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心妍 通訊員 徐尋

供圖/視覺中國
杭州的城西是一片具有科創基因的熱土:這里有“天堂硅谷”“中國128 號公路”的美譽;這里是杭州的科創大走廊,亦是浙江經濟創新發展的一大引擎;這里孕育了未來科技城,是數萬創業者“夢開始的地方”。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驅動創新發展的主戰場,大走廊建設已邁入“十四五”規劃的第二年,開始從頂層設計向全面發展裂變,正進入全面優化提升、功能完善跨越的新階段。
城西科創大走廊圍繞“原始創新大平臺、高端人才薈萃地、未來產業先導區、綜合改革試驗田、產城融合示范區”的發展目標,精準發力抓落實,創新策源地建設初顯成效。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夯實,2021 年實現產業增加值2812.7 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254.1 億元。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提升,集聚全省超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超7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超80%的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未來社區建設進一步推進,13個社區列入省、市級創建名單,全域未來社區建設探索入選全省“十大案例”。數字化改革成效進一步凸顯,“六大多跨場景”建設持續推進,整體智治示范區初步構建。
大走廊開展建設以來,在創新平臺構建、硬核科技研發、創新主體培育、科創數字化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科創中心“四梁八柱”逐步成型,交出了一張亮眼的答卷。

浙大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效果圖
2016 年以來,城西科創大走廊全力推進一批標志性科創平臺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之地初步建成。多層次新型實驗室體系逐漸形成,首批4 家省實驗室(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西湖實驗室、湖畔實驗室)全部落戶城西科創大走廊,聚集了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9 所高等院校,阿里達摩院等61 家科研院所,以及19 家院士工作站和22 家博士后工作站。浙江大學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項目完成全部樁基工程,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
之江實驗室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浙江路徑而打造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2021 年被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實驗室圍繞智能感知、智能網絡、智能計算、大數據與區塊鏈、智能系統五大方向開展研究,取得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深海軟體機器人、具備全球領先技術指標的太赫茲通信系統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神威量子模擬器獲得了被譽為“超算應用領域的諾貝爾獎”的2021 年ACM“戈登貝爾獎”。高通量光學納米光刻與成像裝置突破多光束特異性調控技術、多光束高精度穩定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驗室還將布局實施一批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承接“先進計算與新興軟件”國家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智能計算集成專項,力爭在智能計算領域向“世界級”沖刺。
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是推動國家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國之重器”,成為推動大走廊建設全球創新策源地的一顆強有力的“心臟”。規劃中包含的2 臺全球容量最大的離心機、6 座實驗艙的18 臺機載裝置,將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深地深海資源開發、高性能材料研發等提供基礎條件支撐。項目建成后,將填補我國超大容量超重力裝置的空白,成為世界領先、應用范圍最廣的超重力多學科綜合實驗平臺。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加快推動實施重大科研平臺設施建設千億工程,推動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支持之江實驗室成為國家實驗室重要支撐,推動浙江大學、西湖實驗室等優勢力量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持續推進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建設,推動大走廊初步建成以綜合性科學中心為核心引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
近年來,城西科創大走廊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硬核科技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大走廊聚焦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應用、系統醫學與精準診治、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等前沿科技領域形成研發優勢。2021 年,23 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省總數的61%,其中主持完成申報12 項,占全省總數的63%。榮獲全省唯一科技大獎和119 項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占全省總數的40%。2021 年獲得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立項24 項,占全省總數的63%;獲得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項目立項147 項,占全省總數的27%。例如,浙江大學聯合清華大學揭示完整新冠病毒三維結構以及微藻固定煙氣CO2生物質轉化制生物柴油技術等2 項成果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阿里達摩院突破存算一體顛覆性芯片技術,成功研發出存算一體人工智能(AI)芯片,可滿足人工智能等場景對高帶寬、高容量內存和極致算力的需求。這一系列源頭創新成果,推動實現了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位于大走廊西起點的未來科技城,正通過產學研聯動創新,精準配置資源要素,充分激發企業的研發活力,推進成果不斷產出。杭州譜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于2019 年落地青山湖科技城。2020 年,譜育科技研發出一臺可以檢測110 多種元素的質譜儀,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我國高精密監測技術的自主可控。這項技術此前一直為國外所壟斷,而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得益于青山湖科技城充分聚合科技力量,浙江大學、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共享研究成果,并聯動企業開展技術攻關,使該項技術的精度在兩年內提升了10 倍。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大走廊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策源新優勢。組織大走廊優勢力量,圍繞主攻方向承擔“雙尖雙領”研發攻關計劃,完善“圖譜、清單、項目、成果”閉環攻關機制,推動大走廊聚焦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強化重大原創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在十大標志性科技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
城西科創大走廊深入實施“五企”培育行動和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速打通中小企業—腰部企業—頭部企業成長路徑,形成“雁陣式”科技型企業梯隊。2021 年,大走廊新增注冊企業14300 家,新增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840 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79 家,總數達到1624 家,新增歸創通橋、涂鴉智能、博拓生物、索信達、新利軟件、果麥文化、微泰醫療7 家上市企業,另有4 家企業已完成上市報會。在全市“未來工廠”培育體系中,杭叉集團成為鏈主工廠,炬華科技等7 家企業成為智能工廠,新坐標科技等10 家企業成為數字化車間。
大走廊面向新一輪產業變革前沿,以完善產業鏈為關鍵,提升核心產業數字科技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壯大生命健康、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新材料等若干重量級未來產業,形成“123X”現代產業體系。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重點布局先進材料、量子科技、區塊鏈技術等高精尖未來產業,出臺未來產業培育計劃,打造未來產業發展先導區。
坐落于未來科技城健康谷一期的浙江春禾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憑借“一梯直達”的創新藥物成藥性評價公共服務平臺,研制出第一款用于治療帕金森病的原創新藥,并于2021年獲批臨床研究。據悉,該平臺致力于幫助初創型中小微企業開展早期新藥研發工作,由政府主導建立,背靠浙大專業團隊作為技術支撐,企業具體運營,以便更加高效地集聚各方資源,幫助企業補短板、加快研發速度。自2017 年4 月運行以來,每年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0 多項,目前加入服務層的省內外企業已超過500 家。

西湖大學效果圖

之江實驗室效果圖
目前,省科技廳已聯合相關金融機構推出“浙科貸”“創新保”,有效降低大走廊內企業研發成本,增強科技金融服務企業能力,推動創新要素向大走廊集聚,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下一步,省科技廳將推動《科技惠企政策十條》在大走廊扎實落地,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科技企業,全面落實國家對科技企業的減稅優惠政策,著力打造企業融通創新新優勢。
聚焦數字化改革是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的題中之義。按照“1+5+2”數字化改革體系部署,大走廊率先探索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整體智治變革,打造了創新策源、產業高地、智慧規劃、未來城市、人才服務、重大任務六大多跨場景建設,系統推進一鍵看圖、一鍵分析、智慧工地等15 個小切口開發上線,率先打造省域“整體智治”示范區。
以滿足社區居民數字社會美好生活需求為牽引,大走廊著力打造“城市大腦+未來社區”。2021 年,24 個重點未來社區項目已實施,葛巷、西湖大學、南滕等14 個社區已開工建設,13 個社區列入省、市級創建名單。如葛巷社區堅持“線上+線下”同步聯動,構建智慧服務生態。在教育場景中,線下建成238 平方米的24 小時圖書館,通過增設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無感通行;線上整合余杭區圖書館資源,新增10 萬冊電子書、981 小時學習視頻,打造“云上文化家園”。
此外,大走廊探索謀劃“科技大腦+未來實驗室”,進一步找準企業、科研人員等創新主體的創新需求,綜合運用數字化手段著力破解科技創新服務的“堵點、痛點、難點”,加快推進實驗室儀器設備共享、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重大科技創新“揭榜掛帥”等綜合服務場景集成落地,促進“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要素協同聯動,實現項目、基地、人才、資金、數據一體化高效配置,不斷提升創新主體的獲得感及科技創新的治理能力和服務效能。
目前,省科技廳官網已推出“浙江科技大腦”頁面,如現在用戶只要在搜索條輸入“芯片”,便可以搜到23家創新機構、1024 臺儀器設備、99 份科技報告和125項創新服務。據統計,“科技大腦”去年訪問量達222.5 萬人次,整合各類資源和數據4460 萬條,辦理業務11 萬件。如今,之江實驗室和良渚實驗室作為試點單位,正打造“未來實驗室”,建設目標是對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進行數字化,形成與“科技大腦”交互協同的數字化實驗室,從而與其他創新主體實現資源共享,提升科研攻關和創新活動的速度、質量。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大力推動大走廊數字化改革,著力打造體制機制創新優勢。支持大走廊“數字創廊”試點示范,積極引導大走廊建設“整體智治”一體化數字平臺,開發“數字走廊”特色應用場景,率先實施“科技大腦+未來實驗室”改革新范式,打造“整體智治”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