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王洪光
(1 泗洪縣界集中心衛生院婦產科 江蘇 泗洪 223941)
(2 泗洪佳寶婦產醫院婦產科 江蘇 泗洪 223900)
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前糖代謝正常而妊娠后發現糖代謝異常,是女性妊娠期常見并發癥。妊娠期糖尿病與患者內分泌失調相關,機體抗胰島素物質增加,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升高,對母嬰健康及生命安全影響較大,嚴重者會造成胎兒畸形、早產、甚至是流產等。妊娠期糖尿病不僅會導致機體內分泌失調、代謝失衡,甚至會損傷患者腎臟及神經系統,引發一系列不良妊娠結局,如產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妊高癥等,同時胎兒患病率大大增加,出現胎兒畸形、早產等,對母嬰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因此,臨床應及時給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療。胰島素是臨床常見藥物。相關研究指出,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于孕周<32 周接受胰島素治療具有明顯的效果,為進一步驗證此結論,本研究以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泗洪縣界集中心衛生院收治的55 例妊娠期糖尿病病例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泗洪佳寶婦產醫院收治的55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遵循胰島素注射時間差異分為對照組(=28 例)、研究組(=27 例)。納入標準:①病例均與妊娠期糖尿病臨床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經過糖耐量試驗診斷確診;②未發現其他妊娠合并癥;③均通過B 超檢查證實為宮內單胎;④病歷資料真實可靠、完整。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②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營養吸收障礙、其他代謝性疾病者;③意識不清、認知障礙者;④對本次研究用藥有禁忌者;⑤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者、并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⑥機體嚴重感染者。對照組年齡最小23 歲,最大36 歲,平均(29.32±3.25)歲;經產婦16 例、初產婦12 例;孕周22 ~29 周,平均(25.56±3.24)周。研究組年齡最小22 歲,最大39 歲,平均(29.69±3.38)歲;經產婦14 例、初產婦13 例;孕周20 ~31 周,平均(25.29±3.45)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兩組均給予飲食護理,嚴格控制患者蛋白質(20%)、熱量(30 ~35 kJ/kg)、脂肪(25%)、碳水化合物(55%)攝入量。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于孕周≥32 周接受胰島素治療,研究組于孕周<32 周接受胰島素治療。皮下胰島素注射,若胰島素用量<20 u,可一次性注射,若>20 u 可分次注射。早中晚三餐前及睡前給藥可按4:3:2:1 比例,總量16 ~40 u。小劑量開始,2 ~3 d 根據血糖情況調整劑量,維持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5.5 mmol/L 以下,餐后2 h 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2 h PG)<6.7 mmol/L。
(1)血糖控制水平:比較兩組患者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并觀察24 h 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日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2)孕產婦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早產、剖宮產、妊高癥、產后出血及感染。(3)新生兒不良結局:包括低血糖、巨大兒、新生兒窒息、高膽紅素血癥。(4)生活質量:采生活質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兩組生活質量,篩選具有代表性的情感功能、軀體功能、意識功能、社會功能的4 個維度,分別于治療前后實施測評,量表各項總分為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成正比。

治療前,兩組FPG、2 h PG、HbAl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血糖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s)
治療前,兩組24 h 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日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明顯改善,且研究組24 h 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日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情況比較(± s,mmol/L)
研究組孕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18.51%)低于對照組(3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妊娠期糖尿病孕產婦不良妊娠結局比較[n(%)]
研究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7.40%)低于對照組(28.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比較[n(%)]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隨著人們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變化,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群體逐漸擴大,據有關數據統計,在我國其發生率高達5%左右。女性妊娠期因機體內分泌失調、各種生理變化,致使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引起葡萄糖代謝紊亂、血糖水平升高。在孕早中期,隨著胎兒的發育,胎兒所需養分逐漸增加,其不斷從胎盤中獲取葡萄糖;而孕婦血糖水平隨孕周的增加不斷下降,自身為維持正常生理水平,糖攝入量隨之增加。孕中晚期,孕婦體內雌激素、孕酮、胎盤生乳素、皮質醇等抗胰島素物質增加,導致機體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從而發生妊娠期糖尿病。隨著孕周的增加,機體抗胰島素物質不斷增加,胰島素用量需增加,分娩中孕婦體力消耗大,進食少,應及時減少胰島素用量,避免發生低血糖事件。妊娠期高血糖如未能及時控制,容易誘發多種并發癥,例如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壓;母體高血糖狀態會刺激胎兒胰島細胞過度分泌,引發不良妊娠結局,甚至出現胎兒畸形、死胎等,嚴重影響胎兒健康與生命安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情況與母嬰結局密切相關,臨床需及時開展治療干預,控制血糖水平,預防及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取得理想的妊娠結局。
相關研究顯示,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經確診應給予及時的治療及護理干預,采取飲食干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可改善血糖水平上調,但經糖尿病飲食和運動生活干預后血糖仍然控制不佳。當患者FPG >5.8 mmol/L、2 h PG>6.7 mmol/L則需給予藥物治療,首選胰島素治療。胰島素是由胰島β 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對機體葡萄糖攝入、利用、存儲起到促進作用,可以有效調節糖代謝,抑制糖原異生與糖原分解。臨床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常應用外源性胰島素,其能夠有效保護胰島細胞,促進胰島細胞修復及再生,滿足胰島素需求量,改善機體胰島素相對缺乏的狀態,進一步穩定血糖。一般情況下,胰島胰素用量通常隨著孕周的增加而遞增,但到孕后期需求量可能會減少,尤其在夜間。胰島素用量個體差異較大,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應根據病情、孕期進展及血糖情況加以調整,保證血糖值處于正常水平范圍。此外,不同妊娠周期應用胰島素其療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妊娠期糖尿病多發生于孕24 ~28 周,因此在不同時期應給予不同的胰島素劑量。通過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可在25 min 左右發揮效用,持續5 ~8 h,但要注意防止出現低血糖、胎兒畸形或死胎等情況,避免影響正常發育成長。
本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FPG、2 h PG、HbA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24 h 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日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均顯著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24 h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日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均小于對照組;研究組孕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18.51%)顯著低于對照組(34.21%);研究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7.40%)顯著低于對照組(28.56%);研究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7.40%)顯著低于對照組(28.56%);研究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于孕周32 周前給予患者胰島素注射,能夠明顯降低FPG、2 h PG、HbAlc 水平,有效控制血糖,臨床療效佳,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患者情感功能、社會功能等得到顯著改善,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分析原因為,隨著孕期的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機體高血糖維持時間延長,對母體及新生兒、血管等造成的影響更大,因此,在孕早期應用胰島素,不僅可以實現血糖水平的穩定、有效控制,同時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對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傷害,實現改善妊娠結局的目的。
此外,在用藥治療過程中需加強患者生活管控,以患者實際病情為參考,制定相應的飲食方案,合理控制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各攝入占比,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總量給予嚴格控制,可選擇黃瓜、桃、西瓜等低糖水果,多攝入維生素、合理控制鹽分,日常指導患者多飲水,以加快胃腸道蠕動。還需做好患者家屬飲食宣教,指導其為患者合理安排飲食,嚴格控制,注意飲食搭配。同時指導患者早睡早起,注意勞逸結合,保證每日睡眠充足,不可過度勞累,日常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選擇太極、散步等合理運動項目,避免劇烈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性,實現理想的疾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于孕周32 周前給予胰島素治療,整體治療效果顯著,血糖水平得到控制,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低,可更好的保證母嬰健康及安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