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鄭 張騰之
(作者單位:1.天津師范大學;2.中國傳媒大學;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百度百科對于“晚間新聞”時段的解釋,是指于傍晚6點至8點播出的新聞報道節目。長期以來,在我國“四級辦臺”的機制下,許多市縣電視臺從18:30左右就開始進入晚間新聞節目時段,央視《新聞聯播》、省級新聞、地市新聞、縣級新聞依次播放,直至20:00左右結束。作為中央、省、市、縣級每日播出的“聯播”新聞,形態結構、話語文風、作用意義相對明確且穩定,不作為本文研究的對象。筆者在本文側重于20:00之后的晚間時段新聞節目,圍繞內容與傳播創新,做定向的分析研究思考,電視晚間新聞亦是指這一時段的新聞節目。
電視晚間新聞的改革演進體現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早在1982年元旦,上海電視臺在21:30率先開播了《夜間新聞》,打破了中國電視新聞一天一次的格局。1985年3月,中央電視臺開辦了《晚間新聞》,填補了晚間20:00后時段的新聞節目空檔。至1996年4月2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原三檔新聞欄目合成一檔《晚間新聞報道》,成了繼《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之后的第二個黃金時段新聞節目。借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東風,人民群眾需要獲取更多信息,包括國外資訊,以央視、上海電視臺為代表的晚間新聞節目,引領了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的節目風格——嚴肅、權威且資訊兼顧中外;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的繁榮,1998年,以湖南衛視《晚間新聞》改版為標志,“說新聞”成了新聞節目的新風尚,節目挖掘新聞的娛樂功能,內容重視趣味性、人情味,一改新聞播音員正襟危坐播報的嚴肅面貌;而在2000年前后,我國大規模城市化運動進程加速,市民都市生活與城市管理服務面臨磨合,電視晚間新聞迎來“民生新聞”的大爆發。先是1999年6月28日,黑龍江衛視開播《新聞夜航》,自覺以“民生”為價值追求;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開播新聞資訊類直播欄目《南京零距離》,定位于“我們就在你身邊,我們與南京沒有距離”,以平民視角和態度記錄市民百姓的生活,開創了電視新聞傳播新樣式,一時引發南京地區電視新聞大戰,同時掀起全國幾大城市的電視民生新聞熱潮,民生新聞在全國遍地開花;至2005年,四川衛視推出“故事化新聞”欄目,開播《新聞連連看》,風格定位為“新聞人物化,人物故事化”,特點是資訊與故事并重,新聞內容及表達更富有趣味性與人情味;2008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推出一檔時事新聞評論節目《新聞1+1》,晚間新聞節目呈現出更高的銳度與深度;2011年,由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組織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全國新聞戰線廣泛開展,進一步推動了電視晚間新聞文風轉型;2014年,中國迎來“媒體融合發展元年”,加之后來幾年電臺與電視臺紛紛合并,使得電視晚間新聞進入改革深水區,探索如何應對移動互聯網競爭、適應新興傳播市場規律。
另外,1994年4月1日,CCTV-1晚間黃金時間播出新聞述評節目《焦點訪談》,被譽為中國電視評論類節目發展的開端,一大批輿論監督欄目先后開創;1999年5月23日,我國第一個全新聞頻道——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開播;2003年5月1日,央視新聞頻道試播,7月1日正式播出。至此,我國電視晚間新聞節目的內容得以極大擴充,體裁類型更加豐富。
國內電視晚間新聞發展40年來,隨著媒體環境變化及競爭的加劇,各臺晚間新聞欄目的生存狀況也差別極大。我們既能看到改革創新的典型案例,亮點突出,緊扣時代,為新聞事業發展提供了樣板,同時也看到一些電視臺固化保守、收視不佳,在晚間新聞陣地角逐中岌岌可危,難有突破,生存維艱。
一方面,優秀電視晚間新聞節目集中表現為頻道“雙峰”、內容專深、個性鮮明的特點。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SCM)2021年全國網統計數據(見表1)顯示,排名前20的晚間新聞節目中,有15檔欄目為央視節目,而排名前13更是被央視一家獨占,且除了綜合頻道《晚間新聞》外,其他被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與CCTV-13所瓜分,且都是兩個頻道的知名品牌節目,呈現央視收視領先的“頻道雙峰”格局。

表1 2021年全國上星頻道收視數據(SCM全國測量儀)
SCM 2021年省級衛視全國網統計數據(見表2)顯示,收視排名前20的晚間新聞節目中,除了各省常規的綜合新聞節目外,排名前7的體現出關注時事社會熱點、聚焦港澳臺的特點,新聞評述占據三席,像《今日評說》定位“百姓關注,熱點評說”,每次邀請相關專家、專業人士針對百姓關切的熱點進行答疑回應,深受觀眾喜愛。省級衛視排名靠前的晚間新聞,內容契合觀眾普遍關注的臺灣問題、港澳問題、國際局勢、社會民生熱點,突顯選題的專業化與內容深度。《關鍵洞察力》關注國際時事熱點,側重新聞關鍵人物的深入分析和解讀,讓新聞事實變得有溫度、有態度。

表2 2021年全國省級衛視收視數據(SCM全國測量儀)
SCM 2021年全國地面頻道(63測量儀城市)收視數據(見表3)顯示,晚間新聞節目體裁包括綜合新聞、新聞述評與新聞/時事其他等,新聞報道形式突顯區域化、個性化特點,有簡報型、“說新聞”、DV紀錄、民生新聞、網搜天下,方言解說貼近當地,通俗風趣。

表3 2021年全國地面頻道收視數據(SCM 63測量儀城市)
國內各級電視臺的晚間新聞節目,整體收視不容樂觀。由上面3個表格可見,央視新聞表現搶眼,收視率最高約0.69%,省級衛視及省市臺地面頻道收視最高分別為0.17%與0.22%。而在2016年1—4月份,央視晚間新聞最高收視率為1.10%,省級衛視為0.34%。6年來,收視持續走低。
首先,電視晚間新聞節目的生存空間日益萎縮。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受眾在線消費日益豐富,手機新聞類軟件、短視頻平臺已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第一入口,原有電視觀眾被新媒體終端分流,電視消費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其次,電視晚間新聞的內容及編排同質化嚴重。長期以來,國內晚間新聞節目更注重節目的匯總與播報,即典型的簡報式電視新聞,主要在于當天節目匯總,而樹立觀點、引導意見的欄目尚不多[1]。相比互聯網平臺的新聞傳播,內容選擇數量有限,來源門檻高,審核流程長,時間滯后,國內外要聞熱點滯后于白天實時報道,民生內容也日趨同質化,缺乏新鮮視角。另外,晚間新聞的結構編排相對固定,不易調整,單一主持或男女雙主持的演播室坐姿,過于嚴肅莊重的播報語態,30分鐘的播出時長,已經不再適應并難以滿足當前廣大青年的新聞資訊需求。
再次,電視晚間新聞節目的內容品質不高、深度不夠??v觀各地省市電視晚間新聞節目,除了播報省內時政經濟新聞及國際時事,大多以民生新聞為主要內容,優點是貼近生活、突出本地特色,新聞更軟,輕松有趣。但正因如此,暴露了每日新聞選材過于瑣碎的問題,聚焦家長里短、雞毛蒜皮,新聞采寫浮躁,挖掘不到真正人們關切、社會進步需要的好新聞,不能捕捉并展現新時代精神風貌,難以講好中國故事,使得新聞品質流于平庸,主播評說的思想觀點深度不夠。
作為中國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應始終牢記黨賦予新聞媒體的神圣職責和任務,自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立足新時代融媒體傳播環境發展和壯大新聞事業。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包括9個方面內涵的創新要求:“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盵2]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者立足分析當前電視晚間新聞節目的發展現狀與生存困境,提出我國電視晚間新聞節目守正創新、提質增效的幾點思考。
梳理2021年國內晚間新聞上星頻道、省級衛視和地面頻道的收視數據排名情況,發現新聞評述節目占據半個市場,并強勢位居前列。在全國上星頻道收視排名前10中,新聞述評占比高達60%,可見有觀點、有深度的述評新聞正成為晚間檔電視收視“硬核”保障。而在周末晚間時段,面對強勢衛視頻道的綜藝節目扎堆的情況,弱勢衛視及省市地面頻道可通過新聞類節目進行差異化競爭。省市新聞綜合頻道在晚間檔要爭取收視,強化新聞述評,增加常態化評論、深度報道,搭配專題聚焦、軟性雜志型節目。
作為新聞節目,同比周末黃金時間各臺推出的綜藝節目并不占優勢。為此,電視要著力在“第二落點”、專精深上做文章,充分體現電視媒體在資源整合、專業生產、權威評論方面的優勢。同時,注意周間和周末編排的區別,周間強化專題報道和評論版塊的產生的效應,子時可借助王牌自制新聞節目的重播或紀錄片拉升收視,周末加快內容集錦、當周盤點的編排節奏。針對重大熱點新聞事件,重視“議程設置”,予以高密度、多視角深度跟進。
新聞選擇應當根據頻道自身功能定位、傳播對象來匹配適宜的內容。像CCTV-1、CCTV-4與CCTV-13,三個頻道的功能和定位就有所區別。CCTV-1在“鋼架型”結構的基礎上可繼續增強現有新聞節目的主題策劃和直播互動性,拓展國際和體育視角,在22:00《晚間新聞》及深夜時段尋求突破;CCTV-4可繼續發揮長城平臺海外三版落地覆蓋的優勢,在夜間主打“新聞+文化”的“中國風”;CCTV-13晚間檔,則緊緊圍繞國內新聞、民生話題及國際熱點,進行形式有革新、直播有互動、主播有個性、聚焦有深度的改進,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
當前,部分國內電視臺的晚間新聞報道也暴露出“三多三少”問題,即碎片化信息資訊多,沉淀性的深度內容少;交通涉案窺隱多(有網民稱為“攝像頭頻道”),人文生活關注少;追隨填充的細碎拼接新聞多,時代紀錄的大塊自選動作少。面對有限的收視時間、浩瀚的新聞素材,新聞工作者在選擇時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判斷新聞價值時,新聞工作者要有思想高度和敏銳意識,捕捉時代精神風貌,洞察社會深層問題,需要“以人民為中心”,扎根泥土,譜寫時代新篇,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給觀眾以愛與溫暖,傳播正能量,講述真善美,營造健康良好的輿論報道氛圍。
在國際傳播中,聚焦全球大事,比拼的是“我在現場”,要努力讓世界聽到媒體聲音。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國際傳播值得各地同行學習。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接管,總臺報道C位亮相、獨家專訪,成為全球信源;孟晚舟夜晚歸國,總臺全程直播,信號素材被歐美三大通訊社及58國300多家媒體轉播,國際主流媒體群起轉發,權威聲音引領國際輿論場。在建黨百年紀念系列報道中,CCTV多語種新聞頻道、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新媒體矩陣,立體化、多維度、多手段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征程,有力講好中國故事,成功展示中國方案、中國道路。
縱觀國內外主流新聞頻道及新聞節目,都在主播身上下足功夫,不少主播的人設逐漸成為觀眾高度依賴的新聞品牌標識,其個人風格形成了特有的新聞節目調性,名牌主持人帶動了新聞節目的品牌化。國內新聞節目也需要培養和打造個性特征鮮明的主播、記者,尤其夜間報道,或體現犀利質疑、或博學深思、或親民可信,這樣的風格更容易被觀眾所識記。例如,央視《新聞1+1》的白巖松、董倩,《海峽兩岸》的李紅、桑晨,杭州電視臺《阿六頭說新聞》的安峰、周志華,都有著廣泛的觀眾緣。同時,調動社會各界專家或行業代表參與晚間新聞節目,也有助于豐富節目形式,提高觀賞性,或提供新聞線報,或連線接受采訪,或到演播室發表觀點,如東南衛視《臺灣新聞臉》的時事評論員邱毅、陳鳳馨、黃智賢等,熟悉臺情,觀點犀利。另外,加強媒體渠道資源的跨界整合聯動,擴大新聞來源,形成傳播合力。
CCTV-4的《中國輿論場》、四川電視臺新聞頻道《全媒直播間》、浙江電視臺民生休閑頻道《1818在路上》都體現了網民參與、征選選題的融媒體傳播特點。這種形式已在國內外媒體晚間新聞報道中極為常見。像BBC互動性欄目《世界聽你說》(World Have Your Say)的內容和話題也幾乎完全由受眾來主導,邀請全球觀眾通過Skype、發郵件、發短信、登錄網絡互動專區參與節目[3]。鮮活、有趣的新聞話題更能吸引晚間收看的觀眾,在深度報道、評論中,傳受交互有助于“對話”的卷入和思想的碰撞。
隨著短視頻浪潮的來臨,新聞資訊短視頻依托內容短小精悍、兼具社交互動優勢,正逐漸成為新聞發布的主要方式和網民接收資訊信息的主要途徑。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88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 440萬,占網民整體的87.8%[4],其中有近80%的互聯網用戶通過短視頻獲取新聞資訊。電視新聞頻道勢必要積極擁抱短視頻與移動互聯網,大小屏同頻共振,碎片化推出新聞短視頻,引流到大屏收看深度解讀[5]。未來,新媒體技術繼續迭代發展,新聞節目或向全景視頻、虛擬主播、4K/8K超高清、沉浸式觀看、智能交互階段發展,我國的晚間新聞節目又將迎來全新的機遇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