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萍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各個學科都在進行教學方向的調整和教學策略的創新,小學語文作為基礎科目占據著改革的主要地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摒棄以往的方法和理念,打破被動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的重要價值,借助閱讀板塊促進他們的思想感悟深度培養,以讀促悟,引導他們主動發表個人見解,理清文章脈絡,從而把握文章內涵,實現語文素養積淀。
一、略讀文章,把握整體思想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導地位并不明顯,教師常常沿用自身的教學經驗直接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整體結構和蘊含思想,使得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帶領下被動學習閱讀內容,難以產生具體的感悟和體會,整體教學浮于表面,限制學生自我素養的深化。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以讀促悟”的重要性,將一篇文章的閱讀劃分為不同的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其能夠獨立進行文章的預習和分析,對于整體思路有初步的把握。
比如,在進行《金色的草地》的學習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使其通過閱讀文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從而養成細心、耐心的觀察習慣。為了幫助學生把握整體思想,教師首先可以提出問題:“大家都見過草地嗎?誰能簡單描述一下你印象當中的草地?”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同學說草地是綠色的,每一株小草上都掛滿了露珠;還有的同學說草地上有小昆蟲飛來飛去,生機勃勃。隨即思考:“為什么文章當中的草地是金色的呢?”以此帶領學生略讀文章,找出“金色”草地的原因,提升閱讀效率。
二、精讀文章,積累好詞好句
小學生尚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缺乏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常常受到自身年齡、周圍環境等情況的影響做出降低學習效率的行為,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避免限制他們的視野拓展,而是充分利用其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豐富閱讀教學的趣味元素,找到閱讀的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全方位感知文章的情感內涵,養成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實現個人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帶領學生感受我國的疆域遼闊,了解西沙群島的物產種類,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把握文章重點。為了有效提升閱讀效率,深化其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在進行基礎的字詞句訓練時將重心放在積累好詞好句之上,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章,完成相關的知識填空。由此考察學生的精讀效果,學習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使用方式,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精巧,體會到西沙群島的“富饒”。
三、朗讀文章,品味深層內涵
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意識到學生差異性對教學結果的影響。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情感內涵和自身發展情況不同,在進行同一文章的學習之后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效果。為了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教師還應該積極改變教學模式,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主動融入到品讀文章的氛圍當中,借助朗讀、分角色扮演等方式降低學習難度,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比如,在進行《少年中國說(節選)》的知識學習時,本篇文章展示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國,鼓勵少年當自強,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為祖國的發展與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了幫助小學生讀懂文章的深意,教師可以搜索相關歷史資料,帶領學生“重回”梁啟超先生的年代,感受到當時國家面臨的危急情況,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而設計朗讀環節,帶領學生分段落完成課文的朗讀。針對重點的字詞應該在朗讀的情緒上也適當調整,使得小學生意識到個人的重要價值。經由朗讀環節,逐步帶領學生熟悉整篇課文,進而完成文章的背誦與默寫任務,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深化他們的精神素養,使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當中積極進取,承擔起少年的責任。
結束語:綜上所述,借助閱讀教學深化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多種多樣,良好的語言技巧和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深度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整體思想,以此品讀文化內涵。基于此,教師應該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語文課堂當中具備清晰的課程規劃,構建起學生、教師與文本三方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得學生滲透個人感悟,融入自身情感,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與動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