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超
這學期,班上轉來一個小男孩,名叫阿浩。他走路總是低著頭,一副畏畏縮縮的模樣。據了解,他的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還是單位的負責人,他的智力也沒有問題,他為什么總這樣自卑呢?
對這樣一個孩子,我想,首先要詳細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情況,找出其自卑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于是,我把他的母親請到學校,進行了一次長談。談話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望子成龍心切,孩子總是被父母責備,很少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他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創傷,自卑如一團烏云籠罩在孩子的心頭。
專家指出:一個人自卑的形成往往源于兒童時代。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毫無疑問,它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對他們的正常成長起消極作用。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陰影呢?
經過分析,我發現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家長期望值過高加之教育方法不當引起的。想要改變這個孩子,我想可以有效利用家長學校的微信平臺這條溝通渠道,正常保持跟家長的聯系,及時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家中的情況,討論幫助孩子的方法,指導并糾正家長的教育行為。
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我就打算利用晚上的時間,每周給他們發一至兩條微信。還記得,我給他們發的第一條微信是這樣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整個成長經歷中總是被父母責備,他就會逐漸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產生自卑。因此,父母對孩子應該少一些責備,多一些寬容。”孩子的父母善于反省,也很好學,很快,他們回了一條信息:“謝謝老師,對孩子,我們的確是少了些寬容,也許是望子成龍心切吧。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陰影?懇請老師指點。”我趁熱打鐵,發出第二條微信:“當孩子遇到挫折或失敗時,父母應該像知心朋友一樣關心孩子、鼓勵孩子,和孩子共同克服困難;當孩子說‘我不行’時,你應該告訴他:‘我相信你一定行!在我心里,你是最棒的!’
微信發出之后的第三天,我在孩子的日記里讀到了這樣一段話:“做作業時,我遇到了一道難題,怎么也想不出來,沒想到,爸爸這次竟然沒有罵我笨蛋,還對我說:‘我相信,你一定行。’我覺得爸爸變了。”讀到這里,我真是又驚又喜:哈,我的微信家教,已初顯成效啦!激動之余,我針對這對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高這一實際情況,編寫了這樣一條微信:“當孩子屢屢遭受失敗和挫折時,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卑感。因此,父母要認清孩子的能力,提出適當要求,期望值不宜過高。”對方很快回信息:“謝謝指點!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是高了,今后一定量力而行!”
與此同時,在班上,我也給予阿浩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給他講牛頓、愛因斯坦的故事;對他的點滴進步都給予表揚;安排一些簡單的工作讓他去做,如幫老師發一次本子,為班級倒一下垃圾、擦一下黑板,讓他時時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是幫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重要途徑。為了讓阿浩的家長也能認識到這一點,我給他媽媽發了這樣一條微信:“幫助孩子建立成功檔案。把每一次,即便是很小的成功與進步都記錄下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看,重溫成功,這樣能使他信心倍增。”沒過幾天,我便接二連三地收到阿浩媽媽的微信:“今天阿浩作業很認真。”“阿浩去人家做客,主動跟別人打招呼。”“阿浩走路敢正視前方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將近一年時間,我與家長之間不間斷的微信聯系使得孩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的阿浩走起路來昂首挺胸,課間和同學們談笑風生,演講臺上也有了他的身影,學習成績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強了。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只有幫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陰影,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成功才會屬于他們,而這一切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社會,有效利用微信平臺,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