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鎮洋 海全勝
[摘 ? 要]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非思政學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恰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科育人功能。這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不謀而合。地理學科教學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分析中學地理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所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效策略,為教師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中學地理;課程思政;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4-0088-03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政教育不僅對大學生來說很重要,對中學生來說更加重要。中學生的各方面發育還不成熟,道德觀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要抓好這個關鍵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本文就課程思政理念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落實展開論述。
一、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所面臨的問題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與自然、人文、經濟、社會等聯系密切,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方式多樣、教育影響深遠等特點。但是在實際中學地理教學中,要落實課程思政理念,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對思政教育認識不足
部分中學地理教師對于思政教育認識不足。有的教師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地理教師,主要任務是傳授地理學科的知識,而思政教育是學校領導和政治教師的責任,跟地理教師沒有多大關系。雖然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知識內容可以結合思政教育,但部分地理教師由于對思政教育認識不足,將思政教育與地理知識教育截然分開,使得課程思政理念在教學中得不到有效的落實。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價值觀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勢。中學地理課堂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的主陣地。有些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夠,不重視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背后的思政元素,只顧采用講授法和PPT展示法教學教材內容,讓學生單純學教材、背教材,如此課程思政理念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三)評價方式存在不足
部分中學地理教師雖然能夠意識到地理學科的思政教育價值,也在教學中滲透了思政教育,但是由于現行的學生評價方式仍然以學生的分數、升學率為主要評價標準,因此對于課程思政理念在教學中的落實不夠重視。沒有評價就沒有反思,沒有反思就沒有改進。課程思政理念沒有融入評價環節,導致思政教育很難滲透到日常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評價側重考試分數,使得學生也注重考試成績,通過做各種習題、報各種培優班來提高考試成績。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得不到師生足夠的重視。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增強課程思政意識
地理教師是地理知識的傳播者,也是思政教育的實施者。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地理教師是保證思政教育滲透和落實到地理課堂的關鍵因素。因此,地理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正所謂“育人者,先育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學地理教師要以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為指引,將思政教育融入平時的地理教學設計和實施之中。那么,地理教師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并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呢?
1.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動向
地理學科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中學地理教師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當教書匠”,要更多地關注社會的發展動向,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與地理學有關的政策、理念等,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向學生展示地理學科與社會的關系,真正地做到融思政入地理、融地理入社會,具備較強的課程思政意識。
2.深入學習
教師要深入學習地理學科知識,挖掘學科知識中的思政元素,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展示地理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同時也要深入學習黨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策和決議,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傳道者必先明道、信道。地理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較強的課程思政意識,才能在地理教學中自覺開展思政教育。
(二)注重地理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地理學科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也有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勢。如地理教師可以從氣候、地形、河流、人文等方面來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我們的國家,引導學生理解資源、環境、人口與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教師要注重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
1.準確把握課程標準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中學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以生態和發展等問題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等,將資源環境教育與品德養成教育相結合,致力于將每一位學生培養成“負責任的、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例如,八年級地理“中國的自然資源——水資源”相關課程標準不僅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等特點,還進一步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認清我國的國情,并對學生進行保護和節約資源的教育。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把握好課程標準,并在此基礎上落實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2.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
地理學科中的思政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地理教師要能夠將思政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如教師在講授八年級地理“‘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知道有國才有家,激發學生對我們祖國的熱愛,引導學生熱愛我們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明白“一國兩制”構想的合理性,明確要堅決抵制分裂祖國的行為,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同時再給學生補充一點臺灣的相關知識,為下節課的教學做鋪墊,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必要性,明白我國的主權不可侵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人人有責。地理教學能夠比較全面地從交通、農業、工業以及城市經濟建設等方面向學生展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激勵學生要好好學習,爭取在新時代背景下貢獻自己的才智。在教學八年級地理“自然災害”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關我國自然災害的照片或者視頻,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和小組合作,了解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和產生的原因,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搜集有關家鄉所面臨的自然災害的資料,討論分析其成因和應對措施。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地理信息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地理實踐力培養目標,還可以滲透思政教育,使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和環保意識。本課的教學也可以讓學生知道生物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并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要注重環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如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時應該怎么做,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安全意識。地理教師要將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地理教學設計中,重視課標分析、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等環節。
3.積極開發課外教育資源
地理教師要明白地理教材的意義何在,明白自己不是要教授教材,而是要使用教材,把教材當作教學的素材之一。由于各種原因,教材中的案例并非完全適合每一個地區的學生,因此教師需要分析教材、課程標準、學情,開發新的教學資源。例如,在講八年級地理“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時,包頭市的教師可以結合包頭市的實際情況,仔細分析教材和課程標準里的相關內容,設計南海濕地景區野外考察活動。南海濕地景區位于包頭市東河區南側、黃河北岸,是學生身邊的地理事物,是學生能夠真真正正接觸到的。學生通過調查和考察,能夠了解包頭市所處河段的水文特征、黃河對于包頭市的貢獻,以及黃河北岸目前遇到的一些問題。這樣的課外教育活動可以把學生放到“家鄉建設者”的位置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理解黃河對于包頭市的重要性,了解包頭人民在黃河治理與開發方面做出的努力。開發此類課外教育資源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落實地理課程標準,還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創新評價方式
以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為主要評價標準的評價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在地理課堂中難以實施,且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成效是難以通過考試和分數來評價的,因此創建能夠全面評價情感態度及其他方面的新的評價機制尤為重要。教師不能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應將對學生的測評貫穿于整個地理教學過程,注重觀察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等,將這些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教師要在傳統的評價方式的基礎上創新評價方式,以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教師可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包括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標準多元化等。首先,評價不能一味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還要注重學生在地理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例如開展了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鄉土地理社會調查活動之后,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的方案設計能力、熱愛家鄉的情感、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的社會責任感進行評價。其次,評價主體要包含學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針對社會調查活動,不僅要有教師評價,還應該有學生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很難進行檢測的,讓學生自評有利于學生自我調整、自我提高。最后,由于每個學生所接觸的環境有所差異、智力發展有快有慢,因此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分等級分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有針對性。只有因材施教、創新評價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實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中學生各方面發展還不成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中學地理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這個關鍵時期,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到地理學科教學中,發揮地理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2017(1):4-9.
[2]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3] ?田北海.何為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何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含義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20(4):35-4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 ?侯萌晗.初中地理德育實施現狀及對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