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帥 夏昆
編者按:俄烏沖突的持續,資本市場的大起大落,還有一次次霸屏的“催生”熱搜,一時間,恐慌和焦慮成為不少人的情緒底色。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關于“內卷”與“躺平”的討論也從未停歇。
這個社會怎么了?問題出在了哪兒?身處這充滿變局與變數的時代,每個人又該往哪里走?

2021年以來,有一組詞語像流行感冒一樣在社交媒體上彌漫開來并延續至今,在很多事情中,你都會發現它們的影子,沒錯,就是“內卷”和“躺平”。
先看“內卷”,我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的一個博士畢業生,現在在北京一所“211”大學任教,去年畢業季的時候到我家里來,默默地遞給我一張單子,上面簡單列了一些她的學生的“就業意向”:37個人的本科班,36個打算考研,30個同時考公。看著這樣的比例,這些“小朋友”自己也很絕望,有幾個孩子真的是頭懸梁、錐刺股地在準備公務員考試,其中一個因為晚上12點就睡覺了,而痛心疾首地找到導師懺悔:“別人都凌晨兩三點睡,我這樣就被落下了。”
說實話,雖然之前對“內卷”有點兒心理準備,但還是被這樣的數據震了一下。與“內卷”相呼應的是“躺平”,社交媒體上刮起的“躺平”和“反躺平”旋風一直未停歇。
年輕人發著“葛優躺”“佛系青年”的表情包,高呼著要“躺平”,老同志們則痛心疾首、語重心長地勸告年輕人別好逸惡勞,要繼續奮斗。
一時間,我們這個崇尚二分法的社會里,“躺平”與否,儼然成了世代、階層斷裂的密碼。
其實,無論是“內卷”還是“躺平”,它們的產生都離不開我們今天的時代特征——“熟經濟”時代。
何謂“熟經濟”?指的是社會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經驗值,但內在的增長沖動卻不復當年,外人看到風韻,自己感到焦慮。
比如我們原來最大的幾個賽道——互聯網、房地產和出口貿易,在流量見頂、政策調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都發生了劇烈變化,而大的新的增量賽道又未出現,如此一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很容易陷入存量博弈的困境當中。
這對年輕人的影響則更加明顯,過去,在一個增量賽道上,需求遠大于供給,年輕人作為供給方,只要肯努力總會謀一條出路,可今天不一樣了,新賽道沒那么多,各行各業幾乎都是存量,進來一個就要擠出一個。
于是矛盾就產生了,行業里大批的“前浪”還在洶涌著,“后浪”們根本無法將他們“拍死在沙灘上”,最后只會造成一個結果,越來越卷,而且是越大的城市越卷,越好的行業越卷。
對年輕人而言,卷得動的身心俱疲,深感努力和收益之間不成正比,卷不動的就干脆“躺平”,覺得再怎么努力連個首付都湊不齊,那還拼個什么勁呢。
對這樣一個局面的形成,我覺得我們在教育上也要做一些反思。
我的一個深刻感受是,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斤斤計較,他們的精力都放在怎么才能比別人高一兩分上,這就導致我們設想的選優變成了選平庸的精致主義者,他們能拿高分,但實際應用能力很弱,而且眼光還高,非高薪行業不去,他們畢業后怎么可能不卷呢?
我最近也和一些大廠高管聊了聊,發現很多管理者現在最喜歡的畢業生不是北大、清華的,而是華中理工、中科大這些學校的,因為這些學校畢業的孩子素質好,也不傲嬌,能趴在地上干活。
北大、清華的孩子素質好,但是在太年輕的時候平臺太好,太胸懷天下,那種俯下身去,干臟活累活細活的勁頭不足,即使干了,也多少有點懷才不遇的感受。
所以,在時代環境和我們的選拔機制影響下,“內卷”與“躺平”就這樣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壓力之下,一些年輕人也逐漸產生了相對消極的情緒,但說實話,這種情緒真的挺難排解的,從全球來看也是如此。
事實上,越發達的社會越不平等,越不平等就越容易產生撕裂,產生撕裂后就容易出現對立和反抗。所以今天的企業家們需要重視勞資關系問題了,一些經濟問題也不能僅從經濟學的視角來考量了,還要結合社會背景和人的需求,哪怕這會犧牲掉一些短期經濟利益。
當然,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我覺得也不至于過度悲觀,還是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機會和新行業,我把它總結為民生消費、科技強國和數字未來。
1.民生消費
消費不算一個高門檻的行業,所以容易形成紅海式的競爭。但相對來說,它的確定性回報還是比較高的,因為不管再怎么樣,我們國家還有著14億人口以及近4億的中產,而且還處于中等增長水平,整體方向還是上升的。消費升級仍然是主旋律。
2.科技強國
科技強國是國家的大戰略,像高端制造、芯片以及新能源等行業,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冷下來。
當然,這些行業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高風險、長周期,如果要進入,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過程會比較漫行業里大批的“前浪”還在洶涌著,“后浪”們根本無法將他們“拍死在沙灘上”,最后只會造成一個結果,越來越卷,而且是越大的城市越卷,越好的行業越卷。長,還可能出現一系列炒作,但我相信,只要能沉下心來深耕,這些行業一定是很強的增長點。
3.數字未來
數字未來聽起來有點玄,但我認為元宇宙、NFT(非同質化代幣)可能代表著未來的方向——這些名詞究竟是什么其實沒那么要緊,但是它們的底層邏輯是“數字社會未來”。
我個人不喜歡炒幣,但我的觀點是,可以不把它當投資品去看,比如不去炒幣,但一定要往這個賽道走,至少要了解它,因為它代表著未來發展的趨勢。投資標的和賽道選擇是不太一樣的概念。
這其實有點像二三十年前那些早期投身于IT行業的精英,他們對互聯網有著充分的信心,今天來看,大多過得還不錯。但是買IT行業股票的大多應該虧了,畢竟大浪淘沙,沙礫會隨浪而去。
海外趨勢更清晰,盡管數字貨幣在大類資產配置里仍然只是極微小的部分,但是像紐約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一些金融系畢業生,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加密貨幣行業和一些元宇宙公司。聽起來可能有點不靠譜,但就像科幻作家克拉克所說,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資本市場也是很多人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對于2022年的資本市場,我的判斷是需謹慎樂觀。
先看樂觀的一面。
從投資角度看,資本市場必須接力房地產。房地產曾是中國最大的信貸發動機,我們知道,城市化率增速越高,房地產市場行情越好,但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60%以上,非常接近于全球70%的平均水平,這就意味著城市化率的高速增長階段基本結束了。
這兩年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房地產這個發動機開始慢下來了,如果還想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就必須啟用一個新的發動機,目前來看,只有資本市場能夠接力房地產市場,成為新的發動機和資金蓄水池。
從儲蓄端看,過去,有錢就買房子幾乎成了中國人的投資信仰,但今天來看,這個邏輯行不通了,一是值得買的地方都在限購,二是房地產稅出臺后,兩三套以上的,以后的持有成本會非常高,再加上房地產較差的流動性,不排除砸在手里的可能。
那居民手里多出來的錢要去哪兒呢?不可能都存銀行,最好的去處依然是資本市場,從科創板、注冊制到北交所和“專精特新”,國家的一系列動作其實也是想把資本市場做起來,然后反哺實體經濟的發展。
所以從投資儲蓄的角度來說,只要不發生系統性的危機,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是個確定性比較高的事情,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市場也一樣,目前確實有兩個需要注意的點:
1. 釋放明確信號,提振市場預期
從資本市場當前的預期來看,情緒不是很高,這主要是受到去年政策的影響。
去年我們在“減法”上做得比較多,一些大的平臺受到了整治,當然,我是比較反對平臺壟斷的,政策初衷和初心也都是好的,但從執行層面來看,可能還是需要多一些全局思考。
我們講變革應該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或者邊立邊破,也就是在新的機制沒建立起來前,不要著急破除原有的,平臺要管嗎?一定是要管的,但也要想好整治力度和善后工作。
平臺是就業的蓄水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去年一些城市的法拍房數量有了較大上升,因為很多人出現了斷供,尤其是鄭州,暴雨加上疫情,發生了很多讓人心酸的事情。
還有,我的一個明顯感受是,去年開始,女性送外賣和開網約車的比例也有了明顯提高,我想這可能與本輪調整下的就業市場萎縮不無關系。
回到資本市場來看,企業都是很實際的,它們不是慈善機構,大家都想往賺錢的行業去,但問題是這些賺錢的行業如今可能容易被“一刀切”,那這個預期就上不來,最近股市的反應已經很明顯了。
所以,我認為政策上應該要有一個極其明確的信號,給市場打一針強心劑,讓企業和企業家們有一個往前走的動力。由于預期非常弱,所以這個信號需要非常強,而且實在。
2.利率維持下行,加大寬松力度
需要清楚的一點是,只有降息力度足夠大,才能夠真正刺激市場和消費。
舉個例子,如果LV今年漲價10%―15%會刺激消費嗎?顯然不會,那是有錢人的消費,買3萬元LV的人不會因為漲到4萬元就少買,也不會因為降到2萬元就多買,它的消費彈性是非常小的。
真正有彈性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費,這個月能多發5000元的獎金,那他這個月就敢多花點,尤其是房貸的壓力,中國社科院張斌老師算過,如果房貸利率降1個點,一年大概就會有6000億元的資金涌入消費市場。
對企業來說也一樣,實實在在的大幅降息是改善企業負債表的有效手段。
今天的環境已經和之前不一樣了,過去有20%的利潤時,降10%的利息也能接受,因為多少還是賺錢的,但現在不行了,手里沒那么多項目可做,只有10%的利潤了,那即使降10%的利息他也不去貸款了,因為貸款也賺不到錢了。
1月我們雖然有著6萬億元的社會融資,但說實話,民間經濟的冷暖并不能只看這個數據,因為這其中會出現“左口袋挪右口袋”的情況。
什么意思?就是金融機構會接到指令,也叫窗口指導,要求放款不能低于一定的數量,但它們又不想把錢放給風險比較高的項目,結果就是這筆錢往往又會流入一些央企、國企的手里,一些民企和小微企業貸款數目其實是下降的。

有銀行的朋友跟我抱怨說銀行利率已經是40年最低了,這話沒錯,但是要分兩層看:
第一,銀行利率是比之前低,但此一時彼一時,之前增速高、市場好、資金需求旺,利率高有高的道理。現在增速低、市場差、信心弱、資金需求更弱,“比之前低”不等于“足夠低”。
第二,我們都知道中國金融體系存在結構性的渠道不暢,中間費用相當不菲,所以企業端的實際利率水平往往遠高于我們目前給到的利率水平。我在市場上問了一圈,長三角地區現金流很不錯的項目,因為缺乏抵押品,融資成本都在8%―9%,半年前這個數字在10%―11%。
這就要求我們的貨幣政策必須松下來,而且要大幅度地松,這才能讓貨幣政策真正發力在廣大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身上。
還有人口問題,尤其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1.3的生育率,這相當于官宣了中國人口增速的斷崖式下降,引發了各界的討論。
一般來說,生育率在2.1左右才能維持人口更替的平衡,目前我們1.3的生育率,相比低了近40%,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口會在一段時間后出現快速萎縮。即使老齡化能抵消一小部分人口萎縮的規模,但同時也會加大社會撫養比,產生新的社會問題。但說實話,這也是個“無解”的問題。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和生育率成反比,未進入工業化的社會,生育率往往很高,顯然,我們早就過了這個階段。
前段時間,我們也做了一個人口調查,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中國人的生育意愿,尤其是年輕人的生育意愿其實沒有現行數字反映出來的這么低,問題在于生育壓力太大,說白了就是養孩子太費錢了。
尤其是對于女性而言,我們看到報告后其實挺心酸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后基本都會出現消費大降級,以手機為例,買5000元以上高端機最多的是未婚女性,而2000元以下的便宜機型中,已婚已育女性的購買占比是最高的。
雖然撫養孩子是夫妻雙方共擔的事情,但女性付出的成本一定是更大的,她們甚至要犧牲自己的職業生涯,所以我堅決反對我的學生當家庭主婦,從金融學上來看,這是一個風險極高、收益極低的職業,因為你對個體資產的依賴度太大,風險完全不分散,流動性也非常之低。

生育率問題雖然無解,但可以做好幾個工作來緩解,比如在減免稅收的力度上再大一些,或者專門為企業中的女性員工設立一些優惠政策,多為企業分擔些壓力,這要落到實處。
另外就是很多學者所呼吁的,直接發錢,讓養孩子的家庭得到真金白銀,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光打雷不下雨解決不了問題。
比如加拿大,男女的產假是一樣的,都可以休息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孩子一出生就發奶粉費,但即使這樣他們的生育率也不高。
當然,我個人覺得這也不是一件多么悲觀的事,因為從勞動力的視角來看,我們已經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未來也不需要這么多的人,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與其盯著生育率不放,不如想想可以創造出哪些新的職業。
我看到已經有年輕人做職業的尋狗、尋貓師,就是幫別人找走丟的小貓、小狗,特別有趣,還有按摩師、美甲師,這都是原來沒有的職業,市場一定是越來越細分的,可以更多地關注這其中的機遇。
人口這件事真的挺讓人感慨的,從過去的嚴查到今天的鼓勵,像計劃生育部門也變成了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中學時代歷史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歷史像個油粑粑,翻過來,覆過去,就煎熟了。”
雖然問題這么多,但我仍然想說,我們這幾代人還是足夠幸運的。
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和商業邏輯,任何人、企業都擁有強大的觸達他人的能力,這為所有人的職業和生活打開了一扇充滿想象力的窗。
但我們也遭遇了一個最困惑的時代,財富的積累造就了一個龐大卻脆弱的中產階級,像剛才提到的“內卷”、股市、生育,每一個話題都在挑動著人們的神經,也讓很多人深感惶恐和疲憊。
至于未來的路到底該怎么走,說實話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定性的答案,不過,從我的觀察來看,有這樣3個路徑還是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的。
1.調整預期,多元選擇
今天,一定要深刻理解這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不要總想著過去的輝煌,百分之十幾的增速時代已經過去了,預期越高,落差可能就越大,倒不如把目標降低些,多給自己一點小確幸。
于年輕人而言,只要勤勞肯干,都能吃飽飯、穿暖衣,關鍵是自己的價值能體現在哪里,也就是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這方面,我覺得價值觀最好能多元化。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瑜伽教練,很年輕漂亮的一個女孩子,她就是研究生畢業,覺得原來的工作沒意思,自己轉了行,現在的收入比之前還要高一些,多給自己些選擇,我覺得也挺好。
于企業家而言,則要做好面對“新常識”的準備。何謂“新常識”?就是要站在民族復興這個新的時代大背景下來理解常識,這其中,民生與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兩個關鍵詞。
比如,房地產曾是逆周期調控的工具,但是房價上漲影響到民生的時候,就變成了調控的對象;同樣,教培行業,規模小,本來不是問題,但是在教育資源供給本來就不足的情況下,資本運作,大規模平臺化,將普通家庭都“卷入”,那就成了大事。
說到底,凡影響到民族的、民生的事,沒有一個不是大事,這是這個時代的特征。
2.看準趨勢,躬身入局
我特別相信一句話,一個人在這個時代不會因為做了什么事而懊惱,只會因沒做什么而后悔。我覺得40歲之前都要有這種心態。
很多事情其實在看準趨勢后躬身入局去做就好了,就算沒做成,失敗了又能怎樣呢?還能混不到一碗飯吃嗎?所以不要怕,調整好心態,多給自己一些嘗試的機會。
當然,從企業的視角來看,試錯成本可能會更高,這方面,我給企業家的建議是向南、向新、向陽。
向南,指的是城市選擇上要順應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這個方向。這不是說放棄北方,而是因為長三角、珠三角有非常好的制造業基礎,可以承接產業升級的“重”。此外,這兩個地方也形成了很好的城市群,能夠完成大都市群的人口集聚,來支撐服務業這樣的未來經濟增長點。
向新,指的是踏踏實實順著行業生長軌跡去找真正適宜的創新點,在我看來,哪里有什么夕陽行業,有的無非是夕陽企業。
但需要注意的是,創新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掰著身體去凹一個新的造型,也不是尋找奇技淫巧的創新點,真正的技術創新是從地里長出來的,來源于用戶和市場的真實反饋。
向陽,指的是平臺經濟和商業模式要符合時代特征,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民族復興。未來,不管是什么生意,如果是為人民服務的,大體上就能干下去,這是大俗話,也是大真話,這個時代的陽就是“民族的、民生的”。這跟個人價值判斷無關,而是時代的勢能,作為企業家,需要知道勢能在哪里,才能事半功倍。
3.保持敏銳,磨煉技藝
一定要保持一個敏銳的學習態度,在自己的領域內有一技之長。
所謂學習,不是說每年讀幾十本書,聽多少門課,它指的是要有一門能讓你變現的手藝,而且你的這門手藝還要比別人或者平均水平好一點。
我就常和我兒子說,哪怕你以后只會洗碗,也要比別人洗得好一些,讓人知道這是你的專長,就這么簡單。
看起來是3件事,但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的,調整好預期,看準賽道后需要你躬身入局,然后以一個開放的心態保持學習和成長,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專、精、深。
這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但對每一個個體而言,最好的應對方式或許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立足點,然后像釘子一樣,立得住、扎下根。
(來自正和島ID:zhenghe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