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杰,周麗華,倪 然
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我國高水平人才的重任,長期工作在教書育人和科研的一線,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主力軍,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創新和發展[1]。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高校績效考核壓力的增大,高校教師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也逐漸引起國內各界的重視,成為社會研究的熱點問題。健康素養作為公民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供公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自我健康狀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素養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本文旨在了解高校教師的健康素養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提高高校教師的健康意識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有效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意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江西省某高校在崗在職教師及2020年—2021年連續2年參加健康體檢的人員為研究對象,按照自愿的原則對研究對象進行線上匿名調查,回收問卷6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561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3.5%。561名調查對象中男299人,女262人;年齡27~59(39.33±6.70)歲;本科生66人,碩士研究生339人,博士研究生156人;講師及以下292人,副高211人,正高58人;人文科學專業170人,自然科學學科391人;經體檢報告結果查詢,患慢性病243人,無慢性病318人。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專業職稱、崗位等。②生活行為方式:是否抽煙、飲酒、睡眠情況、飲食情況、活動鍛煉情況、伏案工作情況等。③2015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調查問卷:本問卷內容包含3個維度,即健康素養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問卷涉及6類健康問題,即科學健康觀、傳染病防治素養、慢性病防治素養、安全與急救素養、基本醫療素養、健康信息素養。問卷共有80個條目,滿分100分,其中判斷題15題、單選題40題、多選題18題、情景題共2大題(含5題單選、2題多選)4類題型,單選題回答正確得1分,多選題全部回答正確得2分,回答正確超過50%且無錯選得1分,選錯或不知道得0分,未作答的題目一律計0分,問卷得分大于等于80分,判斷該被調查者具備健康素養,問卷各維度得分達到實際題目總分的80%及以上,判斷具備該維度健康素養,本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
1.2.2 資料收集方法
1.2.2.1 抽樣方法 采取分層按比例整群抽樣的方法,先按專業分為文理兩層,在文理專業的基礎上再按照職稱分為講師及以下、副高、正高,按照教師總體人數與樣本量的比例,在文理專業的不同職稱中以學院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
1.2.2.2 質量控制 問卷設計為匿名格式,發放前先進行統一編碼,在調查開始前,對課題組成員進行集中培訓,避免調查過程中操作不當影響調查結果,嚴格按照標準對問卷進行整理篩查,以平行雙錄入的方式錄入數據,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學描述,人口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健康素養總體水平及各維度素養水平 高校教師總體健康素養得分為(77.22±5.98)分,健康素養水平為38.9%,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基本技能等3方面的素養水平分別57.6%、34.0%、23.9%。6類健康問題素養中,健康科學觀水平最高(81%)、基本醫療水平最低(9.1%)。結果見表1。

表1 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及各維度水平情況(n=561)
2.2 不同特征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比較 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有無慢性病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職稱和專業的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比較(n=561) 單位:人(%)
2.3 高校教師健康素養影響因素分析 以是否具備健康素養作為因變量(賦值不具備=0,具備=1),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崗位、職稱、睡眠情況、飲食情況、活動鍛煉情況、抽煙、飲酒等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高校教師健康素養高于女性OR值1.501(95%CI:1.063~2.121),以40歲及以下年齡為對照,51~59歲的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最高OR值3.290(95%CI:1.501~7.209),以教輔崗位為對照,管理崗教師健康素養更高,專職教師崗和管理崗教師具備健康素養OR值分別為0.254(95%CI:0.137~0.469)、0.445(95%CI:0.283~0.699),以23:00之前休息為參照,24:00點以后休息的教師健康素養相對偏低OR值0.237(95%CI:0.127~0.444),以從不清淡飲食為參照,經常清淡飲食的教師健康素養較高OR值3.715(1.904~7.389),以無慢性病為對照,有慢性病的教師健康素養相對較低,結果見表3。

表3 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健康素養是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判斷,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3]。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具備健康素養者占比為38.9%,高于我國城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4],這可能與高校教師文化程度高和知識儲備優越有關,也高于肖爽等[5]對河南高校體育教師的健康素養研究水平,這可能與樣本量不同、測量工具不同及地區差異有關。本研究顯示,高校教師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基本技能維度素養水平不高,慢性病預防、傳染病防治、安全與急救、基本醫療和健康信息方面還存在不足,尤其是對基本醫療素養方面,對基本醫療知識了解相對較少,對傳染病的防治相關知識了解的也不夠,也與胡厚強等[6]對蕭縣居民健康素養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可能與高校老師經常忙于教學科研,對健康知識的關注度較少,由于職業壓力過大,導致飲食不規律、吸煙、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增多有關。學校比任何其他公共場所更容易造成傳染病和常見病的發生和流行,加強健康教育,幫助教師們樹立正確的防病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7-8]。不同性別、年齡、學歷的教師健康素養水平存在差異,不同職稱、專業的教師健康素養水平差別不明顯。健康素養影響著健康結局,健康素養低的人,其發生不良健康結局的概率是健康素養水平高的人的1.5~3.0倍,健康素養對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成本也存在較大的影響。有研究顯示,健康素養差的群體每年的醫療成本遠高于擁有良好健康素養的群體[9-10]。建議后續不斷加強高校教師預防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安全急救知識的培訓和基本醫療知識的學習,促進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的提升。
慢性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的全稱,主要包括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及腦卒中等)、糖尿病、惡性腫瘤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11]。健康素養低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障礙,且在常見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哮喘、艾滋病等)病人中非常常見[12]。本研究中,影響健康素養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崗位、睡眠狀況、飲食狀況、慢性病患病狀況。高校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文化程度不是影響健康素養的主要因素,這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略有差異[13]。女性的健康素養較高,可能與女性教師育兒關注較多的健康方式的知識技能有關。51~59歲年齡階段的教師健康素養較高,可能與這個年齡階段的中青年教師壓力稍小,更注重健康,主動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有關。高校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質量問題,睡眠狀況與性別、年齡、職稱和工作性質有關[14]。睡眠狀況健康生活方式與健康素養息息相關,本研究顯示不熬夜、經常清淡飲食的教師健康素養較高,體育活動鍛煉、吸煙、飲酒對教師健康素養差別不顯著。健康素養是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影響著健康結局,慢性病的患病情況是影響健康素養的因素之一,健康素養較低者慢性病的發生率較高,這與高校教師不良的生活習慣、健康技能掌握不夠有關,與劉瑤等[15]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高校教師的健康影響著教書育人的質量,高校教師的健康素養水平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高校教師健康素養可以有效幫助預防疾病發生和進展,并提高高校教書育人的質量及高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不高,高校教師雖然學歷高,但醫學常識缺乏,對高校教師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養水平勢在必行[16]。提高高校教師素養水平,一方面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改善健康信息服務質量[17]。重視健康教育,拓寬健康知識獲取的重要途徑,高校校醫院可以邀請相關醫學界的專家開展主題咨詢和健康教育,讓教師們了解常見慢性病、傳染病預防知識,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加大信息傳播,幫助教師們逐步掌握健康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健康技能和健康行為,提高高校教師健康素養水平,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開展自我檢測技能,幫助高校教師掌握一定基本技能,如正確測心率、體溫、血壓、血糖等,加強急救知識普及和培訓。重視教職工體檢,提高健康管理意識,健康管理是維護教師健康資源的有效途徑,預防控制慢性病的發生[18]。制訂健康計劃,對健康素養低的教工進行健康干預,根據個人情況,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進行個別指導,充分利用我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逐步提高高校教師整體健康素養水平,實現高校教師健康管理[19-20]。
本課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研究時間和人員的限制,為更好地控制研究質量,僅選取了江西省一所高校的教師進行了研究,對不同等級院校、不同地區高校教師的健康素養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