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楊
(作者單位:天津廣播電視臺)
少兒節目是一種寓教于樂的節目,所以受到廣大少兒群體的青睞。少兒節目的每個主持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通過自己豐富的表情、嫻熟的肢體動作可以吸引少兒的注意力,使其融入節目中,進一步理解節目內容[1]。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受眾的興趣愛好,對整個節目的收視率也有很大影響,所以分析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對于提高受眾的理解能力和打造良好的節目效果均有重要意義。
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要注重用語的規范性。從受眾特征來看,少兒的理解能力普遍比較弱,這也對主持人的主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轉變語言風格,清晰地為少兒講故事、科普知識,提高少兒的理解能力。
少兒節目種類多樣、內容豐富,所以主持人在主持的過程中要仔細思考講話內容,特別是在語言組織方面,要做到言簡意賅;同時,還要辨析網絡用語,不要輕易運用這些語言。此外,少兒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的過程中要關注少兒的情緒變化,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其體會到被關愛的感覺,進而輕松地理解自己的講話內容[2]。
目前,部分少兒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的過程中經常使用華麗的語言,且帶有生僻詞,少兒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一情況,主持人要改變以往的主持習慣,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如運用疊詞可可愛愛、紅紅火火、高高興興等;同時,還可以使用擬人化或比喻性的語言等,形成自身獨特的主持風格[3]。
少兒節目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使用的語言要與少兒類節目相關,不能偏離主題。同時,主持人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在主持過程中要隨時改變自己的表情,引入肢體語言,幫助少兒觀眾更好地理解節目內容。
一直以來,少兒節目對主持人語音的規范性要求比較高。就少兒節目主持人而言,其大多數為科班畢業,普通話比較標準。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主持人隨之出現,其在語音表達方面不規范,給予了學生錯誤的引導,不僅不利于少兒語言能力的培養,而且容易使少兒走進語言學習誤區,對少兒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當前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給少兒節目主持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這也對主持人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從節目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而準確地表達信息。但是,現階段部分主持人的信息分析能力比較差,不能從廣泛的節目內容中提取關鍵信息,這也導致其在轉達過程中出現表達錯誤的情況,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目效果。
少兒節目在錄制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突發狀況,這對主持人的隨機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主持人應沉著應對。但是,目前部分主持人不能正確揣摩少兒的心思,對于他們的疑惑不能及時解決,語言也比較生硬,常常會出現冷場的情況,影響節目正常播出。
少兒節目不同于普通節目,其受眾多為兒童,他們的年齡小且表達能力比較差,未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部分主持人語句結構混亂,經常出現病句、錯句的問題,語言能力不足,在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誤導。另外,還有部分主持人使用太多的網絡用語,如“太桑心了”“這個東東好奇怪啊”等,未體現出真、善、美的宗旨,不利于少兒正確用語能力的提升。
目前,部分主持人發音不標準,給予了少兒錯誤的導向。針對這一情況,主持人要提高個人素質,特別是要糾正自己錯誤的發音習慣,可以從音色、音量、語氣、語調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還要結合受眾的年齡特征更改自己的發音習慣。例如,針對0~6歲的兒童,主持人可以使用辨識度比較高的聲音,如模仿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的聲音,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4]。再如,針對7~11歲的少兒,主持人可以在節目中加入多個小故事,如冒險類、童話類的故事等,語氣要親和,能給予少兒溫暖,使其逐步走進電視節目中,然后更進一步解析節目內容。在此過程中,主持人還要根據故事的情節合理控制語速。當然,進行專業化的語速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同的語速能彰顯個人特色(不同節目語速要求見表1),進而提升節目效果。

表1 不同節目語速要求
3.2.1 引入個性化語言
每個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特色,一個好的主持人只有打造獨特的個人風格才能吸引少兒觀眾。因此,主持人不僅要有自己的個性,還要能夠準確分析受眾需求,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語言。當然,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不能為了突出自己的個性而引入與受眾年齡不符的內容,要有創新精神,對節目有更加清晰地定位;同時,還要結合受眾需求及現場情境創新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突顯自己的個性。此外,面對不同的幼兒群體,主持人也要把握交流問題的尺度,揣摩其意圖,在此基礎上給予其適當的引導,進而使其積極參與到相關的討論活動中。例如,鞠萍的語言親切、董浩的語言樸實、金龜子的語言活潑,這些主持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作為少兒節目主持人,其要改變以往的語言風格,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風格,展示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更多少兒的注意[5]。
3.2.2 使用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是一種重要的主持語言,所以少兒節目主持人在主持面向少兒受眾的節目時要注重體態語言的應用,如在與孩子交流時可以蹲下身、彎下腰等,提升自己的親和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體態語言具有一定的美學特性,相比于有聲語言,其更加親切,也容易被少兒接受。正如著名主持人鞠萍所說:“少兒節目主持人的童心、愛心和耐心缺一不可。”鞠萍在主持《七巧板》節目時(見圖1),用曼妙的舞姿帶領孩子們跳舞和唱歌,營造了一種歡快的氛圍,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她手上耐心擺著簡單的七巧板和一些手工工藝品。拼湊出了那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作為一個少兒節目主持人,她的體態語言使用得當,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孩子的知心大姐姐。由此可見,主持人在主持少兒節目的過程中,要適當地運用體態語言,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3]。

圖1 鞠萍主持少兒活動的現場
目前,少兒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過程中,一些突發狀況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想避免這些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就要進一步提高主持人的素質。首先,主持人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隨機應變的能力,根據實際情況感知可能出現的各種事情,并快速生成特定的語言。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主持人首先要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其次就是具有將語言組織到一起的能力。例如,在《三打白骨精》前段賞析過程中,主持人提出了以下問題:“孩子們,從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你能感受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突然,提詞器滅掉了,面對這一突發狀況,主持人應該鎮定地敘述三打白骨精的經過,并以孫悟空每次扮演的角色為基點,引導幼兒分析孫悟空的性格特征,避免冷場[7]。
3.4.1 規范用語習慣
首先,主持人要規范自身的用語習慣,特別要注重句長。研究發現,少兒的年齡越小,理解能力越差,所以對于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幼兒來說,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要更改用語習慣。例如,原句是:“我非常歡迎你在六一兒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來到我們節目跟喜歡你的人們一起分享你的快樂。”這樣的長句對于0~6歲的兒童來說,理解難度比較大,所以可以將上述長句劃分為幾個短句:“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歡迎你來到我們的節目,有很多人喜歡你,你可以跟他們一起享受快樂。”針對6~11歲的少兒,可以引入中長句:“歡迎你在六一兒童節來到我們的節目,有很多人喜歡你,你可以跟他們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悅。”主持人通過調整用語習慣不僅能夠使不同年齡段的少兒理解相關語句,也能為主持工作的正常開展奠定基礎[8]。
其次,主持人要注重語序的調整。在一些簡單的語句中,語序是否調整無關緊要,如請把手機拿給我、請給我把手機拿過來。而對于一些復雜的句子,如果主持人不注重語序的調整,少兒就很難理解相關內容。例如:“至于懂事的小明為什么不聽媽媽的話,我也不知道。”“我不知道為什么懂事的小明不聽媽媽的話。”從表面上看,這兩個句子的含義相同,但對于少兒來說,后一個句子理解難度比較大。因此,主持人在主持少兒節目時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調整語序,幫助少兒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
3.4.2 規范用詞習慣
目前,部分少兒長期觀看短視頻,不過短視頻中有很多網絡用語,會影響少兒的認知。例如,原句是:丈夫等了妻子太久,瞬間“石化”。在該句子中,“石化”表現出丈夫等待妻子的時間漫長,而這一用語逐漸走進少兒的腦海中,不僅不利于提高其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能力,也容易導致其養成不良的用語習慣,這就需要主持人對其進行很好的引導。例如,主持人在主持少兒節目的過程中會有一段旁白,這時候部分孩子都在焦急地等待表演節目,在用詞方面,主持人就可以使用“迫不及待”,如“我們的節目快開始了,部分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積極展示自己的風采”[9]。
此外,在規范用詞的過程中,主持人還要結合少兒的特征使用不同的詞語。例如,兩歲左右的幼兒極少數會說簡單的復合句,4~5歲的幼兒基本會說簡單的復合句,而5歲以上的兒童會使用復合聯句,如“爸爸排排坐,寶寶吃飯飯”;不過,還有少數兒童會使用比較連貫的復句,如“我搭東西,我搭橋”。因此,針對不同年齡的少兒,主持人應該使用不同的詞語,如針對0~6歲的孩子,可以使用“還”“又”“以后”等詞匯;對于6歲及其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因為”“為了”“結果”“要不然”等詞匯,這種方式能使少兒更好地理解節目內容。
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僅要契合少兒的心理特征,還要創新主持方法。在實際主持過程中,主持人要糾正不良的發音習慣、豐富少兒節目主持方式、使用個性化語言和體態語言等,多措并舉,全面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