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銘聞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五項舉措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六個方面強化農業基礎支撐,多措并舉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2021年中國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站在“十八連豐”的新起點,中國始終懷著這樣的清醒:雖然豐稔連連,但是,糧食生產,須臾不能放松!
(一)
糧食,是全球博弈的殺手锏。
糧食生產“十八連豐”帶來糧穩國安的自信。需要注意的是,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我國糧食生產的“硬件”與“軟件”、“長板”與“短板”,必須放在全球競合的格局下丈量——中國,只有世界9%的耕地,養活著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只有世界6%的淡水,是世界上13個最貧水的國家之一。中國,糧食年進口量已超過1.5億噸,占年產量的兩成以上,進口糧供養人數接近美國的總人口。
那么,問題旋踵而至:一旦全球供應鏈出現危機,靠什么來養活這兩到三億人?
時空坐標下,“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判斷,何其用心良苦,何等深謀遠慮。靠別人吃飯,容易被卡脖子;端自己飯碗,才能挺直腰桿!
(二)
將豐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處。讓科技的沖勁帶著種子破土。
藏糧于地的前提是,藏糧有地。面對建設用地擠占耕地面積,耕地紅線已經退無可退的緊迫情勢,我們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實現增減掛鉤、落實占補平衡,牢牢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
藏糧于地的重點是,藏糧沃地。面對黑土地退化、土壤酸化、耕地鹽堿化這些地力下降的嚴峻考驗,我們推廣保護性耕作、創新生態改良技術,建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從容實現一季千斤、兩季噸糧,讓“望天田”變成“高產田”,讓“山荒聊可田”變為“地力常新壯”。黑土地,重新冒出了“油花兒”!
植物沒有土壤不能生長,但如果播下的是“跳蚤”,斷然不可能收獲“龍種”。
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國在“一粒種子”問題上下足功夫。“一花一天堂”,一粒種子則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今天,我國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6%以上、對糧食增長貢獻率超過45%,水稻、小麥、大豆全部使用自主品種。中國碗裝上了中國糧,中國糧用上了中國種。
良種離不開良法。從“大水大肥”到測土配方,從“二牛抬杠”到衛星治蟲,從“靠天吃飯”到“靠云稼穡”……我國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織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達71%。手敲鍵盤種良田,稻花香里說豐年,這是怎樣一幅傳統與現代相融的盛景。
地與技,“藏”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藏”的是歲稔年豐、倉廩可期,“藏”的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永動力。
腳踩厚土,身懷絕技,定能夯實豐收底氣、定能守住大國糧倉、定能立于時代潮頭。
(三)
新百年征程鋪展在前,對糧食安全,我們有自信、有經驗,更要有對新形勢的應變之策、有對新挑戰的化解之道。
藏糧于地,就要把握“地”的形勢:
中國,依然處于現代化的爬坡階段,依然面臨城鎮化任務。連接起城鄉的橋梁、延伸到村口的公路、矗立在城郊的座座新樓,能帶來現代生活,也會進一步擠占傳統耕地。
對此,必須有“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的定力。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牢牢守住一年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唯有此,才能牢牢端穩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藏糧于技,就要突破“技”的瓶頸:
農業“芯片”面臨著“卡脖子”風險:有的種子“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部分糧食單產量低:我國玉米等作物平均單產量仍與美國有相當差距;農技推廣鏈條不長:一些地方,還很難讓觀念扎根人心、讓技術“長”進泥土……
對此,須推進種業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實施農業核心技術公共工程,讓“揭榜掛帥”激發研發活力、讓“部省聯動”理順創新制度、讓“田保姆”“鐵把式”“金扁擔”加快推廣普及。良種、良法多管齊下,方能托舉起“糧安”。
藏糧離不開人,更應激發出人的主體力量:
幾十年來,正是因為由農業科學家、農業科技工作者、科技特派員、新型職業農民組成的隊伍迅速在中華大地上壯大,讓智能農機取代了“人扛牛拉”,讓測土施肥取代了“大水大肥”,讓育種除害的“國之重器”取代了“一把尺子一桿秤”的“科研”,才最終孕育出“十八連豐”的成果,才鑄就了糧安天下的壯舉。
“十九連豐”“二十連豐”“三十連豐”……這一切,終要憑借人的素質;“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這一切,終要依靠人的作為。
雨水已過,那春,唱著跳著排闥而來。新綠正拂塞北江南,新的希望正悄然萌發,新的豐收正在生根發芽,朋友,且潛心耕耘吧。
只要在春天里灑下汗水,未來的日子,何愁不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