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科技局 應輝輝 丁朝華

科創平臺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對服務溫州市實體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溫州科創平臺“高峰凸顯、高原崛起”,取得重要成效。本文圍繞創新資源跨行政區統籌新機制、構建內需為基“雙循環”新格局、探索科創平臺市場化發展新模式以及建立系統化科創平臺保障新體系,為溫州市科創平臺提質增效提供發展建議。
近年來,溫州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創新的各項決策部署,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華山一條路”,目前已形成“一區一廊一會一室”的創新格局,落地甌江實驗室、中國眼谷、大唐5G、北斗產業基地等重大平臺,引進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等創新載體,針對產業特色布局、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大力建設科創園、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孵化平臺,全市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初顯成效。在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方面,甌江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科思技術(溫州)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掛牌運營,引進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新型研發機構,實現“5+5”主導產業全覆蓋,建設工作實現了新發展、取得了新成效。截至2021 年底,累計引進共建浙大溫州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平臺)52 家,其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 家;建有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01 家,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 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含培育)29 家;此外,建有市級以上企業技術研發機構1599 家,其中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22 家,省級研究院19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492家。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創新平臺不斷提升,“高峰凸顯、高原崛起”的創新態勢加速形成,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新成績。
溫州市科創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研發平臺區域布局不均衡、平臺與產業融合度不高、科創平臺運營機制不暢以及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
溫州市現有的科創平臺大多數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創園區,科創平臺之間缺乏有效的資源投入管理和協調機制,無法有效集聚和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創新資源。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上,區域之間、企業之間存在不平衡和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導致科研成果轉化成效不明顯,實際落地項目少。此外,高能級科創平臺層次不高,因區位優勢不明顯、引進難度較大、輻射有限,服務功能和平臺的承載力都有待提升。

瑞安東新科創園
溫州市創新服務體系不完善,科創平臺與溫州產業的融合度不高,創新服務主要包括咨詢服務、人力資源、技術對接服務、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服務、合作交流、人才培養等,其中傳統服務居多,融資、產業整合、轉型升級等增值服務較少;科創平臺普遍缺乏圍繞全產業鏈的高端創業服務,加上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與現有的科創平臺、院校合作不積極,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大多數科技企業孵化器為綜合性孵化器,與溫州市的產業狀況對接不相適應,孵化功能不盡完善,未能打造出創業孵化品牌。
溫州市創新服務平臺大多是由政府主導或以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運營,缺乏與大平臺機構職能相匹配的溝通協調機制,存在機構市場化服務競爭力不足、自我造血能力欠缺等問題。現有政府搭建的公共平臺資源整合集聚度不高,運行機制不夠靈活,在為企業開展創業創新服務、解決技術難題、供需對接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作用還不夠突出,輻射功能有限。
找準科技創新平臺的功能定位,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真正把創新平臺辦出成效。立足溫州產業特色,做好科創平臺形態和功能定位,積極發揮平臺作用,通過優勢彌補劣勢,吸引更多的創新創業要素回流,服務好溫州創新創業。創新資源跨行政區統籌機制,溫瑞同城化要素資源需要整合并實現產業鏈差異化布局,避免各縣(市、區)為了申報數據導致本土內部資源的惡性競爭。推進高能級平臺體制機制改革,鼓勵各地探索建立創新平臺全市域內科研成果異地轉化、跨區域科技合作、柔性引進或互聘人才等機制,推動高能級創新平臺成果全市域轉化,實現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創區、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努力構建“創新平臺+孵化平臺+產業平臺”體系,完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核心技術攻關)—企業孵化—產業化全鏈條服務體系。不但要提高創新平臺能級以增強創新源頭供給,還要積極推動成果轉化到產業以服務實體經濟。
結合溫州產業布局與發展實際,科創平臺要與溫州產業深度對接,以企業為主體設計好創新平臺的自主研發模式和技術對接引進功能。通過外引內育優化科創環境,積極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與先進地區科技資源要素流通,充分滿足地方產業和企業需求。一是發展專業化支撐平臺。提升科技平臺專業化服務能力,除為科技企業提供一般性服務外,還提供公共技術平臺、通用專業技術設備和專業化服務,如開展“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綜合性產業創新服務。二是搭建產業化服務平臺。根據企業需求,通過合作共建或引進等方式,設立研發、設計、試驗、工藝流程、裝備制造、檢驗檢測和標準化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研發、測試、中試等服務,真正實現從團隊孵化到企業孵化再到產業孵化的全鏈條一體化服務。對高能級平臺產出的創新成果,企業的期待更是急切,創新平臺應注重基礎研究,解決共性問題,攻克更多新材料制備中的原理性、機制性問題,幫助企業研發更多新產品。
“科創飛地”是“飛地經濟”模式的延伸和創新。傳統的飛地模式是由經濟發達地區“飛入”相對欠發達地區,形成飛出地“資本+技術優勢”與飛入地“土地+勞動力優勢”的結合。
積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探索推動溫州市科創平臺新體制、新機制,提升服務效能,加快實現人才要素集聚,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提速增效。一是推動運營機制市場化。積極探索推進科創平臺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支持科創平臺提質增效,如溫州大學科技園、瑞安科技企業孵化器都已經成立科投公司進行實體市場化運作,在做到產權明晰、權責分明、管理科學、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前提下,組建專業化運營團隊,探索孵化增值服務新模式,鼓勵和支持科創基金聯合社會資本與創新平臺開展廣泛合作,設立成果轉化專項基金,以創新平臺成果轉化項目為投資重點方向,切實提升創新平臺成果轉化率。二是建設科創飛地平臺。溫州市已于上海嘉定、安亭等地設立飛地創新港,建立研發平臺等,要進一步推進創新互動,充分利用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等交流平臺,推動溫州企業融入長三角,共享發展成果。關鍵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通過項目孵化、企業培育、人才引育、技術轉移、設施共享等科研資源方面協同和共享發展,讓更多科創資源為溫州企業技術研發服務。

浙江瑞安智能傳感器研究院
完善科技創新扶持政策,完善創業投融資體系,借助科創平臺進行科技項目招引、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等,架起國內外科技交流、轉化的橋梁,努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平臺建設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推動“一區一廊”創新資源統籌協調機制,加強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區域內平臺資源整合,完善科技企業孵化鏈條建設管理,落實獎勵政策,培育大眾創新創業新動能。二是打造創新創業政策服務平臺。深化“科技大腦”建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不定期為創業者提供政策交流發布、孵化載體檢索和投融資對接、培訓輔導、管理咨詢、法律援助等增值服務,讓更多平臺、企業能及時享受政策優惠。三是強化科創平臺從業人員培訓。鼓勵各平臺主管單位、創新創業協會等社會機構組織開展科創平臺從業人員培訓,加強科創平臺專業運營人才的培養,不定期舉辦各類培訓活動,系統學習創新工作所需的技能,幫助管理人員開拓視野、創新思路,提升科創平臺建設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