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逐步提高肺結核等傳染病防治服務保障水平。”擺在中國面前的結核病防控任務是艱巨的,其中一個挑戰就是降低結核病患者的“災難性支出”。
以貝達喹啉為例,該藥物1個療程(6個月)的費用達6萬元,大多數地方報銷很有限。耐多藥患者如果按要求治療3至4個療程,僅使用藥物的費用就需要約20萬元至30萬元。
2020年,我國估算的結核病新發患者數為84.2萬,較2019年增加0.9萬。其中,我國新增耐藥結核病患者1.63萬。相比普通肺結核患者,耐多藥肺結核患者需要采用更多二線抗結核藥物,治療療程也更長(可能需要1.5~2年,廣泛耐藥結核則時間更長),因此面臨“災難性支出”的負擔更重。
目前僅有4種抗結核藥品(異煙肼、莫西沙星、乙胺丁醇、利奈唑胺)進入集采目錄,雖然集采已經降低了藥品費用,但總體來看,結核病二線用藥的費用仍然昂貴,容易導致家庭災難性支出。耐多藥結核患者使用的部分藥物和檢查,尚未進入醫保報銷范圍,實際報銷比例可能還是普遍低于60%,也就是說,自付的費用仍然比較高。
近幾年國家和地方層面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結核病患者家庭減負。在國家層面,政府增加直接資金投入,設立了普惠型的中央結核病專項補助,通過中央轉移支付,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結核病患者“應檢盡檢”和“應治盡治”,擴大全額保障藥品數量。此外,國家也采取藥品談判和集中帶量采購,降低藥價。一系列地方探索也為當地患者減輕壓力。(摘自《南方都市報》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