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巖貴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院 云南 德宏 678400)
對于女性來講,分娩屬于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在分娩時會產生劇烈的疼痛,對產婦的心理及生理造成嚴重影響,促使更多產婦因心理原因抗拒分娩時帶來的疼痛,而采用分娩鎮痛或者剖宮產的形式。隨著產科分娩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趨于成熟,人們對于醫療方面的要求及標準也有所上升,安全無痛的進行分娩不但屬于一種愿望,更應當屬于產婦的權利在臨床廣泛推行,有效降低其分娩時的疼痛感。現今,在臨床一般較為常使用的分娩鎮痛方式有吸入性麻醉、催眠、穴位刺激等,但不同的形式其優缺點也有所不同。現今,需要尋找一種鎮痛作用理想,且不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的麻醉方式。硬膜外阻滯麻醉其鎮痛效果十分理想,對循環動力學產生的影響比較小,且不會對中樞神經產生壓制作用,可控性較大,患者的配合度更高等特點,屬于一種較為理想的麻醉鎮痛方式[1]。針對此狀況,本文就我院特定時間生產的產婦開展研究,具體內容見下。
把我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生產的66例產婦進行研究,依照就診時間先后順序劃分小組,把其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都有33例產婦。對照組最小年齡為23歲,最大年齡為35歲,平均是(28.17±2.49)歲;孕周時長37.5-41.5周,平均是(40.18±0.49)周。實驗組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36歲,平均是(28.39±2.57)歲;孕周時長38-42.5周,平均是(40.39±0.54)周。全部產婦的一般年齡、孕周時長、基礎病情資料相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能夠進行比對。
選入要求:(1)全部產婦都屬于單胎、頭位;(2)精神及認知正常,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自愿加入本次研究;(3)產婦及其家屬在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下充分了解此次研究情況,并在相關文件上簽字;(4)年齡在21-36歲范圍內,孕周時長在17.5-42.5間;(5)產前沒有服用過鎮痛、催眠類藥物。
排除要求:(1)產婦的病情信息不齊全,存在部分漏缺;(2)拒接后續護理,中途退出研究;(3)對于本次麻醉用藥存在過敏情況;(4)合并其他高血壓、糖尿病等;(5)凝血功能存在異常狀況;(6)存在陰道分娩禁忌癥情況。
對照組進行自然分娩的方式,在分娩階段時,讓助產醫護對其進行情感及語言上的支持,陪同其完成分娩過程。實驗組產婦選擇在分娩時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選擇L2-3間隙,嚴格按椎管內穿刺操作規范操作硬膜外穿刺,向頭端置入硬膜外導管,經硬膜外導管注入試驗劑量(1%利多卡因)5ml,觀察5-10min,排除導管置入血管或蛛網膜下隙,若無異常現象接PCEA鎮痛泵(藥物構成1%羅哌卡因20ml+0.4mg芬太尼+0.9%生理鹽水180ml),泵入首劑量5-10ml,測量鎮痛平面(維持在T10水平),進行疼痛(VSA)和運動阻滯(Bromage)評分;首劑量后,維持量根據產婦疼痛情況個性化給藥(4-10ml/h),自控量4-10ml,鎖定時間15min-30min[2-3]。
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的產后2h失血量情況、產程時長、分娩形式、VAS評分、新生兒Apgar。(1)產程時長,其囊括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2)分娩形式,其囊括剖宮產、自然分娩、陰道助產。(3)VAS疼痛情況,運用VAS疼痛量表對產婦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判,分數越高,表明產婦感受到得疼痛更加劇烈。

從數據可以了解到,實驗組中小于480ml有31例,480-980ml有2例,大于980ml有0例;對照組中實驗組小于480ml有30例,480-980ml有3例,大于980ml有0例。產婦的產后2h失血量情況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產后2h失血量情況比較[n(%)]
從數據可以了解到,實驗組中第一產程(169.39±90.14)min,第二產程(74.39±45.68)min,第三產程(9.17±3.54)min;對照組中第一產程(121.18±94.20)min,第二產程(48.74±42.55)min,第三產程(9.06±3.62)min。實驗組產婦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相對于對照而言更高,相比存在大的差別(P<0.05),兩組產婦的第三產程相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產程時長比較
從數據可以了解到,實驗組中剖宮產有1例,自然分娩有29例,陰道助產有3例,自然分娩率為87.88%;對照組中剖宮產有5例,自然分娩有21例,陰道助產有7例,自然分娩率為63.64%。實驗組產婦的自然分娩情況相對于對照而言更為理想,組間相比存在大的差別(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的分娩形式比較[n(%)]
從數據可以了解到,實驗組中VAS評分(3.29±0.45)分,新生兒Apgar(9.17±0.57)分;對照組中VAS評分(6.89±1.37)分,新生兒Apgar(9.23±0.62)分。兩組產婦的新生兒Apgar相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產婦的VAS評分相對于對照而言更為理想,組間相比存在大的差別(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的VAS評分、新生兒Apgar比較分)
分娩疼痛會給產婦的心理狀況帶來巨大的影響,促使其在分娩時期發生生理、心理上的應激反應情況。疼痛過于強烈會使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同時增強兒茶酚胺類物質的向外散發及擴散,對產婦的宮縮、子宮血管收縮等造成一定影響,且疼痛會使母體換氣過度,提高呼吸性堿中毒的風險性,對母嬰的安全造成威脅[4]。從而促使其內分泌及神經系統出現巨大改變,內容如下:(1)減緩宮口擴張的速度,促使交感神經活躍,引起子宮收縮異常等情況,從而推遲產程時長。(2)提升產婦的基本代謝率及需氧量,促使胎盤供血顯著變少,引起其因為通氣太過兒產生呼吸性堿中毒事件,增強疲憊感[5]。(3)強烈疼痛會使產婦發生尖叫或者閉氣等情況,促使母體及胎兒出現缺氧,提高胎兒出現宮內窘迫及產婦剖宮產的概率。通過對其進行有效的鎮痛,能夠確保產婦體內保持酸堿平衡,提高自然生產率及改善妊娠結局。實驗組產婦的自然分娩情況相對于對照而言更為理想;兩組產婦的新生兒Apgar相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產婦的VAS評分相對于對照而言更為理想,組間相比存在大的差別(P<0.05)。
產婦的產后2h失血量情況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產婦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相對于對照而言更高(P<0.05),兩組產婦的第三產程相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無痛分娩不僅會對產婦進行相應的藥物醫治,還會進行相應的心理安撫,能夠有效減低其在分娩時的疼痛感。現今,產婦與其家屬比較在意如何有效降低分娩階段的疼痛,及能否運用一種安全性較高、效果理想的鎮痛方式,這兩種都和分娩階段護理質量、產婦分娩時的舒適感等因素存在一定關聯。查閱相關文獻可以得出,人們比較喜愛的一種分娩鎮痛形式符合以下要求:(1)對運動神經不會影響阻礙,在分娩時產婦的下肢能夠活動自由,且保持屬于清醒狀況。(2)鎮痛的見效時間迅速,且用藥安全性更高。(3)分娩鎮痛后,不會對產婦的子宮收縮能力及產程造成任何不利影響。硬膜外阻滯麻醉在臨床屬于較為常用的鎮痛形式之一,且鎮痛效果十分理想。其需要在產婦第一產程時把宮口開至2.4cm,隨后對其進行麻醉,能夠減輕低疼痛感,適當舒緩產婦的負面情緒,利于降低對機體的耗氧需求,及血液中兒茶酚胺的含量,避免出現胎兒產生酸中毒等不良情況的風險[6]。同時,疼痛的降低,能夠促使壓力下降,避免產婦出現通氣過度的現象,確保其得到足夠的休息,適量改善產婦的飲食,能夠避免新生幼兒出現酸堿失衡及缺氧等情況,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羅哌卡因屬于酰胺類局麻藥物之一,其毒性反應較小,不會對人的心血管及中樞神經形成影響,鎮痛及麻醉效果十分理想,使用廣泛應用于臨床。
以上所述,對產婦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用藥安全性更高,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及改善新生幼兒的結局狀況,值得在臨床廣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