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山東省第一康復醫院 山東 臨沂 276000)
引言
腫瘤疾病的危害較大,需經化療藥物進行治療,但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較大,且容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1-2]。因此,在了解護理安全隱患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防護策略,可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此,本文選取我院8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腫瘤內科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分析腫瘤內科護理中常見的風險隱患,并探究針對性的防護策略,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就8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腫瘤內科患者開展此項研究,對照組(n=40):年齡40-75歲(62.14±2.41)歲;19例男性,21例女性;疾病類型:9例肺癌,10例肝癌,11例胃癌,8例卵巢癌,2例乳腺癌。觀察組(n=40):年齡41-76歲(62.75±2.63)歲;20例男性,20例女性;疾病類型:8例肺癌,11例肝癌,12例胃癌,6例卵巢癌,3例乳腺癌。統計分析兩組腫瘤內科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P>0.05,具有統計學分析意義。
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給予患者輸液護理、飲食指導、并發癥預防等基礎護理服務。
護理人員應整理患者護理期間容易發生的護理風險事件,結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制定相應的防護策略,進而給予觀察組患者安全護理模式,(1)加強風險管理: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工作,制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提升護理人員化療藥物使用水平,護理人員應了解各類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并做好針對性預防措施,且叮囑患者家屬進行安全防范,提升護理人員、患者家屬的突發事件應對能力;(2)提升護理質量:培養護理人員的無菌理念,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開展護理服務工作;加強對患者病房的清潔消毒工作,確保病房的環境,指導患者家屬掌握正確的護理干預措施,預防患者出現跌倒、墜床等意外事件,避免患者出現二次損傷;若患者出現損傷,護理人員應立即開展應急處理方案,降低二次損傷帶來的負性影響;(3)規范輸液流程:在患者輸液治療前,告知患者輸液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避免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提升護理人員的輸液技能,增強護理人員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患者出現反復穿刺的情況;加強輸液過程的巡視工作,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作出處理;且觀察輸液管情況,避免出現輸液管堵塞現象。
就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等指標進行分析[3-4]。
以SPSS25.0軟件處理數據,經T、X2檢驗,P<0.05表示臨床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在藥物外滲、輕聲自殺、靜脈血栓、跌倒磕碰、感染等方面[5-6],觀察組出現護理風險人數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較低(2%),護理安全性較高;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10%,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指標數據比較P<0.05。(表1)

表1 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的比較分析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39%),患者較為認可安全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31%,明顯高于觀察組,兩組患者指標數據比較P<0.05。(表2)

表2 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分析
臨床上,腫瘤疾病被發現時多為中晚期,患者所承受的疾病折磨較大,且心理負性情緒較為劇烈;中晚期腫瘤疾病需經化療藥物進行治療,為預防患者治療期間出現護理風險事件,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7-9],因此要了解護理風險事件,深入分析其誘因,就誘因制定針對性的防護策略;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提升自身的無菌理念,為患者開展針對性護理,預防患者感染事件的發生;規范護理人員輸液流程,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避免患者出現護理風險事件[10-12]。在本次試驗研究中,所選患者80例,通過提升護理質量,患者在藥物外滲、輕聲自殺、靜脈血栓、跌倒磕碰、感染等方面,觀察組出現護理風險人數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較低(2%),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10%),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安全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指標數據比較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通過提升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到較大提高(39%),患者較為認可安全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僅為31%,兩組患者指標數據比較P<0.05。
綜上所述,腫瘤內科容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存在諸多風險隱患,并以此作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的防護策略,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促使患者護理滿意度得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