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大多數國人分不清創造和創新的區別,一般只提創新,很少重視創造。有些教育專家認為,創新包括了創造,這是本末倒置。
其實,二者的區別是根本性的,所謂創造,就是從無到有,是首次、率先,也就是原創性的成果;創新卻不是原創性的成果,而是從舊到新,是改良、改進等。例如,小說是文學創作,是原創成果,而根據原創小說改編的劇本則是創新。又如,馬丁·庫帕于1973年發明的移動電話(肩背電話或蜂窩電話),非常笨重,重達一公斤,但它卻是原創成果,而后來各種靈巧和多功能的手機都是創新。庫帕被稱為移動電話之父,是因為他開辟了無線電通訊的新紀元。
朱熹在《觀書有感》一詩中,有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與活水是因果關系,同樣的惟有源源不斷的創意,才會有累累的原創性成果。那么,創造性的源頭在哪里呢?我們又如何才能大開創造之門呢?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來,所謂的“計”就是主意、辦法、靈感、創意。
靈感又從何而來呢?我認為就是兩個字,即想與悟,要反復地想,異想天開地想,最大地激發想象力;悟就是反復的揣摩,反復的感悟,悟而生慧。想象力是激勵創造力的關鍵,想象力枯竭了,就如同干枯的水庫,是無論如何也發不出電來的。
創造力十分寶貴,擁有創造力是杰出人才主要的特征。一般來說,創造力有四個根基:笫一要保持大腦處于自由狀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做迫不得已或強迫你去做的事;第二保持持久的興趣,一旦興趣產生了,就會激發出持久的執著精神,這是探索真理所必須的;第三是擁有不受束縛的學養,這一點十分重要,一個人如果受到所學專業的束縛,思想就會僵化,很難再超越自己,埃隆·馬斯克就是一個不受束縛學養的典型,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創造的狂人;第四創造力需要肯定與保護,創造性的人才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一定要為他們創造最寬松的學術環境,實施最寬容的政策,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地從事發明創造。
之所以要采取這些開明的政策,是因為中國缺乏原創性成果。回顧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在自然科學領域竟然沒有一個科學理論或學說是由中國人創立的,沒有一個科學學派,也沒有致力于純科學研究的傳統。長期被國人津津樂道的“四大發明”,只是技術或經驗的積累,而非科學。
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人的創造力缺失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受象形文字的影響。漢字源于象形文字,所以無形之中,潛移默化,形成了國人的模仿思維習慣。二是受“拿來主義”影響很深,改革初期曾經提出“三來一補”的發展經濟的政策,這就助長了模仿的思想。三是形而上的思維缺失,功利化的科研和產業化的思想占據了主導地位,立竿見影和急于求成,忽視了科學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四是小農經濟的思想根深蒂固,看到別人好的東西,總是企圖模仿。例如,美國硅谷的大多數企業都是生產高純單晶硅、芯片、器件、電腦等,硅與谷都名副其實,而且美國和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借用這個名稱。然而,在中國不僅模仿了硅谷的名稱,還衍生出“光谷”“藥谷”“有機谷”等,拷貝癖好無以復加。
中國要走出模仿的窠臼,需采取三項措施:第一,從幼兒抓起,在各級學校開設創造學選修課,對青少年進行創造精神的教育,激勵他們的創造熱情,點撥創造的靈感,開發創造型的右腦。第二,工商管理等有關部門,要對剽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予以嚴懲,堅決取締山寨工廠和淘寶村等不法的商人的生產和經營。第三,大力支持和重獎原創性的研究和開發,必須認識到沒有中國的獨創研究成果,絕不會有自己的獨立經濟,這關系到中國是否能夠最終建成創新型國家。惟有創造力得到最充分的開發,才能創建屬于中國知識產權的科學理論,進而才能使中國躋身于世界先進科學之林!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