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欣
(齊齊哈爾建華醫院神經內科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急性腦梗死屬于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快、病情重的特征,如果沒有接受及時治療,會產生功能障礙、半身不遂等后果,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急性腦梗死的產生原因較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為血栓,該疾病主要發病群體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各項身體機能下降,應積極、及時治療,防止病情加重。急性腦梗死屬于腦血管意外事件,臨床比較普遍,在腦卒中病死率中占據較高比例,患病后患者會產生語言、肢體功能障礙,會有可能喪失意識,短時間病情會明顯加重,是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所以必須及早診治。臨床治療該疾病的重點為短時間內恢復腦血管血氧供給,建立缺血區域血液循環,所以該疾病的首選藥物為抗血小板藥物。臨床常用的治療該疾病的藥物為阿司匹林,該藥物屬于環氧酶抑制劑,能夠在人體中降低酶活性,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時可以阻止血小板功能,但單一用藥不能控制血小板對損傷上皮的黏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氯呲格雷為前體藥,是抗血小板的新型藥物,可以選擇性防止血小板和ADP 結合,相關研究表明,將該兩種藥物聯用能夠促進抗血小板聚集,緩解患者神經功能、腦缺損等癥狀,對患者體內血流狀態具有調節效果,可以產生更佳的療效。為探尋藥物聯用對該疾病所產生的治療效果,本文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6 例,進行分組觀察,探討阿司匹林聯合氯呲格雷療法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期間我院接收的66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常規組(33 例)與研究組(33 例)。常規組中男性17 例,女性16 例; 年齡44 ~76 歲,平均年齡(66.11±1.25)歲;病程1 ~71 h,平均(10.63±1.41)h。研究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5 例;年齡43 ~77 歲,平均年齡(66.88±2.07)歲;病程1 ~70 h,平均病程(10.25±1.78)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病程少于72 h;②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加入本研究;③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癥狀。排除標準:①近期服用過阿司匹林等影響血小板的藥物;②凝血機制障礙者;③肝腎功能不全者;④全身感染患者;⑤存在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⑥惡性腫瘤患者。
基礎治療:為患者降低顱內壓、血壓、血糖,為患者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
常規組:為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生產廠家: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1139)進行治療,每晚一次,每次100 mg,連續用藥半個月。
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為患者使用氯呲格雷(生產廠家: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75 mg×7 片25 mg×20 s,生產規格:25 mg×20 s)進行治療,每晚一次,每次75 mg,連續用藥半個月。
對患者神經功能、血液流變學指標、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進行觀察。(1)神經功能通過卒中量表進行評價,分值為0 ~45 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0 ~15 分代表輕度缺損;16 ~30 分代表中度缺損;31 ~45 分代表重度缺損。(2)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D-二聚體三項內容,分別抽取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采取5 mL,進行血清分離操作后,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3)治療有效率包括治愈、有效、無效三方面,治愈指患者神經功能評分降低90%以上,臨床癥狀徹底不見,沒有遺留病殘情況;有效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18%以上,臨床癥狀得到緩解;無效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18%以下,臨床癥狀沒有顯著改變,甚至有死亡情況發生。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4)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輕度牙齦出血、皮膚瘀點三方面。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治療后,研究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得分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 s,分)
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急性腦梗死的產生、發展,主要與血小板聚集、血液流變學異常相關,患者體內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液流變學異常增高,會引發血栓,進而對血液循環造成阻礙,從而出現腦組織缺血情況,而持續性血氧缺失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壞死、血管內膜損傷,同時血小板和膠原蛋白相結合,附著在血管內壁,導致血管內膜逐漸增厚,對血小板聚集形成有利條件,從而形成血栓。所以,臨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要以控制血小板形成、積聚為主,從而減少血栓產生。急性腦梗死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其治療關鍵在于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治療重點在于短期內恢復腦血管血氧供給,建立缺血區血液循環,所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首選藥物為抗血小板藥物。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藥物,利用抑制環氧化酶的原理,對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進行阻斷,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率,其臨床價值和地位均較高,可以降低血液濃度,對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積極效果,但阿司匹林的長期使用,會導致血小板黏附、激活產生不可逆效果,從而會產生諸多不良事件,并且阿司匹林并不會對損傷上皮血小板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治療具有一定局限性。氯呲格雷屬于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是一種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對腺苷二磷酸受體途徑的阻斷具有選擇性,能夠阻礙纖維蛋白結合,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且氯呲格雷能夠對巨噬細胞的破裂、生成產生抑制效果,能夠減少斑塊內脂質細胞生成,進而提升平滑肌細胞內斑塊穩定性。因此,將阿司匹林與氯呲格雷聯合使用,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可以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阿司匹林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但對損傷上皮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欠佳,而氯呲格雷作為前體藥,能夠有效阻止纖維蛋白結合,將兩種藥物聯合作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可以獲取更佳治療效果。
對于該兩種藥物聯合使用作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研究諸多,研究結果均顯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血液流變學水平均低于單一用藥,表明聯合用藥可以控制血小板聚集,減少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從而對患者體內血流狀態進行有效調節,利于患者預后效果。在邱錦華研究當中,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氯呲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得到明顯改善,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以及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10.31±1.24)η/mPa·s、(1.16±0.24)ρ/mg·L、(0.54±0.15)η/mPa·s,均低于治療前且低于單一阿司匹林治療組,而本文研究中,患者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體、血漿黏度分別為(14.43±1.66)η/mPa·s、(0.30±0.02)ρ/mg·L、(0.54±0.04)η/mPa·s,均優于常規組;和邱錦華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聯合用藥能夠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利于患者預后,且在其研究中聯合用藥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單一用藥組,而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4.02±0.66)分,其數據低于常規組,表明聯合用藥還可以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水平,治療效果顯著。鞏同玉在其研究中,為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氯呲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有效率為96.0%,高于單一阿司匹林治療有效率74.0%,而本文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96.97%,高于常規組的78.79%,表明氯呲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更加理想。另外,本文結果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6%,常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27%,研究組不良反應少于常規組,表明阿司匹林聯合氯呲格雷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治療安全性和可行性。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呲格雷治療后,其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D-二聚體水平均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治療效果顯著,治療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