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終校,文聯院子里的牡丹已經擎出結實的鴿蛋大的花蕾,等到印畢,花兒必如鴿子展翅般蓬勃欲翔了。在這份生長的美好中,總令人想起那個買故事的人。于寒冷的冬天或者早春,到集市上擺個攤子買故事,泥一臉,土一身,所賺就是豐富自己小說寫作的素材。這個人,就是“對話錄”欄目的出鏡作家徐廣慧。買故事,發明者之一,是清代大作家蒲松齡,他的法子是在柳泉旁舍茶換故事。徐,是受了蒲的啟發。
新時代的文學何為?新時代的作家何為?是當下都在思索的課題。業內觀察者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焦慮、遲滯甚至隔膜,來自于閱讀和把握能力的不適。治療“不適癥”,有人定點深入生活,有人把居所搬到了村莊,有人以短暫重新擇業的方式沉潛于工廠、工地、現代農場。走出書齋,主動的物理方位、觀察方位改變,不失為獲取對于時代的閱讀密碼的良方。正如作家梁鴻所言,如果你能夠深入到一片大地去生活,你對中國的社會、文學、人的內部的肌理,一定會了解得更深刻。當一顆文學心,與時代、人民共一個“板凳”,諦聽、獲取、閱讀、觀察、審視、共情,都是自然而然。本刊歡迎來自時代現場的真誠而鮮活的文本。
本期,朱斌峰、康志剛、雖然、阿微木依蘿、劉向東、凌鷹、路也、王夫剛、辛泊平等一大波一線作家攜新作出場,格外值得期待。文學的春風,成于寫作者心間。文學的春色,在又一次開卷中愉快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