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曉東
疼痛,每個人都經歷過。你上次疼痛是在什么時候?你經歷過的最強烈的疼痛是什么?我們為什么會感覺到疼痛呢?
通過感官,我們能聽到聲音,看到光和物體,聞到氣味……這些都是接受外界刺激后,肌體產生的一種反應。同樣, 疼痛也是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感知疼痛是由肌體的神經系統完成的,而不是聽覺或視覺系統。所以, 我們可以說疼痛是人類的主觀感覺。同樣的損傷, 有的人覺得有點兒疼,有的人卻疼得無法忍受。臨床上, 我們認定患者說有多疼,就有多疼,而不能去否定它。有患者說:“大夫,我是真的疼,家里人卻說我看上去跟裝得似的。”這就體現了疼痛的主觀性。
那么疼痛的概念是什么?國際疼痛學會(IASP)最新給出的定義是:“疼痛是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情感體驗,或與此相似的經歷。”顧名思義,疼痛就是一種感覺和體驗。
IASP在給出新定義的同時還附加了說明:
(1)疼痛是一種主觀體驗,同時又受生物、心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2)個體對自身疼痛的主訴應該予以接受并尊重,即患者主訴有疼痛就要被承認。
(3)疼痛是一種適用性和保護性感受,但同時也對身體機能、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4)語言僅僅是表達疼痛的方式之一。語言交流障礙并不代表一個人不存在疼痛感受。表達疼痛的感受并不僅僅是語言,還有其他的表現疼痛的方式。如果患者不向外界表達疼痛并不代表他沒有疼痛。
綜上所述,疼痛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肌體感受,是客觀存在的感覺。疼痛的感受存在個體化差異,有主觀性。
人體所感受到的疼痛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有些疼痛感覺對肌體是有利的,并且還有保護作用,比如被針扎到手因為感覺到疼痛而馬上縮回來。此種有利的疼痛絕大多數都是短暫和一過性的,我們稱之為急性疼痛。如果疼痛長期存在,沒有得到控制,就會出現慢性疼痛。如果出現了遷延不愈的疼痛,很可能就會有器質性的病變,那就是一種疾病,而不僅僅停留在癥狀上了。
慢性疼痛如果得不到滿意的控制,還會給患者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睡眠障礙、食欲不振甚至焦慮、抑郁。例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皮疹已經完全愈合了,但是患者仍然感覺到疼痛, 并且是持續性的疼痛。有些人還要疼痛幾年或者十幾年。再比如有些車禍外傷截肢后的病人,他一直感覺到他已經截掉的那只腳在疼痛,疼得難以忍受。所以,防止急性疼痛發展成慢性疼痛是我們追求健康生活的重中之重!
疼痛可以有以下分類——按部位分:頭痛、面痛、胸痛、背痛、腰痛;按時間分: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按原因分:創傷性疼痛、感染性疼痛;按肌體組織分:神經痛、肌肉骨骼疼痛、血管性疼痛;還有混合性疼痛,如癌痛等。

疼痛是如何形成的?
人體各個部位都分布著神經細胞及細小的神經末梢,它們都能感受到外界的刺激。當肌體受到損傷或刺激時,如外傷或炎癥,神經細胞會產生電沖動信號。這種信號沿著神經向脊髓和大腦傳遞,使我們感覺到疼痛。
從外周向中樞傳導電沖動信號的途徑主要有兩條:脊髓丘腦束和脊髓網狀束。這兩條途徑主要是讓人體感受到刺激或疼痛。還有一條通路是從中樞向外周傳導電沖動信號,它是對疼痛進行調節從而幫助減輕疼痛的。這么看來,人體的組織生理功能是多么的精密!目前,臨床上所有止痛藥和鎮痛方法都是針對疼痛的這三條傳導通路進行的。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疼痛都對人體有害,尤其是急性疼痛。但是, 我們也要盡可能避免我們的肌體受到傷害。其次, 我們要盡可能預防和避免慢性疼痛的出現。因為如果出現了慢性疼痛,就不僅僅是一種疾病的癥狀,很可能成為慢性疼痛性疾病。這種情況下的治療是很困難的。
由于導致慢性疼痛的原因較為復雜,所以疼痛科的治療方法也主要是針對于疼痛的三條傳導通路進行的。除口服藥物治療外,疼痛科的特色就是在影像引導或定位下的神經微創技術,如神經阻滯、神經射頻、神經調制等技術。比如胸段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疼痛科采用超聲合并X 線定位下的胸段脊神經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技術,不僅療效較好,而且并發癥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隨著社會老齡人口的不斷增長,慢性疼痛患者將越來越多,對疼痛治療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關于疼痛,請大家做到下面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