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鄭爽
摘? 要:在自媒體環境中產生的新聞時常會觸碰到倫理與道德的底線,尤其在公共危機背景下,時常表現為一系列新的新聞倫理失范現象。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為案例,描述了公共危機背景下倫理失范的具體表現,并進行了相關因素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需要通過政府部門、自媒體平臺、自媒體用戶三方有效協同并形成合力,用以調整和完善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倫理規范,進而營造良好的自媒體生態。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倫理失范;公共危機
中圖分類號:D630;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4.08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數字化已滲入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在產業升級、智慧城市、新聞傳播、文化交流等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這加速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結構化轉型。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好數字賦能,進而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1]互聯網技術和服務的廣泛應用,逐漸構建出數字社會的新形態,以短視頻、網絡直播為主要展現方式的自媒體平臺正在成為全民新的信息搜索和獲取渠道。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在改變傳統新聞業的生產供給機制、引導和重塑新聞業的價值觀念、促進新聞業的更新與升級的同時,為經濟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蓄勢賦能,也為未來新聞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選擇機會。但是,自媒體的發展在給新聞業帶來更多選擇機會的同時,也因其在一些社會性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缺乏客觀性與全面性,引起了不良的社會效應,這讓自媒體新聞倫理問題產生了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現象表征。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給處于變革中的新聞媒體帶來了一次大考,要清晰地看到現代信息傳播方式正在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在自媒體傳播的場域中,人人都可能成為直接參與者。一方面,戰“疫”一線的新聞工作者全力以赴,不顧個人安危,及時報道疫情的最新動態,積極傳播有關疫情的科普知識,傳遞全社會抗擊疫情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在核裂變式增長的自媒體新聞平臺上,作為主動傳播者的公眾,由于媒介專業危機信息利用能力不足導致對信息的制作、傳播存在偏差。[2]
一、公共危機下自媒體新聞倫理失范的表征
著名傳播學家哈羅德·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1951)指出,“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誕生”[3]。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自媒體是互聯網技術和新信息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社會公眾借助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可以自由地參與到信息的傳遞中,這既創新和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模式,又拓寬了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因此,在技術嵌入和賦能條件下,自媒體不僅成為社會公眾獲取資訊信息的新渠道,更成為輿論動員和公共對話的新平臺。但與此同時,在自媒體新聞的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中,制造謠言、“帶風向”等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攪動了社會輿論,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穩定。
(一)信息發布的隨意性較強
在自媒體新聞的傳播過程中,每一位社會公眾都可能是新聞事件的發布者,網絡用戶只需要結合自己的需求與興趣進行新聞事件的轉發、關注與評論,就能夠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新聞和信息的傳播。因為缺乏必要的過濾和審查,自媒體平臺未能全面、正確、恰當地報道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事實,這使得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無法得到保障。而互聯網傳播本身就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自媒體的用戶數量龐大且構成相對較為復雜,并且不同用戶的文化素養存在差異,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發布的隨機性。在自媒體平臺上,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對其獲得的疫情信息進行獨立判斷,繼而自行對信息進行評論或傳播,但難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無法對傳播的信息內容進行有效過濾,因此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引起社會恐慌,影響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主觀輿論容易帶偏節奏
自媒體復雜的群體環境使人極易在環境的影響下產生強烈的“從眾心理”,使群體意見產生“一邊倒”的趨勢。[4]與此同時,流量和眼球經濟是互聯網經濟追逐利潤的表現方式,該方式沖擊著自媒體平臺上新聞生產的標準和底線。著名傳播學家恩特曼(R.M.Entman,1993)認為,如果受眾對某事件或議題缺乏豐富的直接經驗,那么他們對該事件的了解就極大程度地依賴于新聞媒體,依賴于新聞敘述的性質。[5]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過程中,部分自媒體在對疫情進行新聞傳播時摻雜有主觀情緒和認知偏差,易對社會公眾造成認知偏離,從而產生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脫離實際的新聞傳播嚴重擾亂了疫情防控的正常秩序,甚至片面刺激社會情緒。例如,2020年12月8日,成都再增3例新冠確診病例,其中一名確診患者趙某為7日確診的兩位患者的孫女,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官方公布了趙某的活動軌跡牽涉酒吧等多個人員密集場所,且活動區域較大。隨即趙某遭到了“人肉搜索”,并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和發酵,使趙某招致了網上的謾罵和誹謗,對其及家人造成了精神傷害。針對涉地域的負面新聞,一旦被非理性、缺乏客觀性的輿論帶偏,很容易誘發地域間的相互攻擊性行為;針對病毒感染個體的負面報道,一旦被帶有負面情緒的網絡言論帶偏,也極易導致人肉搜索和人身攻擊。
(三)網絡傳播存在過度渲染
在主體多元、復雜多變、開放的輿論環境中,某一問題剛開始或許只是一件微末小事,但隨著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和傳播,小事后來可能會成為大的輿論事件。自媒體平臺及時客觀報道新聞事件,可以增強和擴大新聞事件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部分自媒體通過運用推測式、臆想式的手段生產新聞,對某一公共危機事件進行過度渲染,在增加公眾對事件關注度的同時,不僅會讓社會公眾陷入恐慌狀態,更會加劇社會公眾的不安全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網絡輿論的“核裂變”反應,使該類新聞事件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例如,自2021年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出現疫情后,在短短10多天時間里,新冠疫情由南京向湖南、四川、北京、重慶、浙江、安徽和湖北等省市擴散。隨著抗“疫”形勢的日益緊張,部分自媒體平臺開始持續聲討南京疫情防控部門存在的失職行為,最后聲討演變成對南京的惡意抹黑,讓南京從疫情的“受害者”變成了“施害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自媒體平臺對個別地方防控失職行為的過度渲染,不僅會造成公眾的認知偏差,降低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還會給相關職能部門帶來一定的輿論壓力,影響正常防控工作的有效、有序開展。
二、公共危機下自媒體新聞倫理失范的歸因
在移動互聯網廣泛應用的新媒體時代,對公共危機信息的抓取和傳播是各大媒體爭奪話語權的焦點。公共危機事件的突發性、易變性和復雜性,導致自媒體平臺在面對突然發生的危機事件和驟然升溫的社會輿論時,往往因無法作出有效回應而在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中出現倫理失范的現象。具體而言,自媒體無法作出有效回應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原因。
(一)對平臺的監管存在難度
進入自媒體平臺的門檻較低,且平臺的運營模式靈活,使得自媒體平臺上的網絡媒體質量參差不齊,為了實現收益的最大化,獲得高點擊率便成為自媒體平臺運營的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監管的難度。政府部門對自媒體平臺生產新聞的監管往往缺位或滯后,這不僅會加劇公共危機事件不實新聞信息的傳播,引發網絡輿情,更會降低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政府的公信力會因此受到影響。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自媒體平臺上曾散播“板藍根”“熏醋”“鹽水漱口”等方式能有效預防感染的信息,而政府相關部門并未及時監管和審查此類信息,出現了多地市民連夜排隊購買“板藍根”等的場景。與此同時,自媒體的商業化和娛樂化元素過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監管的難度,由于自媒體獨特的性質造成其媒體信息傳播的完全個性化,傳播信息種類多元化,受眾在這個平臺上既可以關注公共事件,也可以利用其進行營銷活動,亦可以傳播娛樂信息。[6]這增加了政府相關部門在實際操作過程監管的不可控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自媒體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運用“跪求體”“哭暈體”“標題黨”的現象較為普遍,無形中引發了負面輿論,政府相關部門對此現象的回應和整治稍顯滯后。
(二)平臺間存在著非理性競爭
為了追求所謂的“熱點”和“流量”,部分自媒體平臺社會責任感缺失,價值觀導向出現了偏離。尤其在公共危機狀態下,自媒體新聞的失真問題更加突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自媒體一味強調發布量和點擊率,而忽視了對公共危機事件真實性的尊重,缺失了必要的人文關懷,為了追求新聞事件的噱頭而讓倫理道德價值缺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短視頻、直播等在線傳播迎來逆勢增長,直播帶貨成為新的營銷方式,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在此刺激下,一些自媒體平臺為了博眼球,盲目追求關注度,丟棄掉本該有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短視頻或直播的方式,制造和傳播一些明顯有悖于疫情防控的“事實”,或者將原本嚴肅的疫情防控工作娛樂化;加之從業者的人文素養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自媒體新聞不能形成客觀、中立、公正以及新聞品質、社會責任的自主判斷,造成新聞倫理的主體性缺失以及主流價值觀念的偏離。[7]
(三)自媒體用戶的信息處理能力不足
在自媒體平臺上,只要是參與網絡交流與發布的人都可以成為媒介人,但是跟傳統媒體的媒介人相比,自媒體的媒介人不受媒介人自律公約、媒介組織的限制和制約,可以充分享受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社會權利。[8]與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相比,自媒體新聞傳播能夠實現受眾的及時交流與溝通,能夠自由地發表對事件的不同看法,但是會受到不同人群文化差異水平的限制,公眾在信息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得信息碎片化的現象比較嚴重。[9]因此,在自媒體語境下,在更為開放的媒介面前,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自媒體用戶在對疫情信息進行選擇和解讀時,難以對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作出準確判斷,往往傾向于受到群體性潛意識的暗示,產生一系列心理和行為上的反應。在針對疫情的相關新聞進行傳播的過程中,自媒體用戶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難以與疫情時期特定的社會環境相匹配,一方面,在有關疫情新聞的傳播中,自媒體用戶的認知往往會受主觀判斷和刻板印象的影響,偏向于相信那些更為負面的新聞信息;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下,新聞信息傳播具有更強的復雜性與多變性,使自媒體用戶對疫情信息的認知、判斷和選擇的難度加大,進而直接導致自媒體新聞報道的倫理失范。
三、公共危機下自媒體新聞倫理失范的規制思路
自媒體新聞生產、傳播的標準和尺度較難把握,導致公共危機背景下自媒體新聞的倫理失范問題更易出現,自媒體平臺面臨較大的信任危機。這就需要政府、自媒體平臺和自媒體用戶形成協同治理的合力,增強自媒體的公共價值,發揮內容生產的法治邊界、垂直領域的行業聯盟、平臺和公眾的雙重監督等三種外部制約力量的作用[10],構建客觀、公正、健康的自媒體新聞報道機制和環境。
(一)實現政府的有效監管
為了有效規避公共危機背景下自媒體新聞有可能出現的倫理失范問題,政府部門需要積極作為,主動協同各方主體,形成共同監管、共同治理的新格局。一方面,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效統籌、協調和引導自媒體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參與主體,激發各主體參與意識,構建多元協同共治的自媒體新聞監管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應對負面輿情和突發公共事件相關回應制度、問責制度等,制定在一定時限內公布切實可信信息的相關規定,確保政府回應的時效性。[11]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互聯網法治建設,加快完善互聯網法律法規,規范互聯網秩序,推進自媒體平臺監管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加強平臺的自我規范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在社會大眾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要充分了解自媒體用戶表達的訴求。[12]新媒體因缺乏傳統媒體所積累的專業經驗和職業規范,在運行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大量的失范問題,傳統媒體的“守護人”角色在自媒體平臺上出現了相對“缺位”。因此,自媒體平臺需要以理性的反思、公正誠實且自律的思考,將質疑態度和反思機制灌注在信息傳播和接收的全過程中[13],在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轉變運營理念,培育受眾的“智媒”素養,提高大眾媒介的社會責任感,注重新聞從業人員業務水平的提升和倫理法治意識的增強。與此同時,需要提高自媒體平臺的技術構造,通過人機協同推進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的交融[14],并通過設置相應的技術壁壘,對自媒體平臺生產的新聞進行監控篩選和有效性屏蔽。
(三)引導自媒體用戶的健康參與
由于自媒體用戶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在公共危機發生時,自媒體用戶缺乏對問題的認知和分析能力,存在盲從、盲信、忙傳有待證實新聞言論的失范行為,進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科學性信息的理性情緒可以引導網絡輿論,實現個體非理性對待向群體理性信念的轉變[15],可以有效避免自媒體用戶從眾行為的發生。因此,加強和提升自媒體用戶的責任意識及道德水平,提升自媒體用戶的辨識能力和判斷理性,顯得尤為重要。需要通過重塑新聞倫理價值觀、構建輿論和諧生態環境、強化社會公信力建設等舉措,來引導自媒體用戶健康有序地運用自媒體平臺,維系自媒體輿論環境的秩序,營造風清氣正的自媒體新聞傳播環境。
四、結語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公共倫理問題,對自媒體新聞傳播提出了新的公共倫理要求。面對新的問題和要求,要構建能有效回應公共危機事件的公共倫理體系,以維系和鞏固健康的公共倫理秩序。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協同各方,加強對自媒體平臺的監管;自媒體平臺要通過加強自身倫理建設,創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網絡輿論環境,培育良好的媒介素養,提高新聞內容生產的透明度;在提升自媒體用戶參與自媒體的廣度和效度的同時,要增強自媒體作為參與主體的道德建設與責任意識,以此來改善和規范自媒體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網絡行為,在平等開放、相互支持的環境下,建立良性循環的自媒體生態系統,以此保障自媒體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CNNIC.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2022-04-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2] 付丹宇.泛媒體時代公共危機傳播下的媒介素養問題淺析[J].新聞世界,2014(08):130-132.
[3] 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2.
[4] 胡雨晗.自媒體時代公眾參與新聞傳播的“蝴蝶效應”[J].新聞論壇,2019(01):88-91.
[5] Robert M. Entman.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3):51-58.
[6] 孫曉晨,李沁,劉振業,等.自媒體發展給政府監管帶來的挑戰[J].電腦開發與應用,2014(06):38-40.
[7] 顧理平.人工智能時代傳媒業的面向與進路[J].傳媒觀察,2019(09):5-10.
[8] 宋全成.論自媒體的特征、挑戰及其綜合管制問題[J].南京社會科學,2015(3):112-120.
[9] 時笑婉.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解構與重塑[J].新聞傳播,2017(16):108-109.
[10] 張志安,陳子亮.自媒體的敘事特征、社會功能及公共價值[J].新聞與寫作,2018(09):72-79.
[11] 劉紅波,高新珉.負面輿情、政府回應與話語權重構——基于1711個社交媒體案例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05):130-137.
[12] Elizabeth. J,Avery. Melissa.W, Graham. Sejin Park.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local government criss communication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5:89.
[13] 黎秋玲.論自媒體平臺的網絡倫理操守[J].網絡傳播,2018(06):89-91.
[14] 許向東.關于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倫理與法規的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24):60-66.
[15] 倪煒倫,薛可.公共衛生事件中社交媒體用戶參與動機與行為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東南傳播,2021(05):108-112.
The Representation,Attribution and Regulation of We-Media News Ethical Anomie in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Crisis
Zhou Bin Zheng Shuang
(1.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ichuan,Chengdu,610500;2.Financial and Economic Program Center of China Media Group,Beijing,100859)
Abstract:The news produced in the environment of self-media often touches the bottom line of ethics and morality,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crisis,which is often manifested as a series of new news ethics Anom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as a case study field,describe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ethical anomi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crisis,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factors. Based on this,it proposes that effective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hree parties,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self-media platform and the media users,can be used 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 ethical norms of the self-media news dissemination,thus creating a good self-media ecology.
Keyword:Self-media;News;Ethical anomie;Public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