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近日,廣西南寧、安徽亳州兩地相繼公布了領導干部的手機號碼,引發輿論關注和熱議。經媒體記者測試和調查發現,兩地公開領導干部手機號碼的目的和方式基本相同,但領導干部接聽民眾或企業來電的方式有很大區別:亳州公開的手機號碼確為領導干部個人電話,也由領導干部個人接聽;南寧市領導干部的電話則由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安排的專人統一接聽處理。顯然,南寧市的“領導熱線”最終歸入了政府熱線,公開領導干部個人電話更像一個引子,主要是釋放領導干部帶頭優化營商環境、解決民眾訴求的決心。
實際上,公開領導干部的電話并非新鮮事,此前已有很多地方嘗試過這種做法。我們相信相關地方在公開領導干部電話時確實抱有為民為企辦事服務的初衷和誠意。但從此前一些地方的運行情況看,這一舉措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些電話可能在公開之初保持了暢通狀態,卻沒有形成長效機制,熱乎一陣就涼了下來,還有一些電話長期占線、不在服務區、無人接聽。有了這些前車之鑒,我們擔心后來者會重蹈覆轍,只保持“三分鐘熱度”,或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
公開官員的電話不如優化機制性表達訴求的渠道。強調、看重或依賴公開官員個人電話對于優化營商環境、解決民眾訴求的作用,實際倚重的是官員個人的影響力,以及官員個人對于相關訴求或事務的關注、介入和推動力度。誠然,這種反映訴求的直通車模式應該成為政府與企業、民眾溝通的一部分,但目前各級政府已經有了一套相對健全成熟的訴求接收處置系統,比如,12345便民服務熱線、政府網站、公眾號、信訪渠道等,在正常情況下,這套系統能夠把企業、民眾的訴求傳遞到有權有責處置的部門或環節,從而為企業、民眾有效排憂解難,這樣就不需要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直接介入。只有訴求接收處置系統運行不暢、處置不力、辦事不靈時,相關領導干部的介入才能顯現出“威力”。
總之,領導干部應該參與優化營商環境,承擔起為企業、民眾解決訴求的責任,但“領導熱線”與機制性訴求渠道是有分工的,沒有必要把復雜多樣的訴求都直接交給“領導熱線”。“領導熱線”應該成為對機制性訴求渠道的監督熱線,成為企業、民眾訴諸常規渠道無果的救濟性熱線。各地更應該在機制性訴求渠道的建設上多下功夫,把機制性訴求渠道打造成溝通暢、反應快、辦事靈、有誠意、有溫度的服務媒介,不斷提升機制性訴求渠道的服務效能和公信力,這才是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剛需。
(摘自《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