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敏,張榮慧,楊文婷,彭雪萍
在21世紀,不孕癥已經成為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是全球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1-2]。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世界范圍內不孕不育發病率正逐年升高,在發達國家達5%~8%,而發展中國家可高達30%[3]。1988年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迄今為止這項技術趨于成熟并且在不斷迅猛發展,帶給不孕癥病人巨大福音,給更多的家庭帶來了希望。但是國內多家生殖中心調查顯示,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成功妊娠率>40%,與國際水平基本一致,仍然有近一半的不孕不育病人無法達成其生育愿望[4-5]。本研究通過對本院首次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391例病人發放一般情況調查問卷、生育壓力問卷,了解病人的生育壓力現狀,為減輕病人的壓力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進一步提高病人的妊娠結局。
1.1 研究對象 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12月1日—2021年8月1日于云南省某三級甲等醫院生殖醫學科就診的符合研究標準的首次就診行IVF-ET女性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不孕癥,首次行IVF-ET女性病人;②年齡≥20歲;③無意識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能配合完成研究者;④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參加的研究者。排除標準:①經研究人員解釋后拒絕合作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②無法溝通交流,不能理解文字內容者。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完成,主要包括病人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體質指數(BMI)、居住地、民族、宗教信仰、是否為獨生子女、文化程度、就業狀況、家庭月收入、婚姻史。
1.2.2 生育壓力量表 1999年,Newton等[6]開發了FPI,用于不孕癥病人生育相關壓力的測評,對于有無孕育史的不孕不育病人都適用。該量表有46個條目,5個維度,分別為社會壓力(10個條目)、性壓力(8個條目)、夫妻關系(10個條目)、父母角色需求(10個條目)、拒絕無子女的生活方式(8個條目),該量表采用Likert 6級評分(1~6分),1代表完全不認同,2 代表基本不認同,3 代表少許不認同,4 代表少許認同,5 代表基本認同,6 代表完全認同,總分范圍為46~276分,分數越高,提示不孕癥病人生育相關壓力越大,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7~0.93[7]效度良好。中文版FPI由Peng等[8]于2011年引入中國,Cronbach′s α系數為0.81,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和聚合效度,該量表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數為0.778,說明其內部一致性良好。
1.3 研究方法 向填寫問卷的對象詳細地介紹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意義。本次的問卷調查是由病人本人自己填寫,在填寫之前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者當場回收問卷,并仔細檢查問卷填寫的完整性,如有不完整的地方,立即向病人進行求證進行查缺補漏。并對問卷進行篩選,如發現填寫同一答案、有明顯邏輯錯誤的進行剔除。納入對象391例中剔除無效問卷15例,最終樣本量為376例,問卷的回收率為96.2%。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 本研究共調查IVF-ET女性病人376例,年齡≥20歲,其中30~39歲占65.1%,平均(31.24±4.28)歲。BMI范圍在14.5~57.5(22.78±4.74)kg/m2。居住地來看,農村占55.6%,城市占44.4%。研究對象中大多數為漢族(66.8%),只有極少數的人(4.5%)具有宗教信仰。大部分研究對象都不是獨生子女(87.8%),從文化程度上來看,“初中及以下”占30.3%,研究生占比最少(1.6%)。從職業方面來看,30.1%的人群是沒有職業的,在家庭月收入當中,仍有17.3%的人低于2 000元,其中2 001~4 000元的占比最高,占30.6%。見表1。

表1 IVF-ET女性病人的人口學資料(n=376)
2.2 生育壓力水平 調查結果顯示:生育壓力量表總分為(152.65±25.22)分,各維度條目均值從高到低分別為:夫妻關系(3.43±0.75)分、拒絕無子女的生活方式(3.40±0.85)分、性壓力(3.36±0.71)分、父母角色需求(3.29±0.74)分、社會壓力(3.14±0.71)分。詳見表2。

表2 IVF-ET女性病人生育壓力得分情況(n=376) 單位:分
2.3 不同特征IVF-ET女性病人生育壓力總分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IVF-ET女性病人生育壓力與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有關(P<0.05)。

表3 IVF-ET女性病人生育壓力的單因素分析(n=376)
3.1 IVF-ET女性病人生育壓力現狀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人在尋求治療的過程當中基本要經過體檢階段—促排卵階段—取卵階段—移植階段—驗孕階段,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再加上妊娠結局的不確定性,并且輔助生殖技術產生的費用未納入醫保范圍,這些都會給病人帶來精神的負擔和經濟上的困擾,從而造成一定的生育壓力。從表2結果顯示,生育壓力量表總分為(152.65±25.22)分,各維度條目均值從高到低分別為夫妻關系、拒絕無子女的生活方式、性壓力、父母角色需求、社會壓力。這與蔡艷娜等[9]研究結果相接近,比萬玲等[10-11]調查結果要高,說明首次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人的生育壓力要高很多,但與李國鵬等[12]的結果具有差異性,主要可能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云南省少數民族眾多,有些地區的生育觀念相對落后,認為生孩子是一個女人必須要完成的事業,沒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根據康曉菲[13]調查結果顯示:不孕不育夫婦的生育壓力具有差異性,并且女性的生育壓力高于男性。其原因有可能是受中國儒家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女性必須得“傳宗接代”,生育孩子是女性的職責。周飛京等[14]調查顯示不孕不育夫婦存在較高的生育相關壓力,且夫婦之間的差異因不孕不育原因而呈現出不一致性,這表明應將這種差異作為對不孕不育夫婦進行心理疏導的依據之一,從而有針對性地減輕病人的生育相關壓力。
3.2 IVF-ET女性病人生育壓力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中,生育壓力受到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與李冬[15]調查結果一致。居住在農村的生育壓力比城市的壓力大。在農村受到醫療條件的影響較大,思想相對落后一些,大部分病人在受到多方面的因素下才會選擇就醫。文化程度越高,代表對疾病的認知能力越強,對待疾病的恐懼情緒減輕。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病人顯示出的生育壓力最高,這與Xu等[16]結果一致,這有可能由于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對待疾病會出現盲從的情況。對于做試管嬰兒的夫妻來說,有穩定的經濟收入是就醫的前提條件,收入越高的家庭,其生育壓力越小。在汪宇昕[17]調查研究發現不孕癥病人就醫行為與治療效果有一定的相關性。對于了解病人就診路徑,指導病人科學合理就醫,使用非技術手段提升妊娠率具有積極意義。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應該對于來自于農村、文化程度較低以及家庭月收入較低的病人給予更多的幫助以及關注。
3.3 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降低生育壓力帶來的影響 生育壓力對女性病人的妊娠結局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18],有研究表明生育壓力可能會通過子宮內膜和子宮內膜下血流而影響妊娠結局[19],并且在控制了生物醫學變量之后與體外受精結果的關系呈負相關[20]。應該積極關注IVF-ET女性病人的生育壓力問題帶來的影響。因此醫務工作者積極采取心理干預降低病人的生育壓力,同時應該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注意側重來自于農村、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月收入低的病人。給予她們更多的關心和關注,加強對疾病的宣傳和推廣,讓她們正確地對待疾病,減輕生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