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春
(魚臺縣人民醫院兒科 山東 濟寧 272300)
近年來,隨著NICU內救治技術的不斷發展及革新,包括極低出生體重兒以及超低出生體重兒在內的早產兒存活率呈現出了逐年升高的趨勢,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類早產兒的死亡,但仍然需要對其營養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1]。不過早產兒普遍存在著諸多喂養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喂養不耐受的情況,極大程度的降低了早產兒的存活率,也同時顯著延長了早產兒的住院時間[2]。有報道指出,喂養不耐受在早產兒當中存在著較高的發生率,且胎齡月底,體重越低,喂養不耐受的發生風險就越高[3]。早在2009年,NA Rodriguez等專家學者在面對喂養不耐受的問題率先提出了初乳口腔免疫療法,指的是通過采用極少量的初乳滴注在患兒的口腔兩側頰部,以此通過利用口腔黏膜的吸收達到免疫效果,比較適用于早產兒的臨床喂養工作中[4]。現我院就NICU早產兒開展初乳口腔滴注對其經口喂養狀況、體質量的影響進行探討,旨在獲得更好的喂養結局及預后,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NICU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早產兒,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胎齡30至36后,平均胎齡(32.35±2.33)周,出生體重1.8至2.4kg,平均出生體重為(2.15±0.22)kg。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胎齡31至35后,平均胎齡(32.20±2.41)周,出生體重1.7至2.3kg,平均出生體重為(2.10±0.19)kg。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在我院行臨床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后符合早產兒的診斷標準:⑴在生產后24內入院;⑵Apgar評分在8分以上;⑶體重在1.44至2.5kg之間;當前生命體征較為評為;均為單胎;早產兒家屬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兒當前存在著能夠對生命造成威脅的疾病,且預計生存期時間在1周以內;母親存在著活動性結核、合并患有艾滋病、肝炎等疾病;母親存在藥物濫用史;患兒合并存在消化道疾病;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療或化療;母乳檢測巨細胞病毒結果為陽性;臨床資料缺失。
兩組早產兒均給予常規的產后干預,包括將早產兒放入到嬰兒培養箱中保暖、適當給予吸氧處理、經鼻飼管喂養、常規藥物預防感染等。對照組給予初乳的胃腸內營養,觀察組給予初乳口腔滴注,具體的操作方法為:收集產婦的母乳之后,立即將其保存并做好標記,保證母乳及早產兒的信息基本一致[5]。之后在進行如下喂養流程:⑴醫務人員仔細的清潔雙手;⑵將儲奶袋從冷藏室中取出之后,采用1ml的注射器從儲奶袋中抽取0.2ml的初乳,并將其放置在室溫條件下,等待5min;⑶利用低負壓將早產兒口腔內當前存在的淤積分泌物仔細清除或者輕柔的吸出;⑷將注射器針頭拔掉之后,采用注射器沿著早產兒的一側口角送入其口中,放置在同側牙齦與頰粘膜之間,將0.1ml的初乳液換慢推注,需要連續推注20s以上[6];⑸將注射液轉入到早產兒對側牙齦以及頰粘膜之間,之后采取同樣的方法,將剩余的0.1ml的初乳推注其中。每次相隔4h內進行1次初乳口腔滴注,一共連續實施d。
對比兩組早產兒在出生10d后的胃潴留次數、潴留量、開始經口喂養時間、完全經口喂養時間、喂養成效、喂養效率以及出院時體重以及體重的生長速度,同時統計喂養中斷的百分比。⑴胃潴留判斷標準[7]:在喂奶前從胃內回抽殘余量要高于上次喂養的50%。⑵開始經口喂養時間的計算標準[8]:指的是早產兒首次經口攝入5ml以上奶量的時間。完全經口喂養時間標準[9]:指的是早產兒能夠每日攝入120ml/kg以上奶量的,且能夠維持2d的時間。⑶喂養成效判斷標準[10]:在最初5min內攝入奶量與醫囑奶量百分比。喂養效率計算標準:平均每分鐘經口攝入的奶量。⑷喂養中斷評價標準[11]:出現以下任意一種情況即可認定為喂養中斷,第一種是喂養過程中出現了禁食;第二種情況是喂養過程中出現了喂養奶量減少,需要按照開奶原則重新進行喂養。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出生10d的胃潴留次數及潴留量均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生10d的胃潴留次數及潴留量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開始經口喂養時間較短、完全經口喂養時間較短、喂養成效百分比較高、喂養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經口喂養情況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出院時體重以及體重的生長速度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出院時體重以及體重的生長速度對比
觀察組中喂養中斷有12例,占26.67%,對照組喂養中斷有23例,占51.11%,觀察組與對照組喂養中斷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514,P<0.05)。
大量臨床資料正式發現,出生后的早產兒通常需要面臨諸多不同的問題,其中最需要挑戰的就是營養攝入,原因是絕大多數的早產兒各項生理機能及重要器官仍然在發展的階段,吞咽功能發育也并不完整,無法形成完全的經口喂養條件,通常需要結合醫囑利用鼻飼管為早產兒提供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影響[12]。不過結合當前的臨床資料我們發現,長期通過鼻飼管為早產兒提供營養支持非常容易為早產兒帶來諸多問題,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解決早產兒經口喂養的情況至關重要[13]。
初乳作為母體的“液體黃金”其中不僅包括了13種生長因子以及68種的細胞因子,同時還包括415種的蛋白質以及700多種維生素,早產兒在攝入之后,初乳能夠與機體免疫活性物質相互協調及工作,以此更好的促進早產兒的正常生長腸道發育,同時還可幫助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啟動及成熟,不過初乳的給予方式仍然是當前臨床工作中需要面臨的問題。有臨床資料顯示,經口途徑給予初乳應用于早產兒中具有著較強的保護機制,原因是利用口腔的途徑能夠確保初乳與口腔內黏膜組織相互接觸,促進提高免疫活性,同時因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明顯避免了有效物質在胃腸道內的破壞及分解[14]。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分析NICU早產兒開展初乳口腔滴注對其經口喂養狀況、體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出生10d的胃潴留次數及潴留量均較少,開始經口喂養時間較短、完全經口喂養時間較短、喂養成效百分比較高、喂養效率較高,出院時體重以及體重的生長速度均較高,喂養中斷率也較低,可見NICU早產兒開展初乳口腔滴注可獲得更好的喂養效果,同時從早產兒體重及生長速度變化情況可觀察到,初乳口腔滴注也能夠明顯的增加早產兒對營養的吸收效果。
綜上所述,NICU早產兒開展初乳口腔滴注可獲得更好經口喂養的成效及效率,同時還可有效的促進增加出院時體重以及體重的生長速度,減少喂養中斷情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的擴大研究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以此更好的對初乳口腔滴注的臨床優勢性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