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國經濟首季報出爐。一季度,經濟運行延續恢復態勢,主要指標增速基本穩定,發展質量效益有所提高,開局總體平穩。但世界局勢復雜演變,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一季度,我國CPI同比上漲1.1%,其中3月上漲1.5%,漲幅較前兩個月擴大,但仍屬于溫和范疇,也低于國內3%的預期目標。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3%,漲幅連續5個月回落。
?CPI與PPI“剪刀差”進一步收窄。2021年全年CPI與PPI“剪刀差”為7.2,今年3月份為6.8,表明保供穩價效果持續顯現。
?3月份PPI漲幅雖然回落,但仍處較高水平。這與國際輸入性影響密切相關,受地緣政治沖突等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帶動國內石油、有色金屬等價格上漲,中下游行業企業面臨較高成本壓力。
?對此,國家有關部門及時采取供需雙向調節、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等措施,平抑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促使PPI漲幅連月回落。
?CPI指標關系百姓“菜籃子”“米袋子”等的價格。
?近期,蔬菜、汽油、柴油等與日常生活相關度較高的部分民生商品價格漲幅較大,上漲面較廣,導致居民對物價上漲的感受較為強烈,數據和百姓感受存在“溫差”。
?這主要是因為我國CPI“籃子”商品中,豬肉價格占比較大。今年以來,豬肉價格持續大幅下行,3月同比下降41.4%,拉低了CPI漲幅。
?今年以來,國內部分民生商品價格有所上漲,主要是受國際形勢變化和疫情等因素影響,并非我國市場供給基本面發生變化。
?由于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PPI向CPI傳導的趨勢或將延續,一般日用品價格將小幅上漲。此外,隨著豬肉市場由供求基本平衡向緊平衡過渡,預計到二季度或三季度,豬肉價格或將進入上行通道,拉動CPI溫和上漲。
綜合來看,全年物價漲幅或將比去年有所擴大。針對物價短期上漲壓力,要進一步完善價格調控機制。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應加強價格監測預警,適當降低價格補貼啟動條件,避免價格大起大落影響基本民生。
?當前國內供應鏈部分受阻,影響產業鏈穩定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面,物流效率有所降低。俄烏沖突擾亂國際物流秩序,中歐班列、國際航空運輸等受到影響;疫情導致部分地區跨區域、疏港運輸不暢。另一方面,供給面臨一些制約。如上海擁有汽車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集群,也是不少加工制造企業的來料倉儲、產品總裝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對相關行業造成影響。當前,關鍵要聚焦堵點卡點及時疏通,避免短期困難演變成長期趨勢,把“鏈”上的企業保護好,不被眼下問題拖垮。
(據新華社4.18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