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麗
(郯城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山東 臨沂 276100)
婦產科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斷及防治,婦女保健,計劃生育,分娩的生理與病理變化,高危妊娠與難產的預防與診斷[1-2]。近年來,我院加強對護理服務的重視度,持續性優化護理流程,豐富護理內容,認為予以婦產科患者實施護理干預非常重要,不僅可保證其治療依從性,還可提高治療有效性,有效規避相關危險因素[3]。但,由于婦產科患者較多,人員流動量較大,而且女性生理結構較為特殊,從而導致婦產科患者極易出現感染,進而引發護患糾紛,提高婦產科護理質量,增強臨床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與責任感非常重要[4]。因此,本文就針對婦產科護理中相關感染因素加以分析,并制定相關解決對策,具體如下。
甄選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婦產科患者74例,通過簡單隨機法將其分為2個小組,各組37例,常規組:年齡最小22歲,最大56歲,平均年齡(38.98±2.32)歲;婦科20例,產科17例;試驗組:年齡最小23歲,最大57歲,平均年齡(38.99±2.33)歲;婦科21例,產科16例;各組患者基線數據比較,無差異性,(P>0.05)。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患者本人或家屬對本次調研知情同意,并自愿簽訂相關書面文件;
剔除標準:①聽力障礙、語言溝通障礙;②中途退出者;③存在其他惡性疾病;④傳染性疾病;⑤存在精神方面疾病。
常規組:開展常規護理對策:護理人員遵醫囑予以患者相關護理服務,并加強巡視,詢問患者機體狀況,遵醫囑予以患者藥物,告知患者機體有任何不適癥狀,及時通知醫師處理。
試驗組:分析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相關因素,從而制定優質護理對策:護理人員通過對臨床以往資料進行分析與總結,認為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較差、環境管理不到位、尿管留置時間過長、錯誤的飲食結構與護理人員無菌操作意識差等方面有一定關聯。
優質護理對策:培訓教育:對護理人員定期開展培訓,并為其提供到其他院校學習機會,提升每位護理人員對婦產科常見疾病、治療對策、護理要點等內容的掌握度,提高護理專業性,改善護理服務態度,增強每位護理人員無菌操作意識,工作保持嚴謹。同時,加強對手術室的無菌管理,提供無菌用具。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方可參與臨床工作,對于成績考核不合理者對其進行批評,并對其開展針對性指導,務必保證臨床護理水平一致性。
病情監測:護理人員加強巡視,對患者的手術切口是否有滲液、紅腫等情況進行觀察,對于存在糖尿病的患者可開展理論護理,以免出現切口不愈情況。同時,對患者實施宣教,告知其疾病相關注意事項、疾病特點、易感染因素等內容,對于患者的疑問進行全面解答,對于其合理需求盡可能滿足。
環境管理:加強病房消毒、清潔與通風,調整室內溫濕度,每日至少2次對病房應用含氯溶液進行拖地,并擦拭桌面,控制家屬探視次數與人員流動。
呼吸道護理:護理人員對于無法自行活動患者定期翻身,并實施叩背,鼓勵患者盡早咳嗽,若痰液較為粘稠者可選擇霧化吸入,加速痰液排出,進而減低肺部感染率。
導尿管護理:根據患者病情狀況而定,若條件允許盡可能縮短導尿管時間,并選擇大小適宜的硅膠導管,操作過程遵守無菌原則,而且動作保持輕柔,盡可能減低刺痛。
飲食護理:針對免疫能力較低、高齡等特殊人群,其發生感染的機率較高,護理人員可為其制定科學、全面的護理方案,合理補充蛋白質,確保其機體營養均衡。同時,糾正患者錯誤的飲食行為,保持正常的日常生活習慣,進口食物需保持干凈,隔夜等有異味的食物不可食用。
統計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是否有感染情況出現及具體感染部位,并應用日常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對護理后患者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方面進行評價,每一項均為100分,分值高,則說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越高。在出院前,對患者與家屬發放調查表,讓其對本次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溝通能力、護理專業性及舒適度方面進行評價,每一項均為100分,所得分值越高,則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實驗組感染發生率5.40%低于常規組的24.32%,互比,有差異性(P<0.05)。具體見表1

表1 組間感染發生率的比較(n,%)
試驗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常規組,互比,有差異性(P<0.05)。具體見表2

表2 組間日常生活評分的比較分)
試驗組服務態度、溝通能力、護理專業性及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常規組,互比,有差異性(P<0.05)。具體見表3

表3 組間護理滿意度的比較分)
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及胃腸道感染在婦產科患者治療恢復期間有著較高的發生,這不僅影響患者機體康復,還可增加醫療費用,更易增加護患糾紛率[4]。呼吸道感染原因多與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低下,過多家屬探視,從而增加病原體感染機率,而且患者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長時間關閉門窗,進而提升細菌增殖,部分婦產科手術需氣管插管,從而對患者的呼吸道粘膜產生損傷,減低患者細菌耐藥性,提高呼吸道感染機率。尿管留置時間過長,是引發泌尿系統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治療恢復階段患者飲食結構錯誤或食物衛生不潔可引發胃腸道感染,而導致切口感染的因素較多,比如切口過大、手術時間過長、護理人員未遵守無菌操作等[5-6]。所以,予以婦產科護理干預非常重要,既可規避相關危險因素,還可保證患者生理與心理健康,并處于舒適狀態,進一步提高預后[7-8]。
本文所實施的優質護理對策是根據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相關因素而值得的護理服務,可發揮高效、科學、個性化等護理優勢性,有助于患者接受與認可,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進一步提高預后。培訓教育主要是針對護理人員而開展的,目的就是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強化其無菌護理操作意識,保持溫柔、和藹的服務態度;病情監測重點是對患者手術切口進行觀察,及時出現異常情況,可盡早開展相對應處理;環境管理不僅利于確保患者機體舒適度,病房整潔度,確保病房空氣清新,進而減低感染機率;呼吸道護理可促進患者痰液及時、有效排除,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減低患者呼吸道感染率;導尿管護理有助于盡早拔除導尿管,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大小適宜的硅膠導管,這對患者機體舒適度非常重要;飲食護理有助于確保患者飲食正確性與合理性,保證食物整潔,更改以往錯誤的飲食行為,這對減低胃腸道感染非常重要。
通過本次研究所得結果為: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患者感染發生率為5.40%,低于常規護理服務的24.32%;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患者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服務;試實施優質護理在服務態度、溝通能力、護理專業性及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服務;這充分表明優質護理效果與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引發婦產科患者護理期間發生感染的因素多樣化,而通過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可有效規避相關風險因素,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水平,還可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