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美國崛起帶來了一種新的帝國模式:不拼命地占有殖民地,而是通過軍事實力在全球投放影響力。正如《帝國定型》這本書里寫的,叫“不求擁有,但求所用”,這是一種海洋思維模式的結果,那和它對應的就是陸地思維模式。
現在我們中國海軍的建設正在加速,但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大陸民族要想走向海洋,那可不只是投資造軍艦,我們還得從無到有地培養和積累一種海戰思維。
陸地國家在水上作戰,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個例子,就是當年曹操在赤壁犯的那個錯誤:他們覺得水戰和陸戰有什么區別呢?無非就是通過船把士兵投放到戰場,所以我們應該做什么?就是讓船像陸地,所以曹操才愚蠢地把船連在一起,中了連環計,這就給了周瑜火攻的機會。
這不只是中國人,世界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588年英國艦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這是一場著名的海戰。當時西班牙無敵艦隊三萬人,英國艦隊有一萬五千人,這是絕對的兵力優勢,所以西班牙人覺得自己穩操勝券。
但是這個數字是架不住細看的,因為西班牙軍隊中陸軍和海軍的比例是3∶1,而英國艦隊正好倒過來,陸軍和海軍的比例是1∶3。所以西班牙主要的士兵是陸軍,但是西班牙那部分海軍的身份是船奴,就是劃槳的,打仗主要是靠船上的陸軍。西班牙人所謂的無敵艦隊,其實僅僅是代步工具而已,本質上還是陸軍。但是英國,有大量駕船技藝非常嫻熟的水手。
所以開戰之后,雙方的行為模式就不一樣,西班牙人總想用鉤子把英國船給拉過來,讓自己的士兵跳到英國船上去殺人。而英國人才不會這樣,我要用的就是船的靈活性,所以在波濤中操縱船只,反復穿行,主要是靠船上的火炮來殺傷敵人。
所以當時有目擊者說,西班牙船上是血流成河,很多聚集在甲板上等著沖上英國船的西班牙陸軍,就成了活靶子,死傷慘重。
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摧毀之后,大家算是知道了,海軍不是把士兵弄上船就行了,海軍有自己獨特的作戰方式。但是大家還是不明白一件事,就是沒有海軍的支持,陸地上的陸軍是無法單獨抗衡海軍的優勢的。英國人后來正是靠著這種海軍的優勢,擊敗了陸地強國法國,最后奪得了世界霸權。
這是怎么回事,你海軍再厲害,不是只能在海上嗎?
關鍵是海軍和陸軍配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種。那就要看英國和法國之間那場著名的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不是發生在歐洲,而是發生在北美。當時法國在北美也有大量的殖民地,后來我們知道的路易斯安那州,現在美國的一個州,其實原來是法國的殖民地。
那法國當然也有機會像大英帝國那樣有世界霸權,關鍵一戰就是英法七年戰爭,準確地說是1756年到1763年。在這七年戰爭中,英國是把海軍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法國敗得很慘。
觀察這七年戰爭我們看得出來,海上力量面對陸上力量,它有很多優勢,我們說幾點。
第一點,當時沒有鐵路,在陸上行軍比起在海上軍艦航行,又慢又貴;而且陸軍行軍很難保密,往往敵方的偵察人員很容易就發現你了。但是海上航行保密性非常高,就算是到了今天,技術發達了,但是在海上找到敵人的艦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歷史上,海軍一直就可以靜悄悄地實施機動,不動聲色地靠近敵人,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打仗離不開各種彈藥物資的補給。英國海軍強大,所以就可以確保它的陸軍隨時隨地得到充分的補給。同時英國海軍還可以切斷法國陸軍的補給,在北美的法國軍隊實際上被切斷了和歐洲的聯系,這個仗還怎么打呢?
第三點,因為英軍有海上的優勢,所以它在北美陸軍的數量其實不多,但是可以在海軍的支持下主動選擇攻擊地點,法軍只能被動應戰,這是多大的優勢!當需要轉移作戰地點的時候,英軍一轉臉上船了,輕松地從海上到達;法軍只能在陸地上艱苦地長途跋涉,所以法國人一直忍饑挨餓,被動地固守一些防線。
所以七年戰爭的結果是,英國人奪得了加拿大,完全控制了印度,大英帝國的基業從此建成。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海戰和陸戰的根本區別了。
陸軍作戰的目標,是要爭奪資源和關鍵要地;海軍作戰的目標是讓海洋為我和我的盟友開放,同時對敵人封閉,提升我軍的機動能力,打擊敵人的機動能力。
我們都知道抗日戰爭時期有著名的臺兒莊戰役,前后打了一個月,結果是中方傷亡5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中國軍隊的傷亡要大得多,但是仍然算是勝利,為啥?因為我們達到了搶占關鍵地盤的目的。
但是海洋就不一樣,雙方搶的是制海權。消滅對方的艦隊,當然是搶制海權的一種方式了,但是讓對方失去機動性和靈活性也是一種方式。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著名的日德蘭海戰,當時德國海軍實力并不差,但還是被英國艦隊封鎖在港口里面,喪失了機動性。到了凡爾登戰役之后,德國人覺得陸地戰太苦了,陷入了僵持,最好能在海上想想辦法,看能不能突破英國人的封鎖。
到了1916年的5月,德國和英國的主力艦隊在海上遭遇,結果英國艦隊損失了11萬噸的船,德國艦隊損失了6萬噸;英軍6000多人陣亡,德軍2000多人陣亡。怎么樣,誰敗了?
答案是,德國的戰果雖然大于英國,但是此后德國的艦隊再也不敢冒險了,不敢出擊了。
按照馬漢在《海權論》里面的理論,德國海軍變成了只是在理論上存在著的艦隊,德國在戰略上是一敗涂地,為啥?因為喪失了能動性。
當時美國的《紐約時報》就冷嘲熱諷地說,德國艦隊攻擊了它的監獄看守,但是仍然被關在監獄中。這個比方很絕妙,你喪失了機動性,你有再多的資源,哪怕你打贏了一兩場仗,都沒有用。
從海軍的作戰方式和它的優勢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啟發。
(摘自《羅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