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晶晶
(德州市陵城區中醫院 山東 德州 253500)
腦梗死在醫學上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在臨床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患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同時在種族分布中多發于漢族群體,生活在少數民族的群體發病人數相較少見。根據腦梗死的病因及梗死部位可分為不同分型。根據其病因可具體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型梗死、心源性栓塞型梗死、小動脈閉塞性梗死及其他類性梗死。根據患者梗死的發病部位可分為全前循環梗死、不分前循環梗死。后循環梗死、腔隙性梗死。腦梗死的病理基礎是患者顱內部及頸部組織的大動脈內血液粥樣硬化導致的病理變化。在患者腦梗死的病因分型中,大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成因包括患者機體出現血栓、動脈栓塞。載體動脈出現急性病變等。心源性栓塞的成因主要包括患者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臟內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里衰竭。心臟黏液質瘤等。因小動脈閉塞引起的腦梗死具體成因包括高血壓引起的腦部小動脈病變。動脈硬化性病變。少部分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會在一定程度上因其為血管病變導致其出現小動脈一定程度上的血液循環不暢。同時小穿支動脈的粥樣硬化性病變、血管炎、遺傳性疾病等在一定程度會導致小穿支動脈的閉塞。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包括自發性基底動脈環閉塞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腦梗死患者初期多數情況下無特定癥狀,起病初期患者會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偶有不適。在中期,患者會逐漸出現意識障礙、肢體麻痹、四肢癱瘓且喪失基本行動能力,部分患者會同時伴隨出現中樞反射性高熱,極少數患者會在同時出現應激性潰瘍。。當患者胡病情逐漸發展至晚期時,會有極大概率并發腦疝,此時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到末期時患者會出現腦死亡現象。急性腦梗死則是指患者的腦組織在無預兆的情況系突然出現的急性梗死現象。急性腦梗死是因為患者腦部組織結構急性缺血所引起,發病原因極為復雜,主要臨床表現與常規腦梗死一致,表現為血液異常、血管異常而引起的大腦動脈受阻等,同時高血壓、冠心病及體重超標等多種因素也是該急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急性腦梗發病急驟,一般在患者安靜休息、睡眠狀態下突然性發生,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同時,腦梗死患者的急性發作對腦組織實質組織造成的損傷時無法逆轉的,在后期治療及預后階段中也無法通過藥物及物理手段對患者受傷的腦組織實質部分進行修復。因此應在患者急性心梗急診救治期間,系統全面的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在有效提高急救效果的同時避免患者神經功能大范圍受損[2-3]。我院急診本次對收治的部分急性腦梗患者行全程精細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干預,報道如下。
88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急診在2018年度接治的急性腦梗患者,按照急診治療期間所用護理模式不同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研究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極大值為79歲,極小值為50歲,年齡均值(63.10±1.40)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齡極大值為80歲,極小值為51歲,年齡均值(62.90±1.48)歲,腦梗死部位分型為28例前循環梗死,15例部分前循環梗死,1例后循環梗死。對照組、研究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CT、MRI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入院接受治療、患者親屬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參與。排除標準:精神意識存在障礙、惡性腫瘤、血液循環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
1.2.1對照組急診常規護理,醫護人員協助患者及時辦理相關入院手續,并對其病情做出初步評估,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遵照醫囑建立呼吸道、吸氧支持、心電監護、抽血檢驗、做好轉運護送與轉運完成交接工作,醫護人員各自履行好自己職責[4-5]。
1.2.2研究組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全程精細化優化急診護理模式,本組常規護理內容見1.2.1,全程精細優化急診護理內容如下:
1.2.2.1院前急救護理。接到急診電話后立即出診,出診途中與患者親屬或者現場急救人員保持聯系,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并進行相關指導,以緩解患者、親屬不安情緒。抵達現場,立即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同時進行吸氧支持、心電監護、建立呼吸通道,做好補液干預。評價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做好相關安撫,最快速度將患者送往醫院,返回醫院途中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并同急診科室聯系,告知做好急救相關準備[6]。
1.2.2.2急救前準備。建立急性腦梗綠色治療通道。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進行糾正,相關手續盡量簡化同時做好急救準備;急救器械、設備、急救藥物等準備到位,如氧氣、急救床及轉運滑板等,連續急診急救醫生;患者救治工作完畢協助其辦理入院手續,檢查核對,并對患者錢物等貴重物品妥善保管,待其病情穩定、好轉后告知其親屬進行認領,并做好相關登記,避免出現誤會[7]。
1.2.2.2接診護理。急診接診醫護人員要遵循“四定原則”鎮靜有效、語氣溫柔、態度和藹接待患者及其親屬,對患者生命體征情況進行初步評估,拉近醫患之間距離,并為每名患者佩戴好手腕帶,將其快速送入急診搶救室中;相關患者親屬詢問患者日常生活習慣、過往病史、所用藥物、發病時間,以最快速度收集相關基礎資料,使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與道格拉斯昏迷指數對患者疾病程度做出評估,使用顏色不同的病例夾對患者病案資料進行分類標記,快速完成評估、鑒別、反映病情變化及危重等級;醫護人員講解患者病情時保證思維清晰,并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有針對性制定急性腦梗治療計劃,配合急救時要保證護理工作準確有效且有條不絮進行,做好急救護理相關記錄,細化到分、秒[8]。
1.2.2.3救治護理。告知患者及親屬急救手術的方法、不良反應及并發癥,讓 其心理做好準備,以緩解其焦慮不安情緒,提高依從性。
1.2.2.4溶栓護理。患者溶栓期間,對其血壓情況密切觀察,并保證患者處于舒適體位狀態,禁止飲食、翻身運動,控制輸液速度,避免出現惡心、頭疼情況[9]。
1.3.1兩組患者急救效果從疾病情況評估時間、急救治療開始時間、急救護理時間及道格拉斯指數評分四方面進行評價。
1.3.2組間對比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及NIHSS評分(神經功能缺損),其中NIHSS評分總分56分,分值越高證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

研究組急救效果評價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對比兩組急救效果(分,
研究組搶救成功率及NIHS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組間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與NIHSS評分(n,%)
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普遍危重,如果急救工作不及時,將會導致患者神經功能出現障礙、腦血管堵塞等多種并發癥,情況危急時直接導致患者發生殘疾或死亡。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的幾分鐘至幾十分鐘內可迅速達到發病頂峰,此時患者的情況即為兇險。據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在腦梗死發病急性期死亡的患者人數所占百分比率正逐年升高,同時患者在經急救后的殘疾比率也相較其他腦組織疾病較高。另外,由于腦組織的損傷時不可逆轉的實質性損傷,因此患者在腦梗死過程中出現的因中樞神經損傷出現的癥狀基本無法通過治療等手段達到完全自愈,因此該疾病患者的搶救時機及搶救措施就起到了較重要的作用。在華患者發病的急性階段應以急救措施及護理措施為重點。因此,急診針對急性腦梗患者除去常規溶栓急診救治外,還輔助以系統全面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急救效果與搶救成功率[10]。
此次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急救效果評價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證明全程精細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在縮短疾病情況評估時間、急救治療開始時間、急救護理時間等方面作用顯著。分析認為該護理模式重點強調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急救程序、涵蓋優化院前急救、優化接診等方面內容,將預警、提前及迅速作為急救護理準則,同時對我院急診現行護理管理制度、要求、護理質量、醫護人員專科護理技術等方面全面精細優化,醫護人員全程陪同患者度過急診救治其,保證醫護人員在實施急診護理干預時可全面了解并掌握患者身心變化,全程前瞻性動態處理護理問題,節約救治時間,以降低救治風險,從而有效保證急救效果[11]。同期另項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搶救成功率及NIHS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證實全程精細優化急診護理使急診護理工作更加分工明確,醫護人員各司其職,相互協助,有條不絮開展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同時有效保證搶救成功率[12]。在對腦梗死急性發作的患者其進行搶救及轉運的過程中,保證其基本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實施全程精細化護理可以在保證患者存活幾率的同時對其預后及生活質量起到一定保證。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患者急診救治期間應用全程精細優化急診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急救效果,保證救治成功率,改善其神經功能,該模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