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雯,李 靜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內科 湖北 武漢 430023)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的持續推進,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不斷增加。慢性心肌缺血是常見心血管疾病,誘發疾病發作的原因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管腔閉塞狹窄,血管管腔狹窄可造成心肌供血、供氧等下降。當堵塞程度超過50%時,會增加冠心病的發病風險,若堵塞程度在70%以上,會增加心肌缺血的發生風險。慢性心肌缺血在最初的發病時期并沒有典型癥狀,隱匿性加強,容易被患者多忽視,加之患者對疾病危險性認知不足,未能及時規避疾病發作的高危因素,增加心肌梗死、猝死等風險。針對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的不良情緒,為了保證患者對護理工作更加配合,建議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誘發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出現不良因素的原因較多,如治療痛苦、對疾病知識的陌生、對預后的擔憂等,若患者負面情緒持續嚴重,不僅會加重病情,影響疾病的康復效果,還可能增加護患糾紛的發生風險,不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心理護理是將心理學內容融合在臨床護理中的有效護理手段,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疏解患者的心結,使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鑒于此,本文選取82 例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分組觀察,探究心理疏導在慢性心肌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10 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收治的82 例患有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納入標準:①經過心電圖和體征等檢查確診;②符合慢性心肌缺血的確診標準;③對本次研究知情,護理資料完整,具有獨立溝通能力與研究代表性;④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具有獨立溝通能力。年齡在18 歲以上。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器質性疾病、精神障礙等。按照就診單雙號的分組方式,對組內患者進行分組。將單號設定為研究組,將雙號設定為對照組,每組患者的例數相同,均41 例。研究組男女各24、17 例,年齡42 ~76 歲,平均年齡(60.89±0.13)歲。對照組男女患者各23、18 例,年齡43 ~78 歲,平均年齡(61.85±0.35)歲。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向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內容。護理人員要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態,落實對組內患者的基礎性護理。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講解檢查的必要性和各項指標參數的代表含義。采用患者易懂的語言進行健康宣講,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在用藥指導時,要仔細講解各種藥物的用法和劑量。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時要立即進行處置。日常的飲食要保證營養均衡,清淡飲食,在身體許可條件下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護理人員要保持病房環境良好,調節室內的溫濕度,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叮囑患者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
1.2.2 研究組 實施的護理方式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疏導,方法如下:(1)主動接待,減少患者的陌生感。在初次入院時,對醫院環境和醫護人員是非常陌生的。護理人員要主動接待患者,帶領患者熟悉醫療環境和醫護人員,講解護理制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溝通時要注意親切,避免增加患者的緊張和恐慌情緒。(2)健康宣講,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患者的焦慮、恐懼感有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自身疾病的陌生,若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正確的認知,有助于減輕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和接受程度來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講。向患者發放健康手冊,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加深患者的理解。(3)病例分享,樹立積極的康復心態。在溝通時向患者介紹康復效果非常好的病例,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康復信心。患者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積極的信念有助于對抗緊張、焦慮等情緒,對護理更加信任。鼓勵患者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分享自己的康復經驗。患者之間的溝通相比較護患溝通更加方便,更有助于患者對護理產生信任感。(4)耐心傾聽,針對性疏導。當患者表現出明顯的負面情緒時,要認真傾聽患者的述說,引導患者正確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傾聽對于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對于護理人員把握患者的心態大有幫助。傾聽可以讓患者感受到重視,對護理更加信任。護理人員要增加與患者的溝通頻率,認真分析每名患者存在的情緒特點,針對性疏導。鼓勵患者通過閱讀、聽音樂的方式來轉移對負面情緒的注意力,緩解內心壓力。(5)陪伴交流,提升家庭支持。親屬的陪伴可以為患者加油鼓勵,護理人員要增加家屬的陪伴時間,使患者獲得家庭支持和親情陪伴。親友陪伴可以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配合護理。護理人員也要與患者的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提升家屬對護理的信任程度,主動幫助患者改善情緒。家屬對護理工作了解多可以減少誤解,降低糾紛、矛盾等風險事件的發生。
(1)焦慮情緒(SAS)和抑郁情緒(SDS)評分。評估患者的負面情緒變化情況,所選擇的情緒指標是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所選擇的量表是SAS 焦慮自評量表和SDS 抑郁自評量表,兩種量表的評分越高,代表著患者當前存在的負面情緒越明顯,反之表示患者當前的情緒狀態良好。(2)護理滿意率。向患者發放滿意率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對本次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從護患溝通、健康教育、護理操作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分。問卷的總分是100 分,總分值85 分,認定為非常滿意;分值在70 ~84 分時,認定為一般滿意,分值不足70 分時,記為不滿意。總滿意率的計算方式是非常滿意率與一般滿意率之和。(3)心絞痛發作次數。統計兩組患者在護理期間心絞痛發作的次數,發作次數少表示患者的康復效果好。(4)住院時間。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時間短表示患者康復更快速。(5)生活質量。在護理后向患者發放SF-36 生活質量評分量表,了解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從患者的癥狀表現、情緒狀態、精神狀態和社會支持四個方面進行評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當前的生活質量越好。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情緒評分數據(± s,分)
護理后,研究組對護理工作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率數據比較[n(%)]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患者絞痛發作次數和住院時間數據比較(± s)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慢性心肌缺血已經成為老年群體的高發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的影響。近年來臨床上統計發現,慢性心肌缺血漸有年輕化的趨勢。在疾病的早期發病階段,患者并沒有典型的癥狀,在發病時不分時間和年齡,在睡眠中和休息狀態下也會發病,這就進一步增加了慢性心肌缺血的危險性。病癥的治療時間較長,患者需要長期接受藥物干預,因此會表現出非常明顯的負面情緒。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對于疾病康復是非常不利的,對于各項護理的有效配合也會產生影響,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現階段護理關系比較緊張,原因在于護患之間缺少溝通,護理人員沒有重視患者情緒狀態對于預后的影響。若可以調節患者的心態,對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也大有幫助。
負面情緒對于患者病情治療造成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心理狀態,同時也影響著患者的內分泌。研究表明,在負面情緒明顯增加時,患者體內去甲腎上腺分泌水平會發生異常,誘發器官功能異常,增加心肌耗氧量和血液黏稠程度,進而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血栓等危險情況。負面情緒會造成患者病情反復發作,影響醫囑的遵守程度。臨床對慢性心肌缺血進行治療時,要同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疏導患者存在的焦慮、抑郁情緒,保持積極的康復心態。
常規護理重視患者疾病治療和康復方面的護理干預,缺少對患者心理層面的護理重視。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缺少足夠的溝通,或是僅通知各項護理操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康復要點等。在這樣的護理背景下,患者對護理操作的配合程度低。臨床研究發現,對慢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有助于提升對護理的配合程度,促進疾病更好的康復。護理人員要提升自己的溝通技能,主動學習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就技巧,可以把握患者的情緒狀態,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來實施心理疏導。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向研究組患者增加心理疏導,向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從表1 中的數據對比可知,未經過護理時,兩組患者的SAS、SDS 情緒評分對比詳細。執行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得到改善,SAS、SDS 情緒評分下降,相比較對照組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表2 記錄患者的滿意率數據,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存在差異,研究組的滿意率高,這表示心理疏導實施后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患者對執行的護理工作更加滿意,側面反映出實施心理疏導后,臨床護理工作的質量也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將心理疏導實施在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護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焦慮、抑郁情緒,提升患者預后,是值得應用的護理方式,建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