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嬌 李夢婷 張留平 王越
血液透析是慢性腎衰竭病人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98.2%以上的透析人群可出現腎性貧血,其發生與促紅細胞生成素和鐵元素的缺乏、營養不良等密切相關[1]。多項研究顯示,貧血不僅影響血液透析病人的認知功能、生活質量,而且會增加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發生風險,是影響血液透析治療病人存活率的獨立危險因素[2-3]。腎臟疾病病人生存質量(KDIGO)指南建議: 慢性腎臟病5期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至少每月測量1次Hb[4]。我國維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貧血治療達標率仍不理想,來自于DOPPS4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地區血液透析病人Hb<100 g/L的比例為36.9%,<90 g/L的比例高達21%[5]。2013 年《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建議透析病人Hb>110 g/L,但不推薦>130 g /L[6]。隨著新療法和新證據的涌現,腎性貧血的治療達標率有望提升。然而,由于老年MHD病人存在年齡大、自我管理行為較差等問題,導致貧血治療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老年透析病人實施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教育貧血管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中心行MHD治療的老年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透析治療時間≥3個月,每周2~3次,每次3.5~4 h;(3)病情穩定,認知正常,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卒中、全身急性感染或其他疾病急性發作;(2)有精神病史;(3)無法進行有效溝通交流。本研究共納入84例病人,其中男46例,女38例,平均年齡(78.54±5.36)歲。
1.2 研究方法
1.2.1 組建貧血管理小組:由2名透析室醫生、1名護士長、12名骨干責任護士構成腎性貧血專項管理小組,醫生和護士長是組長,各區骨干責任護士是貧血管理主要負責人。骨干責任護士定期培訓,熟悉透析治療、透析并發貧血等疾病知識。貧血管理小組定期開會,及時反饋化驗結果、調整治療方案。
1.2.2 實施貧血專項管理:由貧血管理小組人員給予病人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教育。
(1)利用透析中心多媒體平臺,上傳有關腎性貧血的宣教資料,顯示屏循環播放,內容包括:文字、圖、幻燈、視頻等各種形式。病人在透析過程中,利用平板電腦觀看,理解能力較差的病人,責任護士給予耐心講解,并發放文字資料,強化腎性貧血健康教育。
(2)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定期推送有關貧血的知識,推送內容包括:腎性貧血的定義、血液透析病人發生貧血的原因、發病機制、腎性貧血的臨床表現、貧血的治療以及治療目標等。同時,建立醫護患微信群,護士通過微信群推送有關腎性貧血的宣教資料,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腎性貧血的危害,了解定期化驗檢查對腎性貧血治療的重要性,強化健康教育,督促病人遵醫囑及時復查化驗。
(3)利用互聯網宣教平臺,定期直播。平臺宣教內容以透析原理、治療過程、透析液成分、透析治療適應證和禁忌證、透析治療前準備事項、透析治療療效如何保證和提高、腎性貧血有關知識為主,同時在網頁首頁創建透析治療貧血管理的快捷窗口,方便病人快速點入理解。直播時有疑問可在視頻下留言,專人負責收集和解答問題。
1.3 觀察指標
1.3.1 實驗室指標:于干預實施后6個月檢測轉鐵蛋白飽和度(TS)、Hb、血清鐵蛋白(SF)及紅細胞比容(Hct)水平。血樣采集后應用離心機進行預處理,以35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離心結束后取上層清液應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指標檢測。
1.3.2 自我管理行為:參考李慧等[7]研究中問卷設計量表,包含伙伴關系、問題解決、執行自我護理、情緒處理4個維度。量表總分20~80分,分數越高表示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越強。于干預實施前及干預實施6個月后分別于透析日收集結果。
1.3.3 護理的滿意度:比較病人對護理的滿意度,由病人自行評價,評價總分為100分,分別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分別為>90分、75~90分、60~74分、<60分。

2.1 病人貧血相關指標 病人干預后轉鐵蛋白飽和度(TS)、Hb、血清鐵蛋白(SF)、紅細胞比容(Hct)水平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病人干預前后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2.2 病人自我管理行為 病人干預后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及伙伴關系、問題解決、執行自我護理、情緒處理4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病人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n=84)
2.3 病人滿意度 干預后的滿意度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見表3。

表3 病人干預前后滿意度比較(n,n=84)
腎性貧血是一種常見的尿毒癥并發癥,病人由于腎功能受損,腎小球濾過率<30 mL/min,血清肌酐>300μmol/L,Hb水平顯著降低,引發了正色素正細胞性、增生低下性貧血。常表現為畏寒、嗜睡、心悸、氣促、肌無力、食欲減退、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癥狀,病人的智力、記憶力、活動能力會逐步衰退,從而導致生活質量明顯下降[8-9]。我中心針對老年MHD病人采取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教育,其貧血管理取得較好效果。
3.1 改善MHD病人貧血指標 老年病人因年齡較大、疾病知識欠缺、信息接受能力差等因素導致貧血管理效果不佳,貧血癥狀越來越嚴重[10],對其身心健康水平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實施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教育能改善MHD病人貧血指標(P<0.05)。本研究所實施的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教育,打破了常規健康教育宣教模式單一枯燥,醫護人員灌輸式健康教育的壁壘,讓老年人主動參與到自己的貧血管理中,并將健康教育有效地從醫院延續到了家庭,實現了透析與透析間期貧血健康教育的連續性。
3.2 MHD病人自我管理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應用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模式教育后,伙伴關系、問題解決、執行自我護理、情緒處理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常規健康教育前,護士對病人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未進行評估,且教育內容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高,病人不能對健康教育知識完全接受。而互聯網+微信群的健康教育模式,通過建立一個全面系統化的網絡平臺,為病人提供線上護理服務[11],并引導病人在平臺上積極反饋疾病自我管理情況,進而對病人對疾病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同時在微信群內推送疾病貼士,推動了病人自我疾病管理的實現[12],使得醫護人員在微信群內推送疾病貼士時更具有針對性,且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更高[7]。通過微信平臺健康教育,病人在院外或家中就能夠接受到正確的健康管理,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改善預后,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13-14]。
3.3 提高MHD病人滿意度 本研究中,MHD病人接受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教育干預后,病人滿意度顯著提升(P<0.05)。本研究貧血專項管理小組成員實施責任制管理模式,每位老年MHD病人都有各自的分管護士,病人反饋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同時,“互聯網+”健康教育實現了云平臺的互動參與,在留言評論區一對一溝通,貧血專項管理小組成員針對病人的不同情況予以個體化的解答,提供更系統、更專業、更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內容, 給病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服務的模式[15],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病人對護士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微信群健康教育已然成為護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新模式,其能夠有效提高老年MHD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及滿意度,在老年MHD病人貧血管理中具有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