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萍
起航
1988年10月,張石出生于安徽泗縣瓦坊鄉小朱場莊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2010年,他從上海托普信息技術學院畢業后,順利地在上海找到了從事與股票、基金相關的銷售工作。由于工作勤奮踏實,一年后他就從基層銷售人員升職為部門經理,收入可觀。兩年后,張石手里有了一些積蓄。2012年,他聽從朋友勸說,第一次投身創業,當時的張石意氣風發,覺得沒有什么是自己做不了的。躊躇滿志的他卻遇上股市大跌,賠光了所有積蓄。
痛定思痛,張石決定從頭再來。2014年初經朋友介紹,他入職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因有工作經驗,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提拔為公司銷售總監。后來,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事業發展可謂蒸蒸日上。
但張石卻重新作出了選擇,主要原因竟是因為父親。張石說,父親當年搞家禽養殖創業失敗的經歷,始終影響著他,從小便在心中埋下一顆創業的種子,立志長大后要奉獻家鄉、建設家鄉,圓父親未竟的創業夢。在外打拼的幾年里,他從未忘記這個夢想。內心深處一直回蕩一個聲音:趁自己年輕,返鄉創業,發展家鄉!伴隨著年歲的增長,這個聲音愈發強烈。2015年春節期間,張石下定了返鄉創業的決心,并向父親坦陳了自己的想法。
“剛開始父親并不同意。因為20世紀90年代,父親就是從養雞行業起家的,在地方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企業家,曾榮獲‘安徽省勞動模范’稱號。可惜后來卻因經營不善而失敗,負債累累。”張石說,后來他上大學的學費都是姐姐給的,所以父親內心反對他走這條充滿風險的創業路。經過多次溝通,父親明白了張石的創業志向,最終才松了口。
帶著積累資金和管理經驗,張石2016年初回到家鄉。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調研。沒多久他幾乎跑遍了泗縣各個鄉鎮,走訪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能人、大戶200多家,并多次到泗縣政府涉農部門咨詢,最終確定走畜牧養殖的路子。
那年9月,張石在泗縣草溝鎮秦橋村創辦了共福園公司。張石解釋,“共福園”就是共福、共享、共富,以和為貴;創新、創業、創路,惠民為本。
堅守
萬事開頭難。
2016年10月初,第一批55頭牛被運到養殖場,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挑戰。張石說牛的食草量驚人,因沒有考慮周全,買牛時錯過了收儲季節,導致粗飼草儲備嚴重不足,牛到家卻沒有草吃,這說出去簡直是個笑話。于是,他沒日沒夜地驅車到處找草,加上很多親戚朋友的幫忙,雖然好不容易解決了草的問題,但當時的價格是正常收儲季節的兩倍。這個教訓讓張石印象非常深刻。
張石說,更慘的是2017年元旦,他從吉林省遼源市采購了60頭小牛,因為缺乏經驗,他沒有考慮到元旦期間高速路況的問題,就帶著小牛急匆匆地踏上返程路。結果運輸車輛上路后,在遼寧境內遭遇了近40個小時的堵車,最后實在沒辦法,只能選擇繞路到大連,先通過渤海輪渡到山東,再轉運到泗縣牛場。1600多公里的路,整整走了近80小時,花了正常時間的近4倍。盡管最后小牛安全到達了牛場,但是由于路上耽擱時間太久,外加天氣寒冷,很多牛脫水嚴重,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心急如焚的張石四處找獸醫為牛看病,一個人在牛場從年里忙活到年外,還是沒能把所有牛都保住,最終傷亡了10頭小牛,直接損失10萬余元。這對張石來說,是一次慘痛的教訓。
“創業后才知道,要想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并非易事。”張石說,自從共福園公司成立,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出現,粗飼草儲備不足、小牛運輸途中遭傷亡、養殖水平低下等各種困難,有些困難咬咬牙就挺過去了,但有些困難險些動搖他的初心。倍感艱辛時,張石時常會想起在上海的日子。他說,那時候坐在辦公室里,風不打頭,雨不打臉,收入頗豐。對比當下的窘境,他甚至一度懷疑自己這條創業路是否走錯了?父親當初反對自己創業是不是正確的?一遍遍地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