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琛鈺
摘要: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為自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溫床,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度貼吧、天涯貓撲論壇等網絡社區是少數或特定的人向公眾傳遞信息的集散地。大多數的網民都樂于分享而不對內容加以甄別,大多數新媒體都在搜集和利用“大數據”牟利,手機固然全能帶來數不盡的便利,但是一不小心隱私權就可能遭到侵犯。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如何尋求隱私權的凈土是值得研究的。現今人們享受到滴滴打車的便捷、淘寶網購的實惠的同時也可能有這樣的遭遇,手機推送響個不停,大部分人都不勝其煩地刷開手機,以為那是某個人在噓寒問暖,但實際上卻是電商的精確“關懷”。在商業和資本驅動下的網絡面前,公民所享有“隱私權”受到極大威脅。
關鍵詞:手機;網絡;自媒體;隱私權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104-02
一、智能手機的普及
截至2015年年初,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71%,僅位于韓國之后。預計智能手機將延續高增長的勢頭,2016年的出貨量將達到9.8億部。繼QQ之后,微信成為了社會各個階層彼此聯絡、加強協作的工具,微信擁有傳統社交軟件所不具備的通訊錄好友功能和強大的qq好友轉移的群眾基礎,當各行各業的人發現普通的“NOKIA”非智能手機已不能滿足群體聊天、分享生活的日常需要時,他們不得不付出一些學習成本或是金錢,去學習、去迎接這個潮流,這是個愿意不斷學習迎接潮流的人的時代。正是這樣的時代變化地太快,相關的法律規范還沒出臺,使得越來越多智能手機、自媒體的用戶成為電商發展“精確推送”的溫床,保護自己的隱私權成為了社會大眾應該掌握的社會意識。
二、何謂“隱私權”
(一)傳統隱私權
隱私權是一種自然人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及秘密依法受到保護,同時不被他人非法知悉、侵擾、利用、收集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美國的著名學者布蘭代斯和沃倫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表的《論隱私權》中,第一次使用了“隱私權”這樣一個概念,文中就社會上公民隱私權相關的內容方面提出了大膽的創設。隨著司法實踐對涉及隱私權案例越來越多的適用,隱私權這一概念得到英美法系的闡述。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美國率先將隱私權寫入法律之中。直至今日,隱私權都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肯定和適用。
(二)因新媒體而生的隱私權
在學界對于新興的隱私權應如何界定眾說紛紜,一般意義上來說傳統隱私權的具體權利有隱私隱瞞權、隱私維護權、隱私利用權、隱私支配權。新媒體時代下的隱私權同傳統隱私權在本質和目的上來說是一致的,都是自然人享有的與共利公益無關的對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只是其權利的保護重心上略有不同,以及在這三方面賦予了更多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
1.個人信息,主要是指能夠方便他人進行識別的信息。身體缺陷、婚姻狀況、年齡、受教育的情況、工資標準等都屬于個人信息,而在智能手機的互聯網時代下,相比于傳統的隱私權內容,新媒體所涵蓋的隱私權則更為廣泛,如微信的帳號、人人網賬號、個人私有的域名、ip地址等等。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顯而易見,可以通過直接辨認而得到的信息,比如個人的性別,在網絡環境之中就有可能成為用戶所想要保護的隱私。因為虛擬的網絡給予人與人之間更廣泛和更陌生的交流空間,人們甚至可以在網絡中扮演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截然相反的角色。總的來說,在手機為主要媒介的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在傳統觀念中不被納入隱私權范圍的信息,成為了我們想要保護的隱私權的內容。
2.私人活動,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以信息交換為主要內容的個人活動的開展。私人生活的內容本來就非常廣泛,在傳統社會模式中主要表現為探訪親友、市場交易和消費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的日常活動,這一活動的內容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得到了極大的擴展,這種拓展可以讓用戶足不出戶就接受到大量的信息與他人發生協作,主要包括使用手機上網、使用各種新聞類應用、生活類應用和社交類應用。
3.個人領域,主要是指個人進行生產和生活的不被外人非法侵入和知悉的領域,在這樣的個人領域內,權力主體享有從事不被法律禁止的任何事,同時也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壞或控制。在傳統社會一般是指抽屜、錢包、個人居所、工作室、保險柜等,在互聯網時代到來后則有云端服務器、數據中心、硬盤、qq空間、人人網個人首頁,可以說個人網絡空間是虛擬的個人享有和控制的無形空間。不具有物理上空間的屬性,而是作為一種儲存在某種介質上,可以隨時提取出來加以利用的無形空間。
三、生活中的侵犯隱私權現象
家庭住址、消費信息、財產狀況等可以成為隱私權的內容,在這個時代,最了解你的未必會是你的父母或是親密的愛人,而是你的手機。例如iphone推出的“健康”這個app,筆者通過測試發現,即使你關閉了GPS定位的開關,這個app還是會記錄使用者的行走步數、跑步距離和已爬樓層,并且制作出一張圖表匯總這些信息,這些信息固然可以讓使用者對自己的運動情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但是有許多應用會要求獲得此類數據,筆者在iphone的設置中仔細尋找竟然沒有找到可以關閉“健康”這個功能的按鈕,并且“健康”這個app屬于系統自帶的程序,無法刪除,也就意味著蘋果公司一直是在強制收集用戶的此類數據,容易造成很大的隱患,使用者購置一臺新iphone時需要進行“激活”的操作,用戶會被要求簽訂一個使用合同,一般的用戶很難盡數了解其中條款的規定,而androd系統更為開放,在安裝程序的權限上更難監控,以至于成為各種隱私權泄露、電話號碼被“販賣”的重災區。大部分用戶都只看到智能手機的便利,隱私權的保護成為了公眾的一個“盲區”。
還有一個侵犯隱私權的值得討論的就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就是指通過人在網絡上留下的個人數據層層地挖出現實生活中的人的真實信息。任何人都有或大或小污點,“人肉搜索”就是把你的污點放大,是一種曝光的一種手段。而網絡作為現代特有的大眾媒介,手機作為人們上網的萬能工具,使得個人的信息無所遁形,論壇、微博、空間的存在也給那些所謂想要維持著“正義”的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從而促進了這一社會現象的發展。正因為“人肉搜索”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其合法性是存在質疑的,網民中的大多數人往往并沒有什么強烈的訴求和目標,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個人一時的成就感和優越感而已。盡管目前大多數熱門的“人肉搜搜”的時間都是深扒出社會上的丑惡的現象,但是這樣一種非法獲取他人隱私的手段是否會被濫用呢?人的出行住店的數據、人攜帶身份證的流動數據、在需要實名認證的網站上登錄所留下的數據,都可能會泄露給某些有著非法目的的人,“人肉搜索”鮮有發生,但是我們生活中,手機號碼被一層層地販賣,數不盡的騷擾電話和詐騙電話,其實這都是我們的手機號碼這一隱私被侵害的表現。
四、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權
(一)處理舊智能手機時,許多人往往是簡單的恢復出場設置,格式化sd卡就賣掉。殊不知舊手機里的信息和圖片等文件,即使被刪除后,照樣還可以被恢復,因為手機恢復數據和電腦硬盤恢復數據的性質一樣,即使把內容從回收站徹底清空了,也只是給你留下了一個已清空、容量已空的“假象”,冠希哥的艷照門給網民一個前車之鑒,所以更應該引起廣大用戶的注意。可以使用某些安全軟件的徹底擦出功能對數據進行徹底的擦出,或者在格式化手機和sd卡之后儲存大型的無關緊要的視頻或文件,使手機和sd卡真正儲滿,然后再進行一遍格式化,這樣一來即使有不法份子企圖恢復數據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二)如果你經常收到各種推銷、電商以及詐騙電話或短信,那代表你的手機號碼已經被不法分子“販賣”了無數次了。比如商界人士、律師和醫生等職業往往手機不離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收到的每一個電話都是“正經事兒”。這時你可以安裝一個第三方的撥號app,這種撥號app能識別騷擾電話,對于來電或短信,可以進行標記,當足夠多的用戶標記其為不法分子的“詐騙”“廣告”等類型時,這款app將幫你自動拒接。在大數據的時代,這是一種極其有效的處理社會垃圾信息的方法。
(三)要學會利用正規平臺去下載手機軟件。用戶在使用手機的時候應該到正規的應用市場下載,ios系統的手機主要是在appstore下載,而androd手機用戶要避免在來路不明的論壇中下載,同時也不要要求過多本不需要的權限的軟件,用戶自身也要有良好的上網習慣,不要瀏覽不良網站,這樣就可以減少垃圾流氓軟件的安裝,從而減少隱私權泄露的風險。
(四)最重要的是用戶自己要培養這種保護隱私權的意識和良好的手機上網習慣,例如iphone用戶,在安裝和使用程序的過程中要留意應用要求的權限,比如一個游戲app要求你的位置、通訊錄權限,這時就要多加留意。如果你是個androd用戶,用戶可以安裝一個手機管家,在權限設置這一個功能欄好好設置一下各個程序的權限,“使用相機”、“通訊錄”、“讀取相片”等權限是用戶應該注意的重中之重。在用微信瀏覽某些外鏈的時候,謹防釣魚網站,需要輸入個人信息時要仔細核對網站。
五、結語
在智能手機的“互聯網+”的時代保護自己的隱私權,除了國家機關的立法規定之外,普通用戶并非無能為力,只要增強手機信息安全保障意識,掌握智能手機的安全防護的知識,就能減少甚至杜絕個人信息的外泄,對于有特殊職業的人群,懂得在享受手機帶來的便利中保護自己的隱私權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歐陽鵬善.新媒體時代下隱私權及其保護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黨校,2013.
[2]何鈺娟.互聯網應用軟件搜集用戶信息侵犯用戶隱私權問題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