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剛
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體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系統提出全面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和完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的具體措施。讓科技守尺度、負責任、有底線,沿著共創美好未來、增進人類福祉的軌道勇毅前行,為世界科技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年來,中國科技,突飛猛進;前沿探索,如火如荼。科技不斷賦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乃至認知方式。“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如果沒有一股向善的力量灌注其中,日新月異的科技可能成為風險源頭。“風險漣漪”四處擴散,給社會帶來難以預知的后果,有可能出現“人工智能統治人類”“基因編輯瓦解家庭”“大數據控制輿論”等問題。
環顧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多學科專業交叉群集、多領域技術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顯。科技倫理之所以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根本原因是其越來越影響到廣大公眾對突破性科技創新的信任和支持。從歷史的維度看,科學技術的應用絕對不是橫沖直撞的“瓷器店里的猛牛”,破壞公序良俗和人倫秩序,進而陷入荊棘叢生的“死亡之谷”,而是應當在科學倫理面前止步,促進科技創新良性發展。
科學求真,倫理求善。諸如基因編輯、閱讀“生命天書”之類的科學技術并無善惡好壞之分。但是,對科技毫無原則的濫用,可能使其淪為作惡工具。“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人創造科技,科技也從多個層面影響人。科學技術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無論實驗室的動物實驗,還是交通要道的大數據監控,抑或互聯網的風險態勢感知,都對人類社會產生復雜深遠的影響,具有與生俱來的道德內涵。科技向善是科技倫理治理的宗旨和根本遵循。
“德之不厚,行之不遠。”正確的道德觀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人和社會方能行穩致遠。科技倫理是科技創新活動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思想與行為準則,它規范著科技工作者應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則。科技倫理在倫理準則層面關注科技工作者“該不該做什么”“能不能做什么”。通過科技活動探索未知、取得創新成果固然重要,加強相應的倫理建設同樣不可或缺。強化科技倫理是確保科技創新風險可控、健康有序的內在要求。
科技倫理建設的重中之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在提高科技人員的道德素質上著力。引導科技人員加強道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促進科技倫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素質包括正確的道德觀、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當的道德行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科技人員只有首先成為合乎大道的有德之人,才能成為有作為、有擔當的科技人員;只有不斷增強自律意識,才能在科技活動中“有所敬畏”。有了科技向善意識,科技人員才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傳播真理、傳播真知,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科技道德風尚。
心中有規矩,行為定方圓。制定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科技倫理規范,完善科技倫理相關標準,明確科技倫理要求,引導科技機構和科技人員合規開展科技活動。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開展科技活動不得危害社會安全、公共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不得侵害人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人格尊嚴,不得侵犯科技活動參與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得資助違背科技倫理要求的科技活動。
“較短量長,惟器是適。”某種意義而言,科技發展也是勇闖“無人區”的過程。過度治理會限制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治理不足又會導致過度或未知的倫理風險。科技倫理建設要在把握“時”與“勢”中順時而謀、審時度勢。必須全面、審慎地思考前沿科技的功能,尤其是對極具爭議或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加強科技倫理風險預警與跟蹤研判,及時動態調整治理方式和倫理規范,快速、靈活地應對科技創新帶來的倫理挑戰。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在于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科技創新,倫理先行。讓我們的科技倫理充滿向善之光,永遠照亮人類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