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心

自2015年至今,我連續參加了寧波市名校長工作室的三期活動,在第一期首席導師校長劉光霞的指導下,我也成長為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首席導師。一路走來,每一期工作室都帶領著一群校長、一批學校,朝著更好的方向篤實前行,在這個過程中,我產生了深刻的感悟。
多類型組建導學共同體
導師團隊各具特色。工作室導學團隊由導師和學員以及寧波教育學院選派的帶隊班主任組成,人數一般是十幾位。以我所在的第三期工作室小學第五組為例,導師團隊分別來自鄞州、海曙、慈溪、北侖、鎮海、象山這6個區域,其中鄞州、海曙屬于市中心,其余為周邊地區,分布廣泛,代表性強。導師所在學校有百年名校、幾十年的成熟型學校,也有剛辦不久的新學校,類型多樣。6名導師都有豐富的管理經驗、鮮明的辦學思想以及顯著的辦學成果。例如,我所在的學校十多年來致力于“養正”教育,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導師校長周漢斌推行“致知力行”教育,所在學校被稱為得全國文明校園;導師校長林建偉著力于創新教育,所在學校是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基地。
學員團隊各有特點。學員團隊也同樣具有豐富性。7位學員分布在鄞州、海曙、余姚、慈溪、奉化這5個區域,其中,寧波四眼碶小學是享譽盛名的百年老校,鄞州華泰小學教育集團是一所新興的優質學校,其余5個是分布在縣區的鄉鎮學校,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本身就是豐富的學習資源。各位學員校長也各有特點,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理念。例如,學員校長張易探索故事教育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故事教育案例;學員校長夏孟佶開發、利用學校悠久的歷史傳統,開展感恩進取教育,形成鮮明的辦學風貌。
師徒小隊各展風采。除了導師團隊和學員團隊,工作室還有師徒小分隊。小分隊由一名導師和一兩名學員組成,在協調地區差異、學校類型差異的前提下,采用雙向選擇制進行搭配,學員事先選擇導師,導師再根據報名情況指定學員。除了正式成員,活動過程中還會根據需要吸納縣區級帶徒成員以及其他省市的優秀校長參與活動,形成多類型、多層級、多樣態的導學團隊,為共同體學習搭建多種可能。工作室每學年通過現場診斷、易校蹲點、課題指導、專項互動等形式開展六次以上的小組導學活動,師徒小分隊也會開展經常性的互動研討活動。
多主題鎖定教育熱門話題
辦學理念與校園文化。工作室導學內容豐富多元,包含教育管理方方面面。校長的辦學思想、管理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富有個性的校園文化是研討的主要內容之一。每一次入校研討都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和審閱,而導師和學員校長的辦學實踐,則是組內寶貴的學習資源。在我第一次成為首席導師的第二期名師工作室小學第七組中,導師校長章國明秉持“活力教育”理念,積極投身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研究,創建充滿學校特色的“活力課程”,并由此發展了音體美等學科創生出的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導師校長楊萬勇多年來追尋自然、自主、自覺的“三自”教育,重視學生的自主、自學和自我管理。
課程探索與課堂研究。課程、課堂、課題是學校管理的關鍵落點,三者相輔相成,是每一期每一個工作室研討的重要內容。第三期小學第五組的第一場集中研討主題為“力行至美”審美力生長課堂。工作室與浙江外國語學院的美術·文化創意研究所、浙江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站藝術學科工作室進行合作,資源共享,共同參與。導師和學員們聆聽課程主報告,觀摩系列課堂教學,欣賞學生作品,和專家一同探討課題研究的種種問題,形成基本共識,催生出各自的思考。除了這樣的大組高層研討之外,還有師徒小隊的經常性互動,我和學員王飛達共同舉辦的“聚焦核心素養,促進深度學習”課堂專題交流,采用說課、上課、研課的方式,充分發揮工作室的優勢,帶動了整個學校的課堂研究氛圍。
德育專題與當下熱點。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是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名校長工作室第二期小學第七組曾組織成員學校進行德育主題論壇交流,骨干班主任圍繞班級管理在微論壇進行交流,德育主任圍繞學校德育項目實踐研究準備報告,主管德育的副校長分享學校德育工作思路和特色項目,這種多層面的交流與相互啟發為成員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鑒。
德育必須結合當下教育熱點,第三期小學第五組組織了“雙減背景下學校管理大家說”專題研討活動,由導師張瑤華和學員柳耀亮講述各自學校的管理策略,并由工作室成員參與研討,辨明德育工作發展方向,理清管理思路。
多形式呈現研討存在時
現場診斷與學術交流。工作室導學研討的形式是多樣的,需要根據主題選擇合適的形式,以獲得最大成效。現場診斷與學術交流重在深入互訪、考察,聽取報告,了解不同校情,并對已有的管理經驗進行提煉,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一次次的討論與爭辯激發了新的思考,實現了工作室最終的初衷——師徒結對,互促共進。在余姚市馬渚鎮章村小學,工作室全體成員對學校“耕讀文化”進行深入探討,獻計獻策,在耕讀教育的理念、內容、策略和評價上提出綜合性推進方案,為學校打開了辦學思路。如今,該校班班有“勞動自由地”,人人參與農耕項目,課題、課程、案例均獲得大豐收。
公開展示與主題研討。公開展示與主題探討也是常見的活動形式。第二期小學第七組校長方繼奕以“開心智慧農場”為主題,邀請導師校長楊萬勇參與課堂觀摩、主題匯報、專題研討等一系列活動,針對如何推進科學學科教學,深化勞動教育,合理規劃智慧農場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坦誠交流。第三期小學第五組校長張易主持“和故事”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會,圍繞寧波四眼碶小學櫻花校區的“故事校園”展開全方位研討,工作室成員出謀劃策的同時也參照友校經驗,反思自己學校的實踐項目,產生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易校蹲點與名校考察。易校蹲點是工作室指定的活動形式,每個學員校長必須到導師學校蹲點一至兩周,導師校長也必須到學員校長所在學校進行調研指導。在蹲點過程中,校長們可以全方位思考如何提升教育管理水平。除了成員校之間的互訪、互研、互學,工作室還會組織名校考察。
六年、三期的工作室活動中,不管是作為學員還是作為導師,我都收獲了寶貴的經驗和知識,辦學思想更加清晰凝練,辦學策略更加妥帖有效,學校的辦學特色進一步凸顯,充分發揮了名校長的輻射效應。
責任編輯:李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