小腦轉移瘤,往往預示著患者預后較差,有文獻報道出現腦轉移瘤肺癌患者一年生存率不到15%。雖然臨床目前對肺癌小腦轉移瘤患者大多采用姑息治療的方式,但是選擇科學的治療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同時減輕患者的痛苦[2-3]。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常用的治療手段,經動脈內介入灌注化療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尤其是對肝癌等惡性腫瘤具有良好的效果[4]。為了分析微導管介入化療治療肺癌小腦轉移瘤的效果,對我院收治的62例肺癌小腦轉移瘤患者進行了研究。
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將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醫院收治的62例肺癌小腦轉移瘤患者納入本研究中,數字法隨機分組,各31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2例;最小年齡48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60.42±2.83)歲;顱內轉移瘤直徑0.5~3厘米,平均(1.26±0.44)厘米。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1例;最小年齡51歲,最大年齡77歲,平均(59.76±2.52)歲;顱內轉移瘤直徑0.5~3厘米,平均(1.49±0.47)厘米。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較小(P>0.05),可開展隨機對照研究。
入組標準:(1)經支氣管鏡活檢等檢查確診為肺癌;(2)頭顱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小腦轉移瘤;(3)如內轉移瘤為單發,病灶直徑在5厘米以下;(4)患者認知功能與依從性良好;(5)KPS評分不低于60分;(6)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1)既往接受過靜脈化療、靶向治療等抗腫瘤治療者;(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3)既往精神病史者;(4)凝血功能異常者;(5)肝、腎等臟器嚴重器質性病變者;(6)臨床資料不全者;(7)失訪者。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靜脈序貫化療治療,采用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即多西紫杉醇175mg/m2聯合5%吉西他濱500毫升靜脈滴注3h d1。采用順鉑20mg/m2聯合溶媒NS 250毫升靜脈滴注 d1-5,每三周重復[5]。
觀察組患者實施微導管動脈介入化療,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下進行肺癌與小腦轉移瘤的灌注化療。結合術前影像學檢查以及其他檢查方式確定腫瘤的滋養動脈,選擇卡鉑、吡柔比星、卡莫司汀以及替尼泊苷進行治療,實施個體化用藥方案[6]。首先在右側股動脈采用Seldinger法進行穿刺,放入動脈鞘與導管,緩慢推進導管,使其置于腹主動脈腸系膜動脈周圍。緩慢注入8毫克恩丹司瓊,再選擇相關的肋間動脈進行造影,觀察腫瘤位置等情況。之后使用微導絲引導微導管進入腫瘤內部進行灌注、造影。若微導管難以進入腫瘤內部,通過支氣管動脈灌注方式進入腫瘤內部[7-8]。在此基礎上將依托泊苷與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進行灌注,同時灌注順鉑等化療藥物,這個過程中盡可能保證微導管未發生移位。腦血管造影采用單彎導管,在頭部磁共振檢查引導下對血管進行微導管超選,微導絲及微導管引導中間導管到達椎動脈V2~V3段體重穩定的支撐,在有導絲引導微導管進行小腦后下動脈分支血管的超選[9]。在進行上述操作的同時,在單彎導管內灌注0.3%的因素,堿注射液,同時使用輸液泵灌注20%的甘露醇30毫升、10毫克地塞米松、稀釋后的紫杉醇、依托泊苷等化療藥物,每種化療藥物灌注后進行沖管,再進行其他化療藥物的灌注。灌注結束后撤出股動脈鞘、微導管等器械,壓迫止血后將患者送出治療室,囑患者治療后24小時內臥床休息[10-11]。微導管動脈介入化療每4周進行一次,連續治療兩次。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三個月后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評估方法:以09年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為依據,患者治療三個月后進行頭部CT或磁共振檢查,若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全部病灶消失并維持四周以上為完全緩解;若患者病灶體積縮小29%以上,且維持4周以上的視為部分緩解;若患者病灶體積縮小但低于30%,維持時間在4周以上為穩定,尚未達到以上標準的為進展。疾病控制率為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穩定率,治療總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將兩組患者的數據資料錄入計算機內進行整理,使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數據經X2檢驗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7.74%,高于對照組的48.39%,兩組結果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為90.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4.52%,兩組患者疾病控制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療程結束后疾病控制率治療總有效率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68%,低于對照組的35.4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顯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化療在惡性腫瘤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肺癌腦轉移瘤患者在臨床上大多采用姑息治療的方案,但選擇合適的化療藥物及化療方案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12]。有文獻報道,對肺癌腦轉移瘤患者采用單純化療能夠取得很好的顱內療效[13]。然而,靜脈化療藥物劑量較高,同時靜脈化療采用的化療藥物,刺激性較強,容易損傷靜脈血管,同時毒性作用較多,對全身各器官組織均可造成損害,故患者治療期間容易出現骨髓抑制等毒性反應[14]。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靜脈化療方案,治療期間有4例患者出現白細胞下降,3例患者有明顯的惡心嘔吐癥狀,肝腎功能損害以及腹瀉或便秘患者各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48%,這一結果也說明了常規靜脈化療治療肺癌腦轉移瘤患者的局限性。
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微導管介入化療被應用于臨床中,將其用于肺癌腦轉移瘤患者治療中能夠針對患者局部病灶進行選擇性的灌注,可以通過微導管直接將化療藥物灌注到腫瘤瘤體內,化療藥物不經過體循環與肺循環的稀釋,不僅保證了化療藥物的治療效果,也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對全身各系統的不良影響,從而減少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15-16]。在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肯定了微導管動脈介入化療在減少肺癌腦轉移瘤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的效果。
另有文獻報道,卡鉑等化療藥物經過微導管直接灌注到腫瘤瘤體內,可以使化療藥物的濃度局部達到靜脈給藥的數倍,可以使化療藥物在靶器官直接發揮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17]。本研究在對部分肺癌腦轉移瘤患者進行胃導管動脈介入化療過程中,選擇了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同時考慮到部分患者腫瘤由肋間動脈供血以及支氣管動脈有與脊髓動脈相連的小分支,采用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會增加截癱的風險,所以在灌注時特別注意通過微導管避開脊髓動脈進行灌注,嚴格控制灌注化療藥物的速度,最大限度避免化療藥逆流入脊髓動脈[18]。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兩項結果說明了微導管介入治療肺癌腦轉移瘤患者的療效。
綜上,在肺癌小腦轉移瘤的治療中,應用微導管介入動脈化療治療療效優于常規化療治療方式,同時可以減少化療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