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山 孫 凡
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書法的一撇一捺,豐盈著學生的童年;武術的一招一式,強健著學生的身心。二者的相通之處在于富含剛柔相濟、形神兼備、動靜結合等審美意蘊,都可以借此傳承民族文化,可以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書法與武術同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書法是以筆墨紙硯為工具,以漢字書寫為載體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包含書寫技巧、書寫規律以及書法文化。它不僅是線條、造型藝術,還蘊含豐富的審美意趣。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斗為形式的運動。就其觀賞性來說,武術也是一項藝術,在塑造美、表現美的同時,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古時習武之人,多以“制止侵襲”為目標導向,以“保家衛國”為價值追求;新時代習武,主要是以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為技藝追求,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使命擔當。隨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和喜愛,中華兒女習武弄墨之風、習字健身之氣、崇武尚文之志呈現萬紫千紅的勃勃生機。
書法與武術都講究“勢”或“鋒”。關于“勢”,《孫子兵法》中是這樣說的:“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借助有利環境、有利的地勢調兵作戰,是順勢或是順鋒。而關于“逆勢”,或是“逆鋒”,《孫子兵法》中也作出解釋:“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就是說,善于指揮打仗的人能夠將劣勢化為優勢,制造出龐大的氣勢,所謂的逆勢而上。書法軟筆教學也有順鋒(順勢)和逆鋒(逆勢)之說。[1]寫字入門,先關注坐姿和握筆姿勢,如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等坐姿;武術動作要求同寫字一樣,都強調必要的姿勢,如預備勢、起勢、收勢等。書法的運筆和武術的運力也是講究“勢”的。如教學橫豎撇捺時,強調是順鋒,但起筆運行時卻是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等逆鋒取“勢”。順鋒中暗藏逆鋒,逆鋒后才是順鋒。而武術套路中“凌空而下”和“拔地而起”,太極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等,也是講順勢借力和逆勢發力之道。學生寫字運筆的回鋒使轉,手指手腕需同時配合起來旋轉,在書寫時有提、按、頓、挫的動作,有張力,富有精氣神;武術訓練,也是通過腿、肩、腰形成張力,更需要膀臂、手腕運行變化來形成技能,這些都體現了運動的架勢(鋒勢)或是氣勢。書法與武術中講究“鋒”“勢”,就是要求習練者入門學習要動作規范,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動作技能提高的基礎。
道,是事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諸子百家”中老子尚“道”,其《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強調要從“無”中觀察領悟“道”的妙處;要從“有”中觀察體悟“道”的來源。力道在武術中的運用,與其書法運筆一樣,不僅體現在蓄力、快發上,也體現為位移切入和速度的把握。武術就剛猛而言,馬步沖拳、高彈踢腿、凌空劈掌、就地掃腿以及器械類劈、刺、掃,都強調“穩、準、狠”。而巧力有時則體現在敲山震虎、四兩撥千斤、騰云駕霧等,以達到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效果。書法根據書寫力道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書法家。清代梁巘《評書帖》曰,“歐書橫筆略輕,顏書橫筆全輕,柳書橫筆重與直同”,且概括為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穿插避讓、上緊下松,其技法與風格各異。王羲之出身東晉名門,通曉儒家經典,信奉道教,他的書法作品體現對官場、對人生的恬靜淡然的生活態度;唐朝書法作品則以“顏筋柳骨”享譽;蔡襄集“宋代四家”之大成,精巧雅逸。書法和武術教學都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力量的增加,學生書法練習可以由硬筆轉向軟筆,可以在紙上書寫,也可以在地上蘸水書寫。可以用上武術的梅花樁站功或是太極八卦中的云手,讓書法力道更遒勁、更灑脫。書法與武術之道,如庖丁解牛,了然于胸,方可游刃有余。學生在訓練中出力流汗,磨煉了意志,也培養了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
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意境,對于書法來說,是循序漸進的練字過程,就是從習字臨帖開始,研字背帖提升,漸臻化境。“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既合乎書寫規則,又能出乎規則而創新。書法之道,體現了從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意境對于武術來說,就是以習武的方式來修道。從吸氣、運氣開始,到運力、發力行進,到呼氣收身。武術的“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看山還是山”,需要勤學苦練,更多的還是需要有天資和悟性。如太極拳,就是遵循從有形到無形,從有我到無我之境。無論是在晨起時還是夜闌人靜,當習武者或習書者持之以恒、揮灑恣意、物我兩忘時,已然成為一種生活,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境界。
武術拳種中的“五禽戲”,就是模仿動物的造型,同時通過人體藝術再創造,呈現出人形物態之美,增強了傳統武術的造型美,提高了它的觀賞性。漢字的字體從古到今的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五個階段。其演變,也大都由人或物的造型演化而成。如“書”的字體演變(如圖1),其中甲骨文寫法如圖1,右上角是手,手執工具向下,準備在器物上刻寫。

(圖1)
武術的造型藝術靈感,對于書法作品個性化、藝術化創作,無疑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氣韻是指習練者在動作技能展示中的神氣和韻味。這是由內而外體現出來的專業特質、專業特點。武術中一套動作在規定時間內銜接自然、干凈利索,如同行云流水,結束時氣定神閑,這就是武者的氣韻。書法強調“意斷筆連”“一氣呵成”,既是講用力,也是講用氣,更是講求一種書法的氣韻之美。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藝術表演環節中,張藝謀導演安排演員在70米書簡上表演,在武術套路中融進書法藝術,巧妙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氣場、意蘊,彰顯了文化自信。2008年淮安市某區運動會上,筆者所在學校編排的大型文化舞蹈“書韻華章”,有400人參演,規模宏大。該舞蹈取材于書法神韻,巧借武術之精髓,讓書法藝術更唯美,寄寓了舞者對傳統文化深厚的情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在學校教育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培根鑄魂,是時代的需要。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精神”強調了“君子”的言行及其道德標準,強調了仁德和愛國。[2]武術與書法的融合,就是要以文化植根,培育“尚武崇德”“字如其人,立品為先”的文武君子,使之成為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五育并舉”的時代新人。
關于“天地人和”,《春秋繁露》語云:“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不斷進化,人與事物本來就同屬一體。武術與書法都強調知行合一,強調人體生長與自然規律之間的密切聯系。武術中“和合”精神對于書法學習者來說,更有助于立起的人的成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書法和武術中,也是落實核心價值觀進校園、進教材、進頭腦的需要。打造文明校園、和諧校園,培養遵德守禮、有儒雅之氣的“臻美”少年,我們強調習武強身,反對校園欺凌、霸凌。在武術展演中融入24字核心價值觀的書法藝術,就是要讓核心價值觀浸潤在書法作品中,扎根在學生心靈上。
書法與武術的融合是一種嘗試,是一種探索,更是一種挑戰。筆者所在學校的“詩文書韻武中華”的特色項目組將繼續加強研究,深挖融合路徑,在優秀文化傳承中,培育有靈魂、有品格、有德行的社會主義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