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紅
(徐州市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 江蘇 徐州 221006)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是兒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和肺部炎癥病變,多發于學齡前期以及學齡期兒童,嬰幼兒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全年均可發生。該疾病主要病因則是肺炎支原體感染,作為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其致病機制比較復雜,與肺炎支原體黏膜附于上皮細胞表面,能夠抵抗黏膜纖毛清除以及吞噬細胞吞噬,從而引發呼吸道上皮細胞氧化應激反應,形成損傷。患兒發病時的典型癥狀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等,部分患兒伴有頭痛、胸悶、畏寒等癥狀,可能并發心理衰竭、氣胸等疾病。在臨床治療中,可應用藥物較多,各有不同效果。常規治療方式是采用紅霉素作為治療藥物,但對患兒的耐受性不佳,長時期進行靜脈滴注,會對患兒產生嚴重不適感。而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方法,通過輸液滴注與口服聯合治療,對血清C-反應蛋白(CRP)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具有的較大的影響。即是在治療初期采用注射阿奇霉素方法,當患兒病情穩定后改為口服,維持體內藥物濃度。本文選取120 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分組觀察,探討阿奇霉素序貫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接受治療的120 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符合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無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精神狀態較好、可配合治療;②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使用藥物有過敏反應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等。隨機將入選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兒60 例,男女比例為29:31,年齡1 ~10 歲,平均年齡(5.4±1.5)歲。對照組患兒60 例,男女比例28:32,年齡1 ~9 歲,平均年齡(5.2±1.2)歲。比較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化痰、止咳、退熱等對癥治療方式,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實施治療,對患兒進行紅霉素序貫治療法,給予患兒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乳糖酸紅霉素(通用名稱:注射用乳糖酸紅霉素,生產企業: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028,規格:按紅霉素計0.25 g(25 萬單位)),用量為25 ~30 mg/kg,連續靜滴5 d 后,改為口服紅霉素25 ~30 mg/kg,1 次/d,連續服用9 d。
研究組在對癥治療基礎上,對患兒采用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即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阿奇霉素(通用名稱:阿奇霉素注射液(亞思達),生產廠家: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554,規格:0.25 g:2 mL×2 支)10 mg/kg,每天靜脈滴注1 次。連續用藥5 d 后,改為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懸劑,劑量為10 mg/kg,連續服用3 d、停藥3 d,再口服3 d。
檢測方法:抽取住院患者外周靜脈血,經過離心操作后將血清放置在冰箱儲存待測,控制溫度在-20 ℃左右。對血清C-反應水平蛋白采用快速免疫消濁比濁法檢測,對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1)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根據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對干預后的患兒療效設置三檔標準,其中顯效:患兒臨床癥狀得到充分改善,體征及胸部平片恢復正常;有效:患兒癥狀有所緩解,體征明顯好轉,胸部平片大部分指標恢復正常;無效:患兒病情癥狀未有明顯改變,體征及胸部平片指標沒有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患兒的血清CRP、G-CSF水平,通過治療前后檢測,觀察患兒指標的變化情況,數值越低,表示治療效果越好。(3)統計兩組患兒的體征恢復正常時間,即包括咳嗽恢復正常時間、啰音恢復正常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等。統計時間越短,表示有效性越好。(4)計算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調查治療后出現肝功能異常、靜脈炎、皮疹以及胃腸道反應等癥狀患兒數量。總發生率越低,代表安全性越高。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兒CRP、G-CSF 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研究組患兒的血清CRP 和G-CSF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RP、G-CSF 水平比較(± s)
治療后,研究組患兒咳嗽、啰音以及體溫等各項體征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體征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s, d)
治療后,研究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又被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是兒科臨床中一種常見的急性炎癥病變,主要發生部位在呼吸道和肺部。患兒發病以發熱和咳嗽為主要表現,并伴有咽痛和胸痛等癥狀。重癥患兒可能會引發胸腔積液、肺不張等,嚴重情況會影響其他系統功能,甚至出現死亡等。該疾病的一般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染致病菌,誘發因素包括營養不良、衛生習慣差、空氣污染或居住人群密集區域、寒冷等。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肺炎支原體屬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無細胞壁微生物,其包含DNA 的同時,還包含有RNA 核酸。所以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治療如采用頭孢類、青霉素類等抗生素藥物,則會出現較高的耐藥性。基于醫學實踐研究和實證,紅霉素類藥物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比較顯著的改善病情癥狀。不過其會誘發一定的不良反應,如出現消化道癥狀、局部疼痛、皮疹、靜脈炎,甚至是肝功能損害等,加重患兒痛苦程度。
目前在臨床治療中,以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作為首選治療藥物。而紅霉素和阿奇霉素是比較常見的兩種大環內酯類藥物,對于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受限于患兒的耐受性,紅霉素作為抗生素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較大的限制性。而阿奇霉素是從紅霉素衍生發展而來的第二代人工合成藥物,具有相對較強的抗菌性。同時其臨床藥理作用時間較長、對人體有較好的耐受性等。在治療方案中可發揮適應證廣、療效確切等優勢。對患兒給予阿奇霉素可保持較高的組織濃度,每天僅需給藥1 次,對肝腎系統毒性較小,并能夠減輕胃腸道癥狀,大幅減少副反應情況。另外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可起到有效殺滅作用,改善患兒的臨床病癥和體征。當患兒病情達到穩定狀態后,可口服阿奇霉素繼續維持體內藥物濃度,實現對病原體的全面清除,縮短體征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時間。通過實施序貫治療還能夠有效預防長時間靜脈輸液所導致的感染,進一步降低靜脈輸液的疼痛感和靜脈炎等其他臨床不良反應,應用效果較好。
在本次研究中,經過治療干預后,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為83.33%(<0.05)。說明采用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法,相比于常規的紅霉素治療法,具有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加快患兒恢復速度。檢測兩組患兒的血清CRP、G-CSF 水平,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兒的各項指標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血清CRP 以及G-CSF 水平均有所降低,但組間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0.05)。由于G-CSF 能夠有效地調節人體的中性粒細胞干細胞的存活和增殖作用,對人體機體應激防御系統具有良好功能。而CRP 針對人體受損細胞具有良好的非特異性保護作用。通過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有助于降低疾病炎癥發生率,控制患兒病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當機體受到內外源性損害因素干擾時,將會出現大量的細胞因子以及炎癥介質,即是表現為炎癥癥狀。而通過G-CSF 調節中性粒細胞的存活量,并發揮分化作用以提高成熟中性粒細胞功能,進而能夠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和應急防御能力。所以通過對患兒給予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則能夠加快患兒體征恢復正常時間。并且血清CRP 作為一種急性時相蛋白,當發生支原體肺炎時,其會充分表現出機體對損傷和感染產生的反應,并對受損害細胞發揮保護作用。由此,研究組患兒的各項體征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0.05)。同時在此原理作用下,患兒炎癥發展則會表現為血清CRP 以及G-CSF升高,當其病情得到控制后,則各項水平有所降低。利用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兒的炎性反應,促使機體免疫能力得到提升,從而符合研究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0.05)的研究結果。說明其在臨床上具有相對較好的安全性能,治療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法,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加快患兒健康恢復速度,縮短各項體征恢復時間。同時能夠降低血清CRP、G-CSF 水平,減少疾病炎癥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并有效研判患兒病情,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