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文 程文 趙蘇嫻 唐媛 盧增斌 王志武 王啟柏 丁照華





摘要:本研究對1985—2019年間山東省生產用主要玉米品種進行種質資源遺傳組成、雜種優勢模式等方面的系統分析,結果表明,品種演變分為5個階段,各階段代表品種依次為煙單14、魯玉2號、掖單13、農大108和鄭單958;有5種代表性雜種優勢模式,即Lancaster×塘四平頭、國外雜交種選系×塘四平頭、Reid×旅大紅骨、PB×Reid和Reid×塘四平頭。
關鍵詞:玉米;品種;演變;遺傳組成;雜種優勢模式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加工原料作物,是山東省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玉米增產的諸要素中,由品種改良產生的遺傳增益貢獻約45%左右。玉米是利用雜種優勢較早的作物,生產上先后經歷了農家種和品種間雜交種(1949—1957年)、雙交種(1958—1970年)和單交種(1971年至今)時期[1]。尤其是玉米單交種推廣以來,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不斷育成,使生產上進行過幾次大的品種更新,每次更新都使玉米單產提高10%左右。
為進一步提高玉米育種和生產水平,本文對山東省1985—2019年大面積推廣的品種(依據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統計資料)進行統計,并針對品種的種質遺傳背景、雜交模式等進行分析,以期為玉米新品種選育提供有益指導和幫助。
1玉米品種的演變
1.1玉米品種集中度分析
對1985—2019年間山東省玉米生產用面積排名前10位的品種進行統計(表1),結果顯示,前10位品種累計種植面積約占當年玉米總面積的比率變幅在55.4% ~95.1%之間(圖1)。其中,1985—1996年,前10位品種種植面積累計占總面積的90%左右,種植品種長期呈現高度集中特點;1997—2007年,年種植面積位列前10位玉米品種累計占總面積的比率下降至80%左右;2008—2016年,年種植面積位列前10位的玉米品種累計占總面積的比率繼續下降,總體在65%左右;2016年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改革以來,推向市場的品種急劇增加,年種植面積位列前10位玉米品種累計占總面積的比率在50% ~60%之間,品種的集中度明顯下降。
1.2玉米主栽品種動態變化
35年間,年種植面積在66.7萬hm2以上的品種有5個,分別是魯玉2號、掖單13、魯單50、農大108和鄭單958;年種植面積在33.3萬hm2以上的品種有13個,分別是煙單14、魯玉3號、魯玉2號、丹玉13、掖單4號、掖單13、魯單50、農大108、鄭單958、魯單981、聊玉18、浚單20和登海605;年種植面積在6.67萬hm2以上的品種有57個(表1)。
1985—1987年,年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是煙單14,連續3年居第1位,其次是魯玉2號、魯玉3號等。1988—1994年,年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是魯玉2號,連續7年居第1位,其次是丹玉13、掖單4號、掖單13等。1995—1998年,年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是掖單13,連續4年居第1位,其次是魯玉2號、掖單12、魯單50等。1999年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魯單50。2000—2003年,年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是農大108,連續4年居第1位,其次是魯單50、鄭單958等。2004—2019年,年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是鄭單958,連續15年居第1位,其次是農大108、聊玉18、魯單981、浚單20、登海605等。
1.3玉米品種更替變化
35年間,由各年種植面積前10位的玉米品種(表1)可見,掖單13從1992年至2000年連續9年年種植面積在6.67萬hm2以上,魯單50從1998年至2004年連續7年年種植面積在6.67萬hm2以上,農大108從1999年至2016年共有17年年種植面積在6.67萬hm2以上,鄭單958從2002年到2019年連續18年年種植面積在6.67萬hm2以上,后者已成為1979年以來種植面積最大、種植時間最長的品種。
35年間,各年種植面積前10位的玉米品種累計共有71個350頻次。累計推廣面積前10位的品種依次為鄭單958、魯玉2號、農大108、浚單20、掖單13號、丹玉13號、煙單14號、登海605、魯單981和掖單4號,這些品種在山東省大面積持續推廣時間均在8~19年之間。
2主栽玉米品種的遺傳組成及變化特征
2.1主栽玉米品種的種質與類群
按照雜交種母本和父本自交系各占品種推廣面積的50%計算,對35年間各年種植面積前10位玉米品種的親本進行面積匯總,71個品種的親本自交系合計為94個,有多個自交系得到廣泛應用,組配育成多個雜交種被大面積推廣。依據前人對玉米種質類群的研究[2-14],對雜交種親本類群以及類群自交系的應用面積貢獻進行分析,結果(表2、表3)顯示,除三交種魯三1號的一個親本外,所有自交系歸屬于8個類群(外雜選和地方品種來源不詳,分別單記為獨立類群),其中自交系黃早4、昌7-2、鄭58、Mo17、掖107、掖478、X178、黃C、齊319和E28為貢獻前10位的自交系。8個類群中,Reid和塘四平頭貢獻最大,分別達到36.49%和29.07%。
2.2主栽玉米品種的遺傳組成
依據年度推廣應用第1位品種進行演變分析,1985—1987年以煙單14號為代表。受資源限制,外引Lanc.、本土種質塘四平頭和旅大紅骨的應用是此階段的明顯特征,如煙單14(Mo17 ×黃早4)、中單2號(Mo17×自330)、丹玉13(Mo17×E28)等。
1988—1994年以魯玉2號為代表。這一時期由國外引進含有Reid血緣雜交種而育成的自交系得到應用,如掖107、U8112,豐富了山東省玉米的種質基礎,形成了外引Lanc.、Reid、塘四平頭和旅大紅骨4個類群應用的局面,如魯玉2號(掖107×黃早4)、丹玉13(Mo17×E28)、掖單4號(U8112×黃早4)等。
1995—1998年以掖單13為代表。這一時期,緊湊型玉米育種得到快速發展,改良Reid種質取得極大成功,Reid和塘四平頭成為核心種質類群,如掖單13(掖478×丹340)、掖單12(掖478×掖81515)、西玉3號(掖478×掖502)等。
2000—2003年以農大108為代表。受氣候變化影響,一批綜合抗性好的種質材料得以改良應用,有效擴充了種質資源,典型代表就是以78599選系帶動形成的PB類群,外引PB、Reid及塘四平頭成為該時期主要種質優勢類群,如農大108(X178×黃C)、魯單50(魯原92×齊319)、魯單981(齊319×Lx9801)等。
2004—2019年以鄭單958為代表。這一時期耕作模式逐漸向全程機械化發展,具有廣泛適應性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品種得以持續穩定推廣,所用種質如改良Reid和塘四平頭占居主導地位,如鄭單958(鄭58×昌7-2)、聊玉18(聊835-2×聊308)、魯單981(齊319×Lx9801)、浚單20(浚9058×浚92-8)等[15-18]。
2.3主栽品種的雜種優勢模式及種質變化
依據近35年的主栽品種[3,4,6,19-24]可以看出,山東省所用主要雜種優勢模式有:Lancaster×塘四平頭,代表品種是煙單14(Mo17×黃早4);國外雜交種選系×塘四平頭,代表品種是魯單2號(掖107×黃早4);Reid×旅大紅骨,代表品種是掖單13(掖478×丹340);PB×Reid類群,代表品種是農大108(X178×黃C)和魯單50(魯原92×齊319);Reid×塘四平頭,代表品種是鄭單958(鄭58×昌7-2)。以上5種是山東省玉米的主要雜種優勢模式。
3討論與建議
山東省玉米生產上品種應用過度集中,存在遺傳脆弱性,具有病蟲害、倒伏倒折等逆境致災潛在風險,減產潛在威脅較大。1985年以來,玉米病毒病、南方銹病、彎孢菌葉斑病、灰斑病、莖腐病、粗縮病等在不同時期均有過大面積發生,煙單14、魯玉2號、掖單13等主栽品種在不同年份嚴重感病,導致大幅減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近年來,暴雨大風災害連年發生,“安比”、“云雀”、“利奇馬”等臺風均給山東省玉米生產帶來致災性影響;高溫熱害非生物逆境和病蟲害等生物逆境連年發生,玉米結實性差、畸形穗現象發生嚴重;玉米青枯病、銹病、粒腐病連續爆發重發,2021年持續陰雨導致銹病大爆發,“Reid×塘四平頭”模式的多數雜交種銹病發生嚴重。生產實踐證明,從種質資源擴充著手,大力開展種質資源攻關,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進入21世紀后,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品種鄭單958成為玉米育種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主要貢獻就是改變了高稈、稀植、大穗的品種模式,轉為以提高耐密性提高單產,注重高產、穩產、廣適性統籌協調,以群體密度帶動單產穩步提高,將山東省玉米種植密度提高到6.75萬株/hm2水平,有效改變了玉米傳統種植習慣。
山東省玉米種質利用的演變具有明顯特征。塘四平頭是我國僅有的兩個玉米類群之一,其創造源于黃淮海區,受長期的特定區域馴化定向選擇,具有明顯的區域適應性特點。自國外引進種質選育而成的Reid類群材料,因多數來源于血緣不詳的雜交種,應屬于“改良Reid”,為我國緊湊型玉米育種做出了貢獻。PB類群種質以突出的抗病性特點,保證了玉米的穩產性,但也因其光敏感特性,直接做母本利用也越來越少。但這些骨干自交系和雜種優勢類群在山東表現出一般配合力高、綜合適應性強、生產貢獻大的特點,是下一步種質創新利用的核心種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