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仲梅
為什么要有情境任務?引入情境的最終目的,是跨越情境脈絡,實現重要概念、能力、品質與學習心態的遷移。要達到這個目的,就意味著學生需要經歷在情境中思考——去情境化的思考——再回到新情境中思考的過程。
(一)設計指向習作核心能力的情境
五年級第二學期的習作《我的同學》,這是一篇寫人文章,教學中我嘗試創設情境任務來進行教學。我們首先創設了如下情境:學校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招聘會,總共招聘四種職業(出示四張海報):教師、警察、醫生和記者。如何去推薦自己的同學成功應聘。
此次設計我們希望學生結合情境任務,根據職業的不同,介紹同學最符合這一職業的特點,并能以具體的事例進行闡述。
創設的情境是真實的,四種職業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卻很難將這些職業所需要的品質與身邊的同學關聯起來。可見這些職業與學生目前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他們無法去推薦同學去當醫生、當記者。
由此可知,這樣一種不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任務是無法有效驅動學生進行習作表達的。
(二)設計更聯系學生經驗的情境
我們及時對情境的設計進行調整,讓情境更加貼近學生的真實:學校要舉辦畢業典禮,要從五年級各班中挑選一位主持人。如何推薦自己的同學去成功應聘?
學校每年畢業典禮都會挑選學生擔任主持人。創設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推薦自己心中的主持人,使得孩子真正基于一種需求進行表達。
同學們都十分愿意把自己心中的主持人介紹給別人,讓他能夠真正成為畢業典禮的主持人,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和上次的教學過程相似,學生也羅列了作為一名主持人所應具備的特點,比如能說會道、隨機應變等。這些特點也正是身邊同學可以具備的。這樣的情境任務下,學生的推薦是真實的。他們能夠真正去思考身邊的同學是否符合畢業典禮主持人所應具備的特點,并努力通過事例來讓別人也能夠感受到這些特點,而成功推薦。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仍舊發現一些學生所寫同學的特點和主持人所應具備的特點關系不大,所選事例和特點缺少聯系。
(三)在情境中設計指導寫作的支架
通過探究,我們發現一個好的情境任務,還需老師去設計學習工具來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學習工具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生思維外顯化。那么我們能否依托一種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選擇合適的材料來組織自己的寫作內容呢?
1.運用工具,聯系舊知,發現寫人類文章異同
寫人類文章是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結合到不同情境、不同表述對象時,寫作的內容應發生改變。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辨析《我的朋友》與《推薦心中主持人》有哪些異同。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發現同樣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同樣應該抓住人物的外貌,并選擇幾件事例來表現人物特點。但是因為情境任務的不同,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事例的選擇,都應該圍繞主持人所應具備的特點來寫。
2.運用工具,聯系情境,發現自我表達需求
當學生通過辨析明確了應該選擇合適的材料表現出主持人所應具備的特點后,讓他們去思考是否僅僅具備一個特點就可以被別人認可成為主持人呢。教師指導學生列提綱,寫出兩到三個特點,并選擇相對應的事例。比如一個學生寫了三個特點:能說會道、自信大方、隨機應變。如何確定詳略呢?并非讓他從三個詞語中去簡單地選擇,而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推薦他,最能說服別人的是哪一點,這一點就是你需要詳細來寫的。
通過這一次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我們根據真實情境的創設對于學生習作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思考。兒童對新知的學習需要在一段較長實踐中與相關情境互動,克服在新知識習得過程中的思維困難。兒童還需要在與成人、自我、同伴的互動過程中去理解、抽象、剝離、遷移情境中的知識,這樣所學才能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