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濤
先來看看這樣一些場景:你突然牙痛,按照“偏方”去咬一粒花椒;你胸部出現帶狀皰疹,疼痛難忍,自己用燒紅的針挑破皰疹;連續幾天熬夜之后突然出現頭痛,趕緊吃去痛片……
相信很多朋友遇到上述情況,也會選擇同樣的做法。但這樣做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用了好多花椒,疼痛仍然不緩解,最后發現是三叉神經痛;挑破皰疹之后繼發細菌感染、菌血癥;服用去痛片也控制不住疼痛,最后檢查發現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所以說,面對疼痛,我們不能簡單地只想去鎮痛,更不能隨意選擇“偏方”或者“驗方”對付一下,這樣做很可能會耽誤病情。
對于突然出現的疼痛,一定謹慎對待,及時處理。因為,這很可能是我們的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及時就醫,不要延誤病情。
頭痛:這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引起頭痛的病因很多,涉及顱內外神經、血管、骨膜、頭頸部肌肉、中耳、牙髓等。
如果我們突然出現頭痛,千萬不能想當然地以為是“沒有休息好”或者“受涼”了,而應該盡快到醫院就診,明確病因后治療原發病。
下面這些情況需要朋友們重點關注,因為這些頭痛提示存在危險:患者大于50 歲,出現新發頭痛;突然發作的頭痛或者爆發性的頭痛;頭痛的性質、強度和頻率發生變化;伴有癲癇發作、神經功能損害、視乳頭水腫的頭痛。
胸痛:胸痛也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其發生機制較為復雜,不能用“心臟的問題”一概而論——因為真正的心臟病不一定表現為典型的胸痛,而非心因性胸痛也會表現為“類似心臟的問題”。
對于突發的胸痛,醫生考慮問題的優先順序是:危及生命的、較重的、一般性的,但整個過程中始終都要注意潛在的危及生命的因素。
嚴重的危及生命的胸痛: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包填塞、主動脈夾層、上腹部腹主動脈瘤破裂、肺動脈栓塞、張力性氣胸。
雖然不危及生命但較重的胸痛:胸膜炎、心臟瓣膜疾病(如二尖瓣脫垂、主動脈瓣狹窄)、肺炎、縱膈氣腫、反流性食管炎、帶狀皰疹等。
對于胸痛,醫患雙方都要從意識上高度重視,不能有半點馬虎大意。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對于新發的胸痛,如果是男性、第一次發作、年齡在30 ~ 50 歲,即使心肌酶和心電圖都是正常的,也要重視,因為此類患者一旦發生心絞痛,很容易發生心源性猝死。
腹痛:腹痛的病因復雜,涉及臨床多個專業,是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既可以是局限性腹部疼痛,也可以是全腹疼痛;既可以來自局部器官,也可以來自遠處器官的病變。
如果腹痛劇烈,患者就要提高警惕了。疼痛程度為輕中度時,很多患者會心存僥幸,以為是胃腸炎,想著“忍一忍就過去了”。實際上,無論腹痛程度如何,千萬不要盲目樂觀,一定及時到醫院就診,尋找病因。因為你以為的“腹痛”不一定真的是腹痛:伴有發熱、咳嗽的上腹痛,可能是肺炎;伴有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的上腹痛,可能是心肌梗死;伴有停經和血壓下降的育齡期女性的下腹痛,可能是異位妊娠。另外,你以為的“輕度腹痛”不一定就真的是輕度,比如急性重癥胰腺炎早期的腹痛癥狀就不一定很明顯,但病情發展卻很兇險。
腰痛:腰背部任何一種組織的病變都可能引起腰痛,而內臟疾病也可以引起腰痛。所以出現腰痛,患者不能隨便冠以“ 腰肌勞損”,而是應該及時就醫,排除骨折、腫瘤、感染等嚴重疾病,之后尋找腰痛的病因,進而到相關科室進一步診治。

俗話說:久病成醫。對于新發的疼痛,很多患者可以做到及時就醫。但對于反復出現的疼痛,有的患者就會習慣性地認為是老毛病而放松警惕,自己就給自己下了診斷。
這里講一個真實的病例。有位確診為三叉神經痛的患者,按時服用卡馬西平可以穩定控制疼痛,偶爾在天氣變冷、情緒波動的時候疼痛加重。前幾次疼痛加重時,患者都及時就醫,醫生看過之后調整了藥物劑量,疼痛得到控制。反復這樣幾次后,患者覺得反正沒有什么大問題就不再來就診,疼痛一旦加重就自己調整藥量,即使疼痛加重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患者也不以為然。終于,在多次出現疼痛加重之后,患者發現視力明顯下降,頻繁出現惡心嘔吐,到醫院檢查后確診為顱內占位性病變。之前的多次疼痛加重實際上是身體向患者發出的“求救信號”,卻被患者忽視了。
刻舟求劍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生活中,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犯類似的錯誤。所以,對于已經多次出現的疼痛,我們仍然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性。
患者和家屬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有助于加強醫患交流、提高診療效果,但患者和家屬要學會從正規渠道獲得正確的知識。
以腰痛為例:腰痛患者一般會被分診到疼痛科或骨科,經過規范的診斷流程,初步判斷病因后再進一步治療。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刺激到腰神經根,那么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整體情況、椎間盤突出程度、神經根受刺激情況等,選擇藥物治療、康復治療、微創介入治療、開放性手術治療(如腰椎內固定植入術等)。
每個患者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咎于椎間盤,更不能把治療方案簡單地歸為一句“對椎間盤進行治療”。
所以,我們要強調從正規的渠道獲得有關疼痛診療相關知識,這樣才能幫你戰勝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