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國
近年來,我國腫瘤的發生率較高,隨之而來的是癌痛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疼痛是腫瘤患者自己能夠感受到的發生率最高的癥狀,也是在腫瘤的發現、進展及治療過程中患者最懼怕的癥狀之一。特別是中晚期腫瘤患者,常會出現嚴重又難治的疼痛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對患者的生存質量、治療效果、預后均會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
癌痛是疼痛的一種,是指腫瘤直接引起的或腫瘤治療導致的疼痛,約80% 的晚期腫瘤患者會經歷中度至重度的疼痛,而50% 的晚期腫瘤患者報告疼痛控制不充分。

我們常將癌痛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指由腫瘤直接壓迫神經、臟器引起的疼痛,占75% ~ 80%。癌癥的特點是容易轉移,轉移到哪里就引起哪里疼痛。轉移到骨頭引起骨痛;壓迫到脊髓、神經,可引起神經痛;轉移到大腦,就會引起頭痛。第二類是腫瘤治療引起的疼痛,包括放療、化療、手術等在內的治療措施也會導致疼痛的發生。
盡管是治療引起的,但醫學上也將其歸結為癌痛的范疇。第三類稱為“癌癥無關性疼痛”。晚期腫瘤患者的身體逐漸變得虛弱,正常的抗病能力、抗痛能力都會降低,容易感染帶狀皰疹等病毒,出現帶狀皰疹神經痛等。這類疼痛就叫做“癌癥無關性疼痛”,通常也會放在癌痛的范圍內進行治療。
癌痛是由癌癥引起的疾病,國際上已經把癌痛當作一個獨立的疑難疾病來治療。有的患者認為癌癥治好了,癌痛自然就能消失,或者以為疼痛只是治標,控制腫瘤比控制疼痛更重要,只有當疼痛劇烈時才用鎮痛藥物,而且鎮痛治療能使疼痛部分緩解即可。但現實中有非常多的癌癥患者,因為疼痛控制差,出現失眠、食欲減退、疲勞和乏力,甚至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人還由此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舉例來說,假如患者得了惡性程度很高的癌癥,比如胰腺癌,本來至少有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存活期,但讓患者徹夜難眠的極度嚴重的疼痛,可能只需一周時間就可以完全摧毀這個人。如果忍住疼痛不治,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一旦有了癌痛,治療時機是越早越好。如果你不抗擊癌痛,癌痛將會擊垮你。
國內外有很多臨床實踐和科學實驗表明,科學的癌癥治療方案,加上良好、規范的疼痛治療,遠比只治癌不治痛效果好。對患者來說,治療癌痛不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生存期也會得到延長。

癌痛影響人體的許多功能,包括性格、情緒、行為、社會關系和工作能力。控制癌痛需要多學科團隊共同管理,包括醫生、護士、醫療社會工作者、物理治療師、藥劑師和心理學家的參與。目前,治療癌痛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點。
1. 病因治療 在當前的醫療技術條件下,手術切除、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手段單獨或聯合使用,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殺滅腫瘤,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對腫瘤引起的各類疼痛,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 藥物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三階梯”癌癥疼痛治療,并引入了五項基本原則:“無創給藥”“按時給藥”“按階梯給藥”“藥物劑量個體化”和“關注具體細節”。遵照這些原則,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劑量施用正確的藥物,可有效緩解80% ~ 90% 的癌痛。
3. 其他方法患者自控鎮痛(PCA):對于不能口服或口服療效不佳的重度癌痛患者,可采用經皮、皮下、靜脈、椎管內給予阿片類藥物。如采用患者自控鎮痛(PCA) 泵置入皮下、靜脈或椎管內, 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患者經濟條件允許時,還可以置入永久性嗎啡泵。
神經阻滯或神經化學性毀損技術:內臟神經阻滯或毀損對腹腔或盆腔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十分有效,尤其是胰頭癌;軀體神經如肋間神經阻滯或毀損對肺癌、乳腺癌侵犯肋間神經引起的疼痛有效。
射頻熱凝消融:這是目前治療癌痛的物理學新方法,主要用于惡性腫瘤引起的神經根性痛、骨轉移疼痛或交感神經節毀損。也可以實施背根神經切斷等,有時可以提供長達幾個月的鎮痛作用。疼痛再出現時可以重復射頻熱凝消融治療。
經脊髓、顱內電刺激:激活下行調節系統及抑制交感神經傳出系統,可用于治療頑固性癌痛。
粒子植入治療:對于晚期腫瘤患者的頑固性疼痛,也可以試用在病灶內植入放射性粒子碘-125,使病灶縮小, 神經受壓減輕, 達到止痛的目的。

誤區一:只有到忍受不了的時候才用止痛藥
只要有異常的疼痛,就要治療,絕不能忍受。如果忍受疼痛的時間過長,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胃腸功能也會受影響。所以,現代醫學的觀念是,有了疼痛癥狀要就醫,不要強忍著。
誤區二:鎮痛治療能使疼痛部分緩解即可
鎮痛的目標是緩解疼痛、改善功能,達到無痛睡眠—無痛休息—無痛活動的標準。
誤區三:非阿片類藥物比阿片類藥物更安全
長期接受鎮痛治療者,用阿片類藥物更安全有效。阿片類藥物的鎮痛效果顯著,無封頂效應,長期用藥對胃腸、肝腎功能無影響,各方面均優于非阿片類藥物。
誤區四:長期使用阿片類藥物怕是會上癮
長時間的非醫療性用藥被稱為藥物濫用,藥物濫用后可形成耐受性和依賴性。惡性腫瘤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屬于藥物濫用后的成癮。并且,用藥劑量一般不會很大,規范化用藥的成癮風險極低,小于4/10000。
誤區五:吃止痛藥出現嘔吐、便秘等癥狀,立即停藥
有些藥物,如阿片類藥物,的確可以引起惡心嘔吐、便秘等。在用藥初期,我們可以針對這些癥狀做一些對癥處理。隨著用藥時間延長,這些癥狀會逐步減輕甚至消失。因此,出現癥狀不建議立即停藥。
誤區六:“階梯”用藥,用過高階梯后,低階梯的藥物就無效了
所謂“三階梯治療”中的高階梯、低階梯不是表示疾病,而是表示患者現在的疼痛程度。評估患者是中重度疼痛,就用中重度的藥物。過一段時間再評估,如果是輕度疼痛,就改用輕度的藥物。也就是說,如果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下來,鎮痛藥物的階梯也要降下來。醫生對患者所有的階梯用藥,都是由疼痛的程度決定的。
誤區七:不能吃藥的患者可以注射杜冷丁
患者可能會說:“我不想吃嗎啡類藥物,打杜冷丁多方便?!边@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世界衛生組織不推薦慢性癌癥患者使用杜冷丁止痛,長期肌肉注射杜冷丁會引起各種副作用,比如軀體不適、疼痛控制能力下降、成癮等。
誤區八:使用藥物后仍有疼痛,就立即換藥
初次用藥必須掌握好劑量和用藥時間,嗎啡形成耐受后必須加大劑量,才能達到初次用藥的效果。不可輕易認為藥物無效,同時必須嚴格按照醫生處方上的時間用藥,才可保證血藥濃度達到有效值。初次用藥后,如果仍有劇烈疼痛,可以按醫囑臨時增加即釋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