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瑞橋
摘 要 近年來,師生矛盾沖突因沒收手機引發的師生案例層出不窮。我們應善于總結前車之鑒,從典型師生矛盾沖突案例中深刻反省,用智慧用愛心化解師生矛盾,建立和諧相處的師生友好關系。
關鍵詞 手機 師生矛盾 典型案例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123-02
近年來,師生矛盾沖突不斷涌現,尤其是因為沒收手機引發的師生矛盾沖突案例層出不窮,屢見不鮮。
案例一:《上課玩手機,學生被老師打骨折》(來源于2012年10月18日,沈陽晚報),案件主要內容為于女士兒子小瑞(化名)讀高三,為準備即將參加高考藝術兒子加試,送其子到美術培訓學校。老師進教室上課,發現小瑞玩手機,老師要沒收手機。學生向老師承認錯誤,請求原諒。老師不同意,最后被從舊椅子上拆下的空鐵管鞭打,造成顴骨骨折。
案例二:《女學生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沒收下課后竟關門圍堵老師》(來源于2016年4月19日,廣東電視臺),案件主要經過為上語文課時,東莞某中學初一女生禁不住手機的誘惑,偷偷玩手機被老師發現,老師將其手機沒收,并強調要上交學校。幾位學生圍堵教室前后門,不讓老師出去。老師強行離開教室后,學生追趕老師,并搶奪手機,不少學生嬉笑起哄,看熱鬧。
以上案例讓世人震驚,讓教育界震驚。感覺可親可愛的學生已經變成目無師長,甚至是無法無天的叛逆者。
感嘆一:老師用心良苦
老師的職能作用是傳授道德學問,幫助學生解答疑惑。天下老師都如同父母一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桃李滿天下”是天下所有老師的共同心愿。能培養棟梁之才,能使自己的學生弟子超越自我,這是對老師的肯定,也是當老師的榮譽與驕傲。案例中的老師,都不能否定一點,都是對學生嚴加管理,對學生的不良態度采取的是“零容忍”。這是一種敬業責任,是老師盡心盡責的一種體現。但嚴師未必出高徒,嚴格的要求與管理,并沒有得到所有學生的尊重、理解與接收。不少學生抵觸情緒強烈,無視班規校規,無視國家法律,采用過激行為,毆打老師,真是可憐天下老師用心良苦。
感嘆二:學生已為手機瘋狂
時代在飛速發展,電子信息互聯網時代深深的影響并改變這我們的生活與習慣。手機具有自身獨特的功能與新引力,尤其是對年輕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產生極大的影響。“忽如一夜春風來”,我們已人人擁有手機。與此同時,“手機依賴癥”“低頭族”等代名詞應運而生。手機是新時代發展的產物,迎合了年輕人的興趣與愛好。當年的“沉迷網吧”,已轉變成“沉迷手機”,不少年輕人樂不思蜀,玩物喪志。案例中的學生都對手機依賴嚴重,甚至為一部手機而瘋狂。沒有了手機的生活,就感覺沒有了生命的意義,甚至感覺天崩地坍。
感嘆三:尊師重教何去何從
尊師重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的發展與強盛離不開教育,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辛勤的教育者的耕耘。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是無私燃燒的蠟燭,受世人愛戴與尊重。案例中涌現的無視尊長的現象,令人寒磣。甚至有人感嘆,一向被奉為最光輝的教師職業,已成為高危行業。現今的學生不能批評、不能罵,更不能打,老師對學生也得要百依百順了。
我們應吸取前車之鑒,從典型師生矛盾沖突案例中深刻反省,挖掘根源,找準對策,有的放矢,用智慧用愛心化解師生矛盾,感化學生,建立和諧相處教學相長的師生友好關系。
一、尊重
人是有人格尊嚴的。教師管理學生不應高高在上,更不能仗勢欺人。我們教師應自覺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豐富自身的人格涵養,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老師是學生心中的學習榜樣,在傳道、授業、解惑中,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產生敬畏之情。同時,老師也應經常性的關心學生,關懷學生,尊重學生,心平氣和,耐心教育輔導學生。“沒收”的管理教育方式是值得反思的,強制性的“沒收”,可能會深深傷到學生的自尊心。我們應以一顆誨人不倦的心態教育學生、感化學生,凈化學生心靈。學生就會心悅誠服地由衷接受老師的耐心教誨,知錯能改,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二、理解
理解萬歲。老師對學生不能是抱怨,不能是一味的責罵。時代變了,我們的思維和教育方式也應隨之而變。學生的接受能力強,很容易受外界新事物、新思潮環境的影響。教師應理智化地對待學生的一些言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合情合理的引導,就能避免誤解。同時加強學生對老師教育管理方式的理解,避免抵觸情緒。我們應堅定的相信學生是可以塑造的,是能有作為的。無論是教師采取何種教育方式管理學生,都是希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都是希望學生能端正學習態度,學有所成,避免玩物喪志。
三、溝通
溝通是橋梁。學生在學習中總會有違紀現象。作為教師,應平時善于了解觀察學生的言行。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遇到違紀的學生,尤其是性格剛烈、自尊心強的學生,主要采取教育管理方式。因材施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情實感感化學生,以理服人。避免一些剛性化的強硬教育管理方式,多一些人性化的柔性交流溝通,進行心靈的溝通,凈化學生的心靈。我們應努力構建師生彼此溝通的友誼橋梁,老師就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張俊紅.望、聞、問、切:化解師生矛盾的“四診法”[J].思想理論教育,2004,(12).
[2]孫小斐.巧妙化解師生矛盾——班主任教育案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1,(11).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