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華
教師,用高尚的品德和辛勤的勞動,塑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凈化著一顆又一顆懵懂的心。當前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心理壓力很大,教師自己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職業枯竭,自我價值感缺失、焦慮抑郁……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令人擔憂,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師自己要學會自我調適。所謂自助者天助,自助是一種直接、便捷、根本的救助方法。
(一)學會排解不良情緒
教師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使他們無法愉快地工作與生活。如果不良情緒積蓄過多,得不到適當的宣泄,還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師應該主動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面對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有些人無意中選擇了壓抑。這更多的是由于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壓抑自我情緒似乎給予更多的肯定評價,往往認為是有修養的表現,而對宣泄情緒更多地給予否定評價,往往認為是自控力差的表現。因此,他們不大愿意、也不大習慣向別人傾訴。但實踐證明,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會累積而不是消失,事情并沒有真的得到解決。其實“人無完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不會“丟人”。
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應對現實的壓力。我們要不時地給自己打氣,進行自信自主激勵。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賴的。
(二)提高工作能力和技能
身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工作。
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學習,教師也可以堅持收集有關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資料,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反省來提高教學能力,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情緒狀態,從而促進心理健康地成長。專家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善于反思是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專家型教師的核心特征。
(三)改變認知與思維方式,增強積極情感體驗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有時我們的不良感受并不是事情本身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對事件的不合理認知造成的。對于教師的一部分煩惱,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就能使情況變好許多。
改變思維方式也是很有效的。在壓力面前,最好的做法是:化消極應付為積極改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的不利方面時,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這種認知方式就能使人增強自信心,情緒飽滿。
要讓自己樂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斷補充心理營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所以,我們要學會欣賞,學會悅納。生活本來就是一個繽紛的舞臺,我們每個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每時每刻都在演繹著自己的劇情,同時也在欣賞著他人上演的劇目。
最后就是要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從中得到樂趣與心理支持。如交幾個知心好友,閑時一起娛樂,一起旅行等。一方面可以放松,另一方面能夠培養更廣泛的興趣愛好,拓寬自己的生活面,讓生活更充滿活力;還可以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