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擎宇
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是教師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教師主要的教學能力之一。一節短短四十分鐘的優質課,背后可能是數倍乃至數十倍于講課時間的嘔心瀝血。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位歷史教師回答:“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說來,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時間來備課的。”
我們要端正對備課的認識。“備”是“準備”,不是“背誦”。年輕教師初登講臺,適當模仿名家教案可以理解,也是必須的。但不能一直模仿下去,不能把“背”教案當成講好課的法寶。我曾見過不少教師,講優質課時直接拿名家或者他人的現成教案來用,每一句臺詞都照搬,這不是正確的備課觀。我們不能一直鸚鵡學舌、邯鄲學步,盡快讓自己學會獨立走路,才是提升教學業務能力的捷徑。那么,要從哪里入手準備呢?
第一,詳備教材。教師必須完全吃透教材,才能正確傳授給學生。吃透教材是指了解文本本身的深刻含義,了解教材編者意圖,了解文本在年段教學中的任務擔當。教師拿到一本教材,習慣于直接翻看教參,看現成教案,這無異于給思想套上枷鎖。應當像要求學生預習那樣去研讀教材,像普通讀者那樣去思考教材。
大聲朗讀幾遍,看看有沒有發音吐字、新鮮詞語、復雜句子的問題,這樣才能對學生朗讀有客觀評判。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能否體會文本豐富的情感,激發思考和感受。如果連教師都很難讀出情感,那怎么能知道該把學生往哪個情感觸發點上引導呢?
提出一些問題,看能否直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有沒有牽連出更多問題,有沒有自己解答不了的問題。如果解答不了,該如何引導?
以文本為中心,能拓展到哪些內容?有什么神奇發現?這樣的預設可防止在課堂上無法應對學生突如其來的提問。
第二,預備學生。學生要不要做預習,預習到哪一步,學生知識儲備如何,哪些學生可能存在什么困難,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已經掌握的學生興趣點在哪里,如何讓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學生在同一節課上各有所獲……將這些問題逐一考慮到位,課堂提問會有的放矢,環節設計會科學高效,作業布置也更有針對性。
第三,完備自己。多數教師在備課時,目光聚焦在前兩點上,卻忽略了自己。作為課堂教學實施者,教師必須要有和教材相對應的高度、深度、寬度,教師本身絕對是一節課的重要客體。完備自己,既包括日常自我學養的廣泛、不斷提升,也包括針對某一節課、某一方面知識的深挖。如果自己在情感態度上是敷衍的,那么很難感染學生;如果自己在知識點上是模棱兩可的,那么很可能會在課堂上鬧笑話。特別是語文教師,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面,在這個信息時代,將很難與學生進行積極有影響的對話。
教師要下定決心在備課上做足功夫,多思考,多嘗試。這是一項細火慢熬的功夫,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方能形成富有個人特色的講課思路和風格,方能達到駕輕就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