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合
鼻子是動物的嗅覺器官,常與呼吸同在。憑借鼻子,一些氣味分子得以進入體內,參與代謝活動,感知外部世界。在適應自然的漫長歷程中,一些動物的鼻子發育得相當完善,其敏銳和精巧程度令人驚奇不已,有的甚至具備本身以外的功能,可以更好地幫助動物完成尋找食物、聯絡同類、引誘異性、呼叫配偶、辨認親仔、標記領地、發現敵害等活動。

人類的鼻子除了呼吸、辨味和排泄體內垃圾等基本功能外,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作用,就是表達各種情感,甚至比面部表情更加豐富。
恐怕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體驗,高度緊張和特別著急時,會鼻尖冒汗;遇到傷心的事,鼻子感到陣陣酸楚;性格高傲的人,向對方表示輕蔑和傲慢的態度時,會鼻孔朝天,不由自主“吭”地一聲,這是對成語“嗤之以鼻”的最佳詮釋。此外,在痛失親人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時,兩條鼻涕會長長地掛在嘴邊;意氣風發、情緒激昂時,會覺得鼻端出火;對腥臭骯臟的東西表示嫌惡時,會自動縮閉鼻孔;撒謊時,鼻部組織會因充血而膨脹擴大,雖然外人察覺不到這種效應,但說謊者往往會忍不住想觸摸發癢的鼻子,以掩飾內心不安。

當海面上猛然射出一束水時,人們以為是鯨噴水。其實,那是鯨在呼氣。有些鯨只有一個鼻孔,長在頭頂中間,當它從海底浮出換氣時,肺部強大的氣流沖出鼻孔,將海水沖起來,形成高高的水柱。
鯨的嗅覺退化,鼻子只是個細孔,除呼吸外,主要用于發聲。不同的鯨類,用不同的聲音代表語言:有的像豬和貓叫、人的哽咽、母雞“篤篤”啄食;有的像哨聲、汽笛聲、滴答聲、嘎嘎聲、唧唧聲,甚至開門的“吱啦”聲,以此與同類溝通。
動物的鼻孔中不可能有聲帶,但鯨鼻內有發達的氣囊,在肌肉的作用下,空氣由一個氣囊壓入另一個氣囊,氣囊膜振動,便發出各種聲波。此外,鯨的鼻栓、鼻孔、唇部也能發聲,最終從鼻孔傳出。所以,鯨的鼻子替代了喉舌。

河馬通常生活在赤道附近,喜熱怕冷,雖屬陸地動物,卻長時間泡在水里防曬、乘涼。它的皮膚一旦離水過久,會流出一種像汗水和血液的混合體,并開始干裂,造成感覺器官的移位。鼻子乃至眼睛、耳朵長在頭頂,以便適應水中生活。當它那肥胖的身體浸入水中時,只要稍稍抬頭,鼻子就會露出水面。這樣,不但隱藏了自己,還可以進行呼吸,方便河馬在水中覓食、交配、產仔和哺乳。
河馬的鼻孔上,有一個專門用來防水的活動膜,如同蓋子。當它潛泳時,這種蓋子會把鼻孔堵起來,不讓一滴水流進去,確保在水下停留好長時間不會嗆水。這種奇妙鼻子,是河馬在適應環境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


劍吻鯊也叫尖吻鮫,這種奇特的深海鯊魚,嘴部之上伸出長劍般的鼻子,比它兩個頭還長,讓人覺得像一只鋒利的尖角,可用來攻擊敵人。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弄清它的鼻子為何長成這幅模樣,看起來對捕食獵物倒是一個障礙;但或許可以幫助它探測獵物的存在,或分開海水利于游動。
看到劍吻鯊的樣子,不難聯想到生活在南美洲的劍鼻蝠,這種雜食動物長有與劍吻鯊一樣的鼻子,也是一把尖劍的樣子,猶如一片劍麻葉片插在眼睛下面,與一對長長的耳朵齊高,讓人覺得它有三只耳。同樣,劍鼻蝠的長鼻也可能是為實現回聲定位、為捕食、探路和呼叫同伴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