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娟 湯 攀
(1 廣元市中醫醫院/內二科/針灸康復科/四川 廣元 628000 2 廣元市中心醫院婦產兒童分院/兒童保健康復科 四川 廣元 628000)
小兒肌性斜頸為兒科常見疾病,臨床又可將之按先天性肌性斜頸予以定義,其病因與分娩一側胸鎖乳突肌受損,出現出血問題,誘導血腫形成后并機化,最終至攣縮所致;若經對宮內胎位進行監測,存在不正的問題,造成一側胸鎖乳突肌對過度的壓力承受,可引發局部出現缺血現象,繼而造成退化過度,促使被纖維結締組織替代;對于產傷來講,其可致無菌性炎癥,造成肌肉退行性變,甚至有瘢痕化問題,進而促使斜頸形成。此外,在出生過程中,胸鎖乳突肌內靜脈發生急性梗阻,與之也有較大的關聯。主要表現為,經對一側胸鎖乳突肌進行觀測,呈纖維性攣縮,進而可表現為明顯縮短現象,頸部向一側出現偏斜畸形 ,另外,有臉部發育受到影響的問題,相較對側呈較小顯示,若嚴重者,還可引發頸椎側凸畸形的疾病。若不進行治療則使臉部發育受到影響,導致頸椎畸形,對患幾今后的成長形成心理和生理上雙重傷害,對患兒的家庭產生負面影響”[1]。推拿手法通過疏經血活絡,加速血液循環,改善患者的肌肉的營養供應,加速患處病理物與水腫的消失,幫助患兒肌肉防松,加快患兒體內的氣血運行,對小兒斜頸的治療具有無創、安全、無副作用、易于接受等特點。現代康復治療中的Rood技術可以通過刺激覆蓋于肌腱、肌腹附著點上的皮膚,沖動傳入脊髓,通過γ傳出到肌梭,可根據刺激的性質和方式的不同,對肌肉產生促進或抑制作用。
患兒60例均是2020年1月-2021年10月就診患兒,41例來自廣元市中心醫院兒童康復中心門診,19例來自廣元市中醫醫院兒科及康復科門診,男性患兒37例,女性患兒23例;年齡在31d-11月,平均年齡90d。左側病變18例,右側病變42例;患側胸鎖乳突肌可觸及腫塊或增厚者38例(其中結節型21例,條索型17例),無腫塊者22例。60例患兒均為2院門診首診患者,胎位不正順產23例(橫位10例、臀圍13例),產鉗助產7例,剖腹產19例(橫位7例、臀圍9例、另3例為家屬要求剖腹產),正常順產6例,早產4例。治療期間依從度好,兩組患兒年齡,性別,體征,癥狀,腫塊大小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診斷標準[2]:依托《實用小兒外科學》[3]相關診斷標準診斷:1、經對宮內胎位監測,呈不正顯示。2、在出生后,經對一側胸鎖乳突肌進行觀測,其包塊,肌肉明顯變短,失去彈性,頭偏向患側,下頜骨指向健側。3、嚴重時面部不對稱。4、CT、MRI、X以及彩色多普勒可進一步確診,排除骨性斜頸(如:頸椎半脫位)。5、需眼科排除斜視。6、排除其他疾病所導致的斜頸(如:頸部皮膚感染、其他頸部皮膚疾病、頸部外傷以及其他原因導致的疼痛等)。
1.2.1Rood技術應用:一、選取軟毛牙刷,患兒暴露健側頸部及皮膚。1、患兒取仰臥位,用牙刷從胸鎖乳突肌起點到止點輕輕叩擊,時間約2-3分鐘,以能見到肌肉收縮,患兒頸部開始向患健側轉動為度。2、取座位或俯臥,自頸部斜方肌起點開始自上而下輕輕刷擦,時間約2-3分鐘,以能見到頸部斜方肌肌肉收縮,患兒頭部后仰或抬起為度。二、選取冷藏于0℃冰箱內的濕棉簽2-3根,患兒暴露健側頸部及皮膚。1、患兒取仰臥位,用冰棉簽從胸鎖乳突肌起點到止點輕輕刷擦,時間約2-3分鐘(為保證濕棉簽的溫度應每使用1分鐘就應更換),以能見到肌肉收縮,患兒頸部開始向患健側轉動為度。2、取座位或俯臥,自頸部斜方肌起點開始自上而下包括肩部肌肉輕輕刷擦,時間約2-3分鐘,以能見到頸部斜方肌肌肉收縮,患兒頭部后仰或抬起為度。
1.2.2方法:在對肌性斜頸患兒展開系統治療時,可取按摩手法應用,活血化瘀,促進腫塊消散或吸收,按摩前患側局部熱敷效果更佳。具體操作方法如下:①協助患兒取仰臥,將患側頸部皮膚做有效且充分暴露。醫者坐于患兒頭側,使用潤滑介質(按摩油或凡士林)涂于患側皮膚和施術手后,一手有效對患兒項部托扶,促使呈后伸狀,施術者可用指揉法自胸鎖乳突肌位置的上段區域、中段區域、下段區域,沿其輪廓自上而下,做反復揉動處理,并在腫塊鄰近區域,使揉動的力量加重,時間約 5分鐘。②對于醫者,一手對患兒頭部做固定操作,另一手用拇、食、中三指完成對患側胸鎖乳突肌的揉捏,以腫塊部位為重點,用力需達肌層位置,時間在5分鐘。注意此手法不可過重,同時,同揉法交替實施,防范因疼痛患兒出現哭叫現象。③醫者一手對患兒頭部進行固定,一手拿病變側胸鎖乳突肌,同時,重點需對腫塊處理,反復操作1-2次完成胸鎖乳突肌的推拿再進行頸部肌肉的推拿,家長抱起患兒背對推拿師,家長固定患兒頭部,對患兒肩甲部肌肉、頸部外側肌肉和頸部前、后部肌肉進行拿捏、拿揉等手法3min。④醫者手掌在兒童頭部顳側放置,將兒童頭部作略上輕提并做完成左右旋轉;⑤頭部位置搬拿法:醫生可將一手于兒童患側肩部放置,促其達固定狀態,另一手于兒童患側頭部放置,將其頭部向健側肩膀推﹐使兒童耳部與肩膀盡量靠近,一手扶住病變肩部處,另一 手扶住患兒頭頂,將患兒頭部略傾至健側肩部,反復作10余次操作。⑥協助患兒取俯臥位,醫者在患側站立,對患側斜方肌做揉捏動作,并取風池、肩井配合應用。推拿需依據患兒耐受程度對手法強度進行確定。每日一次,每次15分鐘。若面部存在不對稱問題,可對風池進行點揉,風府,下關,頰車,太陽,絲竹空,并用大拇指,大魚際揉患側顏面[4]。⑦姿勢糾正:對于存在斜頸的兒童,需提高對其姿勢進行糾正的力度。哺乳時采取病側臥位有效哺乳的方式;在睡覺時,注意床位置放置,陽光、燈光可在病側方向;對于發聲和發光的玩具,同時包括電視機等聲光設施,也需以病側方向為來源;睡覺時,可用在病側墊枕;家長坐位橫抱患兒時,可健側向下,經抬頭來對健側頸部肌肉進行訓練。
治療組先行推拿治療,再應用Rood技術刺激健側相關肌群,對照組僅采用常規推拿治療。兩組均以10d為一療程,每療程治療結束后休息2天,治療3療程后觀察療效。(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患兒不滿90天的且豎頭不穩者,應囑咐其家長于兒童保健科就診,排除生長發育遲緩、腦癱以及遺傳代謝性疾病所導致的頸部萎軟無力)。治療期間未滿90天的患兒應囑咐家長1、不要過早豎抱2、避免長時間睡家長一側3、勁量訓練患兒俯臥位抬頭以增加患兒頸部力量。超過90天的患兒需注意患兒抱姿,睡覺姿勢,避風寒,防感冒。
1.3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痊愈:1、頸部活動自如,抬頭或豎抱時位置居中,2、不能觸及頸部包塊或彩色多普勒提示:頸部未見明顯包塊,雙側胸鎖乳突肌厚度基本相當(差距小于0.1mm)。有效:1、觸及的頸部包塊較前明顯變小或彩色多普勒提示:頸部包塊測量值較前明顯變小,雙側胸鎖乳突肌厚度基本相當(差距小于0.3mm)。頸部活動范圍明顯改善,頸部偏移不明顯。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予以表示,組間施以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86.67% (P<0.05),見表1。

不同組總療效對比情況(例)
現階段,臨床尚未明確本病病機,與產傷、缺血、胎位不正等導致的患側胸鎖乳突肌部分或全部變性所致。目前國內報道本發病率為0.42%-1.3%[6],國外報道為0.3%-2.0%[7]。對于小兒斜頸來計,屬兒童時期多發性疾病,在患兒出生約2周時,家長會發現患兒頭偏向一側睡,擺正,又習慣性偏于一側;同時,頸部有腫塊出現,以呈節狀或條梭狀為特征,腫塊呈較小顯示時,較難被檢出,需手觸摸或采用超聲檢查才可檢出。同時祖國醫學則認為,本病屬于“筋結”,“筋攣”范疇。劉葦葦[8]等認為病因病機是孕婦失養,胎兒先天稟賦不足。其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胸鎖乳突肌痙攣,縮短,失去彈性等,因此如何重塑患側胸鎖乳突肌功能,緩解痙攣成了治療本病的關鍵。對于Rood技術而言,由美國學者在上世紀中創立,是屬重要的康復治療技術。可經對皮膚施加溫度或機械刺激,對骨骼肌的運動進行誘發,以發揮促肌肉正常運動恢復的作用。此種康復治療方案對于兒童腦癱或成人偏癱病例,以及其他存在運動障礙者機體的恢復可發揮促進作用。就弛緩性癱,可運用對肌肉刺激的方式,而對于存在痙攣性癱瘓的病例,可通過對肌肉異常運動進行刺激,發揮對癥狀改善目的。Rood技術在實施時,以于特定皮膚區域內,通過對輕微的機械刺激運用,或對表皮溫度進行刺激,來對該區的皮膚感受器產生影響,可起到局部促通效果。對其原理展開分析,具體為:(1)與γ就皮膚-肌梭反射傳出:刺激對肌腱、肌腹附著點上區域皮膚覆蓋,并向脊髓傳入,經γ在肌梭傳出,可結合刺激的性質和在方式上的差異,對肌肉產生促進或抑制效果。(2)與γ傳出神經不存在關聯的皮膚-肌梭反射:可對皮膚毛發產生刺激,并經毛發向神經傳入,經背根脊髓-丘腦通路將沖動向運動皮層投話射,可誘導椎體束始端區域的丘腦呈興奮狀,再經皮質脊髓束向脊髓傳出,經α向肌肉傳出,亦可經對皮膚形成刺激,而對肌肉產生促進效應或抑制性反應[9]。因此采用叩刺及刷擦健側肌肉的方法可以促進患兒的頭頸部運動的控制能力。同時采用推拿手法松解患兒患側緊張的肌群,使患兒頸部運動在主動肌收縮與拮抗肌抑制的情況下而完成。這樣一張一弛的治療模式使得患兒的治療時間縮短。因此不論是治療組或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均超過90%。可見小兒斜頸經早期發現及有效治療,可獲良好的預后。家長不可自認為小孩頭向一側傾斜屬自身習慣性動作,或是頭控不穩造成,以免最佳時機喪失。家長在觀察到小兒頭向一側傾斜時,應馬上送醫院展開檢查,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兒童胸鎖乳突肌進行檢測,對小兒斜頸確診后,需及時按摩。患兒在1歲前,經有效的按摩治療,有較高的治愈率,對日后生長發育未造成明顯影響;患兒越小肌肉呈越柔嫩顯示﹐按摩可誘導局部產熱,進而對血液循環予以促進,并可起到活血化瘀,促痙攣解除,使腫塊消散或吸收的作用,臨床治愈率可明顯提高。隨年齡增長,胸鎖乳突肌因痙攣時間較長,可造成肌肉出現僵硬鈣化問題,治療效果呈欠佳顯示,1歲后治愈率呈較低顯示。若家長未及時治療,患兒面部可有畸形問題出現,如大小臉,耳不對稱等,在進入學齡期階段。還有脊柱側彎問題,使治療時間和費用顯著增加,且治療效果欠理楊[10]。
綜上小兒斜頸發病率相對較高,無明顯性別差異。Rood技術與推拿手法相結合治療小兒斜頸可以說是一次中西醫的結合,雖然采集的病例數量有限但可以看出兩種不同治療手段的結合可明顯提高治愈率,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