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增
不論對于哪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文言文部分都是非常關鍵也相對較難的組成部分。從宏觀層面來說,文言文展示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我們獨有的瑰寶,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從微觀層面來說,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學策略的研究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我們必須學習和傳承的寶貴文化。但是因為時代背景的巨大差異,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懸殊,不論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還是內在思想的表達無一不體現出時代的變遷。因此,對于文言文教學的研究對于歷史和文學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需要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探索。
對于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的研究,應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背景和要求,充分發揮創新性和創造性,尋找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新思路,讓教材、學生和教育教學模式三者之間巧妙搭配,使文言文教學真正適應傳承和發展的要求,真正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一、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內涵
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情境式教學能夠為學生創設更加輕松自如的學習環境,也能夠和當今的時代和社會相互聯系,減輕學生的陌生感。教師在初中文言文的課堂上,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育資源,通過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方式,給學生帶來更加直接客觀的感受,讓學生更能體會其中的形象和思想。如果在新課伊始的時候直接讓學生們面對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那么文言文的教學注定效率低下甚至失敗。只有通過情境拉近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認識到文言文也是一種心境的表現形式,我們也要通過他們的文字去揣摩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例如在學習《小石潭記》時,我們可以在課前通過視頻展示小石潭的清幽景色,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再加之以柳宗元當時的經歷介紹,從而讓學生們更能走進當時的景色,走進作者內心。
二、引導學生多整理、多積累文言詞語
文言文較之現代漢語更加復雜難懂,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應用中會體現出不同的含義,再加上有各種特殊句式和用法,因此給學生的理解增加了難度。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每個人形成整理總結積累的好習慣,雖然有時一詞多義,但是許多詞的常用含義只有固定幾個,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將不同情境下的意義記錄下來,時時學習,在新的文言文中再遇到同樣的詞,就可以根據語境和以往的積累來判斷詞義。對于特殊句式的辨析同樣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做到熟能生巧。
三、培養情感,增強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能力
文言文的學習同樣也是語言的學習。涉及語言,就不得不提到聽說讀寫。在學習文言文時,要激勵學生們張開嘴,不斷地朗讀直至背誦,以此來加強語感。在初學之時,順利朗讀可能有些困難,但是堅持邁過這道坎兒,才能對停頓、語調有整體的把握和理解,才能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文言文的學習十分講究語感,而語言感知能力只有多加練習才能有一定的效果,才能理解文意,體會到文言文之美。
四、注重實踐,實施遷移
文言文的學習不能局限于學一篇會一篇,而是應該在量的積累中達到質的變化,逐步得到一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要把眼光放長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用已知去解決未學,用課內去解決課外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靈活運用自己的所學,面對課外文言文時不再害怕。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種傳承,它不只是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厚重歷史的傳承,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崛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致力于文言文教學策略的研究,幫助學生學好文言文,提升他們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才能提升他們的語言文字能力,進而更好地發揚先賢的優秀精神文化,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使中華文明走得更遠,更加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