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欄目供圖/視覺中國
一項發表于《自然》雜志的新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不僅可能導致患者大腦灰質數量下降和腦組織損傷,還可能削弱其大腦執行復雜任務的能力。
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新冠病毒對人類大腦認知功能的損害相當于讓人類提前衰老了1 歲至10 歲。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可能會對此進行“自我修復”,但目前尚不清楚此類損害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愈合。研究人員還指出,在自然的衰老過程中,人們每年都會失去一小部分灰質。在這項研究中,那些感染過新冠的參與者,大腦不同區域的灰質在三年里額外損失了0.2%到2%。與此同時,他們的總體腦容量也比未感染過新冠的參與者出現了更大程度的萎縮,并且某些局部區域的腦組織損傷也更加嚴重。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損害能在多大程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逆轉和治愈。
突破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相關團隊首次獲得了多年生野生大豆的高精度基因組圖譜,填補了大豆屬泛基因組的空白,解析了大豆進化歷程,高效準確挖掘了大豆基因組的結構變異,拓寬了大豆分子育種可利用的基因資源。
發現
■日本東北大學相關團隊發現,每周進行30~60 分鐘的肌肉強化運動可以降低12%~17% 全因、心血管疾病、總體癌癥、糖尿病和肺癌的死亡率。將肌肉強化和有氧運動聯合“服用”效果更佳: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總體癌癥的死亡率降低了40%、46%和28%。但是,肌肉強化運動與降低某些特定部位癌癥(如結腸癌、腎癌、膀胱癌和胰腺癌)死亡率之間沒有關聯性。
變革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相關團隊研究設計了一種新型弱磁能收集器結構,可使物聯網傳感器免于更換、維修電池等繁瑣的人工操作,實現弱磁條件下的“自發電”,其輸出功率比傳統磁能收集結構提高約120%。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兩端夾持式的諧振結構,為磁場能量收集技術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生機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相關團隊發掘出一種新的綠色富硒食品——富硒油菜芽。研究發現,其作為一種新型功能蔬菜,富含硒、維生素E、硫苷、鎂、鋅等珍稀營養素,拓展了綠色富硒食品來源和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徑。
轉機
■甌江實驗室、溫州醫科大學相關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相關團隊近日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闡述了唐氏綜合征(Down syndrome,DS)相關基因USP25(泛素特異蛋白酶25)在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機制,揭示了從唐氏綜合征發展到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機制。該成果證明USP25(泛素特異蛋白酶25)是AD 藥物研發的潛在靶點,為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撼動
■據近日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兩個共享同一名稱的黑洞在距地球約90 億光年的位置上共享雙星軌道。研究人員說,大約1 萬年后,這兩個黑洞將合并,發出涌過宇宙的引力波——撼動愛因斯坦最初預言的時空結構。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經過近5 年研究,揭示了活性氧清除途徑改善水稻種子活力的新機制,為進一步改良作物品質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有用的靶標。
相關團隊建立并完善了水稻種子人工老化實驗體系,測定了兩種栽培稻生態型(粳稻和秈稻)的600 多個品種的種子活力表型。研究人員利用高通量轉錄組學和廣靶代謝組學技術,分別分析并比較這些品種種子老化過程中的轉錄組和代謝組的改變,最終在6000多個發生轉錄表達改變的基因中,篩選到兩個特殊的轉錄因子——bZIP23 和bZIP42。通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bZIP23 和bZIP42對種子活力有正向調控的作用。


近日,螞蟻集團隱私計算一體機通過了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BCTC)的測評,這是螞蟻集團隱私計算一體機通過的首個金融級測評,意味著螞蟻隱私計算一體機已達到金融級應用水準。據悉,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的金融科技行業的權威檢測機構。
本次測評從功能性測試、信息安全測試和性能效率測試三個部分展開,對可信平臺、可信執行環境、安全容器、算法加速、全計算平臺、安全操作系統等83 項功能進行了全面嚴格的技術檢測,對參評對象的技術實力及產品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危機
■一項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顯示,歐洲北部大面積凍土泥炭地可能比預想的更早達到氣候臨界點,進而釋放出數十億噸的碳,加速氣候變化。英國利茲大學的相關人員詳細研究了北極氣候何時何地不再適合封存在永久凍土中的泥炭地。研究小組預測,芬蘭、挪威、瑞典和俄羅斯西北部一小部分地區到本世紀40 年代將變得過于溫暖。
隱憂
■近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彈性正在減弱。一旦超過臨界點,森林就可能被草原取代。研究人員警告說,失去亞馬孫雨林可能導致近900 億噸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或將加劇全球氣候變暖。而稀樹草原取代熱帶雨林也會使不同物種的棲息地大大減少。
潛力
■近日,美國馬里蘭大學相關團隊使用混合納米原纖化纖維素的活性材料,通過擠壓的3D 打印方法,制造了用于鋰離子電池的可拉伸蛇形電極和隔膜。該圖案化電極與隔膜的簡易3D 打印實現了高性能可拉伸鋰離子電池的低成本制造,展示出了其為可穿戴和表皮電子產品實現可拉伸儲能設備的巨大潛力。
預見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相關團隊建立了我國首個冠心病多基因風險評分模型,并系統評價了其在冠心病精準預防中的應用價值。該評分可提升冠心病發病風險預測和臨床風險分層能力,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預測預警和精準防治。
引領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山大學“天琴一號”衛星近期已獲得全球重力場數據,這是我國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得全球重力場數據。該項技術此前一直為美國和德國所壟斷,“天琴一號”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能力的國家。

奠基
■近日,西湖大學相關團隊在《細胞研究》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核孔復合物中核質環亞基的單顆粒冷凍電鏡結構。該研究闡釋了核質環的基本構成,并搭建了目前為止最精確的核孔復合物支架結構模型。這對理解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開發相應治療方法和藥物的基礎。
之江實驗室數字反應堆計算材料研究團隊在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材料與性能預測方面獲重要研究進展。在中科院院士、之江實驗室數字反應堆計算材料領域首席科學家張統一領銜下,研究團隊圍繞“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絕緣體電化學”核心難題,提出了計算解決方案。
在該研究中,團隊首次將“無序化分解”思想引入到轉換反應放電產物的分解機理研究中,發展出一套應用于轉換反應電極材料的分解過程計算方案。方案突破了傳統局限于滿足化學計量比的理想分解過程,提出了更契合產業實際的電化學過程分解路徑,預測出更貼合真實體系的本征過電位。結合實驗工作,研究團隊證明了計算預測結果的正確性,可使反應動力學效率提高至原來的3~5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