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骨健康不是醫學術語,它是老百姓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從整體來講,當人體的骨頭、韌帶、關節等骨骼系統處于健康水平時,就可以稱為骨健康,比如人們平時運動時沒有異常,骨頭沒有畸形等。如果骨密度降低,就會有骨質疏松,甚至脆性骨折(指輕微活動或日常生活受力,即可發生的骨折)的情況。
肥胖對骨健康有哪些影響?聽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矯形外科王江寧教授是怎么回答的。
王江寧:肥胖對骨健康的影響是從關節磨損開始的。從關節活動來講,輕度的關節損傷可表現為走路時有輕微的疼痛;中度的關節損傷多有韌帶松弛、關節疼痛、膝關節增生等;重度的關節損傷,多是關節軟骨遭到破壞,有嚴重的骨質疏松,疼痛得幾乎不能走路,帶來人體勞動力的喪失。如果出現重度關節損傷的情況,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在體重的壓迫下,肥胖人群的關節容易出現損傷。首先,骨關節損傷會引起疼痛。如果把關節理解為一個軸承系統,體重越大,軸承系統的磨損也就越大。當關節磨損到一定程度,比如軟骨部分被磨掉時,人體肯定會感到非常疼痛。其次,關節磨損也會引起骨質增生(即骨刺)、韌帶松弛等問題,影響病人的正常行走能力。骨刺壓迫神經后,會引起上肢疼、手疼,然后麻,甚至下肢一側或兩側的腿疼等。體重過大導致椎體受損,道理也是如此。比如椎間盤突出后,壓迫周圍神經,導致病人一走路就疼痛。
另外,肥胖人群運動時,關節受到的磨損也會加大,甚至出現O 型腿。西方人由于體重因素出現O 型腿的情況比較多。O 型腿想要變直,難免要經過手術截骨,但這種手術效果有時間限制,維持10 年或20 年無效了,需要進行全髖或者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有些骨質疏松的肥胖患者,沒有外傷也會出現骨折,比如可能稍微彎彎腰,就出現壓縮性骨折。除了骨質疏松、骨折等,肥胖人群可能還會有呼吸道的問題,鍛煉時喘氣困難,以至于越胖越不愛鍛煉,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外傷、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也會對關節、肌肉等造成影響,損害骼系統的健康。
王江寧:老年人因為年齡的原因,骨密度逐漸降低,容易出現骨質疏松。如果再加上肥胖,即使沒有外傷,可能也會引起壓縮性骨折。
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首先,他們的骨骺長得不是很結實,體重增加可能會出現骨骺脫位的情況。其次,他們的骨頭不是很硬,長時間走路加上肥胖,一旦引起骨頭歪斜,出現O型腿或K 型腿的概率就比較高。
王江寧:疼痛和活動障礙是骨骼系統損傷的典型癥狀。對于胖人來說,如果身體部位長久疼痛,或者走路久了腿疼,需要盡快蹲下緩解,建議盡早檢查,預防早期的關節損傷、半月板撕裂、早期的骨質增生、骨質疏松甚至關節軟骨病變等。
此外,骨關節突出(正常的骨頭突然鼓出來),走路時腿的形狀發生變化等,也要高度重視,盡快到專科就診。
糖尿病足也是因肥胖威脅骨健康的一大病癥。過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出現糖尿病足的概率較大,嚴重時病人會面臨截肢風險。我遇到過一個糖尿病足患者,37 歲,115 千克,重度肥胖,糖尿病伴隨血管堵塞、下肢潰爛、腎功能損傷,甚至糖尿病引起一側眼睛失明。
這個病人管不住嘴,也邁不開腿,整日呆在床上,腳部因為糖尿病足爛掉了約1/3。我們團隊反復研究,通過膝關節的介入手術和小腿外側的腓腸神經皮瓣手術,才避免了病人截肢。經過兩個多月的恢復,病人也能夠下地走路了。我建議這類病人要特別避免過多的能量攝入,合理飲食,注意鍛煉。
王江寧:為防止骨關節損傷,是不是胖人就不能運動了?當然不是,肥胖人群完全可以運動,但要把握運動方式和運動量。盡量選擇不負重的運動方式,不做劇烈運動,運動強度要比正常人最低的運動強度稍低。
比如,盡量不要進行跑步等運動,特別是有斜坡的時候不能跑步,否則對關節的損害非常大。可以嘗試上肢運動,比如使用拉力器等。滑雪運動也是可行的,但不要像運動員那樣做大坡度的回旋式動作。
游泳是我們提倡肥胖人群應該嘗試的運動。游泳不僅拼耐力和肺活量,而且不是負重的鍛煉,關節不會承受壓力。同時各部位,包括髖關節、膝關節、腳部、腹肌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王江寧:我們不主張用力過猛的減肥。如果通過低碳飲食(碳水供能占比在45% 以下)的方式減肥,攝入碳水占比低于正常標準,尤其是低于25% 就容易出現內分泌失調,反倒會引起或者加重骨質疏松。
總體來講,減少肥胖對骨骼系統的傷害,肥胖人群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調整飲食結構,營養均衡,降低體重。
第二,常做體檢,警惕身體上的突然疼痛。體檢不僅能看出體重的變化,還可以通過X 線片、核磁共振等,查看骨密度值、關節受損狀況等。
第三,經常鍛煉。管住嘴,邁開腿,是我們維系骨健康的基本要求。
第四, 科學減肥, 找到適合自己的減肥方式。對于減肥的年輕人來說,合理補充營養和體育鍛煉都不能少。對于上了年紀的肥胖人群來說,運動所帶來的減肥效果并不明顯, 而早飯和午飯吃好, 晚飯少吃或者不吃,減肥的效果會更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