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南湖區是全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的核心區,也是G60 科創走廊的重要節點,目前擁有“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中國創新百強區”四項國字號榮譽。一直以來,南湖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開創了省校(院)合作共建創新載體的典范;探索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構建了“政產學研金介用”七位一體的創新生態;深化區域科技合作協同創新,首推了“雙創券”在長三角跨省域推廣使用;深耕高端人才改革實驗稻田,營造了“近悅遠來”的高層次人才雙創聚集高地。
研發投入持續發力。近年來,南湖區大力實施科技企業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大力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研發機構、發明專利“全覆蓋”。全區規上工業企業R&D 支出從2016 年的13.71 億元增加到2021 年的30.44 億元,占GDP 比重從3.04%增加到4.1%。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連續12 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16 年的70.92 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75.14 億元,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從42.17%增加到70.38%。嘉興科技城作為全省主要科技創新平臺之一,是南湖區研發投入的主陣地,過去五年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10%以上,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286 億元增加到385 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比達到87%。
平臺能級穩步提升。南湖區不斷深化院地合作新模式,積極推進與國內外大院名校合作,引進高水平創新平臺,形成“2+2+X”創新載體體系。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成功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入選2021 年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四家研究院入選2020 年度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占全省認定總數的1/9。中電科南湖研究院、JKY 南湖實驗室研發設施快速推進,科研大樓、人才星天地和酒店學校等生活配套設施已啟用,科創湖區生態效應逐步顯現。
人才引育保持領先。2019 年,南湖高新區掛牌嘉興首家浙江省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累計引進培育省級以上高端人才逾200 人,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入選3 個,省海外工程師41 人次,在職高層次人才指數列全市第一。2021年度,國家引才“火炬計劃”入選5 人,全市第二;國家引才“海外優青”項目入選1 個,全市唯一;省“引才計劃”入選5 人,市優才計劃先鋒團隊入選2 個,“拔尖人才”入選4 人。依托上海大學科技園嘉興域外孵化器和澳大利亞悉尼海外創新孵化中心等創新飛地,引進落地一批高端科技人才項目。

南湖高新技術產業園人才“智立方”
“十四五”期間,南湖區科技創新工作將錨定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總目標,實施科創賦能、推進全域創新,為高質量跨越發展添加澎湃動能,構建具有長三角影響力、區域樣板性產融結合示范區,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科技金融數字化應用場景、標志性的一流科創載體和重大科技成果。
打造區域樣板性產融典范。推行“一園一院一基金”全覆蓋,探索“基地+基金+機制”模式;承接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增場地10 萬平方米以上,累計孵化面積達200 萬平方米;組建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科創基金規模10 億元以上,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支付新模式。
打造金融數字化應用場景。建立科技企業“科技積分貸”金融產品、科技企業科技保險險品、科創項目股權基金三位一體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利用數字化手段實現科技金融服務事項系統重塑和流程再造,構建數字化科技金融三大應用場景,力爭在全省推廣使用。
打造全國標志性科創載體。構建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省重點企業研究院、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院、省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多層次技術創新體系架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創建取得重大突破,創建省級以上重大科創載體1 家,南湖高新技術產業園進入全省高新園區排名前五。
打造結構矩陣型創新主體。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到6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保持9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保持9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占主營業收入比重達3.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0%以上、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20%以上。
聚焦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實施科創賦能五大行動,重點突破制約區域發展的科技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全域創新,為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科技支撐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科創平臺能級躍升行動。構建科創平臺磁吸高端產業項目的“強磁場”,加大科創平臺項目輸出能力,形成技術研發、工程化和產業化的科創項目孵化鏈條閉環。一是助推高新園區晉位爭先。推動嘉興南湖高新區整合提升,將省級創建高新區升級為省級高新區。拓展高新園區管理范圍,創建“一區多園”模式,加快高新技術項目落地。園區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 比重保持1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0 億元以上,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占規上企業比重達6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比達35%以上。國家級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場地面積等核心指標提質爭優,提高高新區畝均產出。二是加速科創湖區建設進程。推動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爭創國家、省級重點科研平臺。加大科研攻關,承擔省級以上項目2 個以上,落地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項目15 個,建成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5 家以上。打造集“科研、辦公、文體休閑、生活配套”四位一體的科研綜合體并放大服務功效,完善高端人才生活保障,解決落地人才住房安置,建立并推行以績效為目標導向的考核體系。三是推進南湖科創走廊加速崛起。整合湘家蕩科創湖區、南湖高新區科創資源,優化創新要素布局,完成產業和空間規劃編制。新引進、落地一批創新載體,加快在廊道沿線集聚重量級研發機構、一批領軍型科技企業、一批高端人才團隊,打造成連接南湖高新區、湘家蕩區域兩大主平臺的科創大道,提升“2+2+X”科創平臺能級,成為南湖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產融結合數字提升行動。構建“三位一體”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探索“貸、保、投”聯動機制。一是制定“科技積分貸”金融產品,給予承貸企業貸款利息補貼。先行啟動嘉興銀行、寧波銀行、禾農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6 家首批金融機構推廣使用,向符合信貸支持條件的科技企業和人才項目投放意向性融資額度60 億元以上。二是推廣“科技保險補”專項險品,給予參保企業保費出險補貼。重點關注初創期、成長期在孵企業科技研發風險補助,納入科技風險補助意向企業200 家以上,實現市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全覆蓋。三是擴大科創基金規模,構建基金快速發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機制。搭建基金投資供需平臺,推動基金與科創項目無縫對接。運用數字化手段,開發數字化科技金融服務系統,實現科技金融服務事項全程網絡辦理,爭取進入全省共同富裕數字化軌道,適時面向長三角地區推廣。
科技成果轉化攻堅行動。推行“一園一院一基金”全覆蓋,探索承接科技成果轉化的“基地+基金+機制”模式。一是加大科創孵化基地建設。推動各鎮建立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一批兩創中心、小微企業園向高新技術園區轉型;實施創新回歸老城區,推動街道建立市級以上眾創空間,加快建設一批創業街區和創業樓宇,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基地10 萬平方米以上。二是建立產業基金直投模式。在柔性電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三個領域,組建產業導向型直投基金,以資本入股和技術參股混合模式支持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其中2022 年組建1 億元規模的柔性電子產業基金并投入使用。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實施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鼓勵科研機構以技術授權、有償使用和技術參股形式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按照“一院一策”模式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或法人機構,實體化運作科技大市場,開展科技成果價值評估和落地轉化推廣,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支付新模式。
創新主體活力激發行動。構建區域矩陣型科技企業,培育科技型企業的熱帶雨林,形成數量上“鋪天蓋地”、質量上“頂天立地”的規模體量。一是實施科技企業倍增計劃。堅持定期遴選入庫、定向培育幫扶、定時審核推薦的培育發展模式,形成“雁陣”創新企業梯隊。進行定期蹲點指導,構建“一企一策”工作機制。實現全區規上工業企業中高科技企業占比達到六成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5%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幅達到15%以上。二是驅動研發強度提質增效。加快大中型企業研發能力提升,持續推進落地項目跟蹤服務。加快企業研發活動投入及研發機構設置,實施部門聯動,采取正向激勵、反向倒逼機制,對當年度沒有研發活動或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低于3.5%的規上工業企業,按實際評定結果下降一檔(D類除外),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率、研發機構設置率、發明專利擁有量三個覆蓋率。三是加大領軍型高科技企業培育。大力實施“雛鷹計劃”,培育行業龍頭和“科技小巨人”,力爭全區認定省級創新型領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雄鷹企業”“隱形冠軍”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鳳凰行動”,以上市為目標,圍繞區域特色產業,梯度式培養符合產業政策、具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力爭每年新增上市企業1~2 家。
科技招才引智賦能行動。加大高端科創人才招引力度,為產業結構提檔升級提供動力源泉。一是強化高端人才引育。加速形成以人才帶項目、以項目促產業、以產業引人才的可持續態勢。強化對新型研發機構高端人才引育考核力度,每年引育省級以上高端人才不少于40 人,碩博人才1000 名以上。二是提升人才保障能力。構建科技人才信息系統,對人才進行分類賦分梯隊培育,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人才服務機制。開展專業化培訓、組團式服務、個性化指導,及時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實施“二十項人才實事”,一攬子解決高端人才醫療、安居、就學等生活保障和創業創新問題。三是持續開展科研攻關。開展產業鏈創新鏈技術斷供風險摸底,鼓勵科研人員在生物醫藥、數字安防、芯片傳感器、醫療成像等領域征集梳理和組織實施企業進口替代應急攻關。建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求和重大標志性成果庫,持續深化“揭榜掛帥”“賽馬”活動,通過科研項目實施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團隊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