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莉
外科手術病人需接受麻醉處理,方能相對平穩地度過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創傷,使手術病人常呈現出明顯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感知[1]。不良的情緒對人體而言屬于應激效應刺激源,將進一步誘發機體交感神經張力增強,導致神經功能失調,進而影響全身麻醉質量,使病人在麻醉期間出現軀體躁動[2]。另外,外科手術往往相對復雜,對手術程序的要求相對較高,若病人在長時間麻醉藥物作用下,較易誘發麻醉期躁動行為,可能削弱手術安全性[3]。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蘇醒期負面情感也會影響全身麻醉病人蘇醒時長,所以在全身麻醉蘇醒期落實積極且正向的情感喚醒策略能有效減輕病人的負面情感以及改善應激行為[4]。希望水平是個體面對未來某類事件以實現目標的內在自信,也是個體面對外界刺激時的自身信念與態度[5]。若病人的希望程度越高,則其面對外界環境更趨向于主動踐行正向且積極的行為模式,能減輕其負面情感[6]。正向情感喚醒策略是心理學領域常見的干預手段,通過積極的情感激發手段,能有效減輕病人的焦慮與不安情緒,對其負性情緒的改善大有助益[7]。所以,本研究擬將正向情感喚醒策略應用于全身麻醉蘇醒期病人,以期探究其對全身麻醉蘇醒期病人所感知到的希望水平及應激效應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觀察對象 將本院2019年3月—2021年4月接診收治的86例全身麻醉蘇醒期病人作為觀察對象,按照病人收治入院時的住院號末尾數的奇偶數分組,分別設定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納入要求:病人的心臟、肝臟與腎臟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病人具備正常的手術指證;病人精神狀況與意識水平正常;病人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書。排除要求:病人存在全身麻醉禁忌證;病人伴有溶血或凝血功能異常;病人存在全身炎性癥狀。兩組病人各項基線數據資料經統計學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病人落實常規性護理方案。在手術開展前1 d,由專人負責向病人落實術前對接隨訪,告知病人有關手術的流程、配合要點、不適反應等,并介紹麻醉蘇醒期的注意事項。另外,通過一對一溝通對話,及時知曉個體消極情感所產生的相關因素,講授全身麻醉蘇醒期注意要點,并及時落實情感關懷與情緒疏導。
1.2.2 觀察組 本組病人落實正向情感喚醒策略。在手術開展前,由專人負責對病人的精神狀態展開個性化評估,通過一對一健康宣教與指導,再配合面對面輔助交流,融入音樂律動樂符管理與視頻引導等多元化方式,對病人的精神情感狀態展開多元化暗示。具體的干預流程與內容包含如下方面。①系統化自我認知體系的梳理:待病人全身麻醉手術后,由專人通過視頻指導與手繪動圖等趣味化形式,向病人講解有關手術全身麻醉蘇醒期知識,全身麻醉蘇醒期進程中需關注的知識要點,蘇醒期有關不良癥狀與高危因素,進而強化個體對麻醉蘇醒期的認知體系。另外,由專人向病人講授有關負面情感對麻醉蘇醒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此增進個體以相對正面的心境狀態面對疾病。②正向社會支持力量的立體化呈現:護士為病人呈現全身麻醉配合度高且效果良好的病人作為正向社會支持榜樣,引導病人正視內在積極情感,并調動正面情緒以應對手術。再由該病人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向病人呈現手術后麻醉蘇醒期所需注意的事宜,進而強化個體面對手術的內在自信心。③正面社會支持力量的調動:護士在充分調動病人身邊親屬共同介入到病情管理進程中,引導病人及其家屬在言語鼓勵、物質支持方面給予更多的正面激勵,使其感受到內在安全感,提升應對病情的自信感。④冥想狀態下正向情感激勵:在手術前,由專人引導病人展開追憶性冥想,為其營造出一個相對靜謐、舒適且溫馨的修養空間。在了解病人所喜愛的音樂類型后,為其遴選感興趣的音樂類型,每次練習時長限定在30 min以內,干預頻次為每天2次。在落實康復鍛煉的同時,引導病人取相對舒適的平臥位,讓其閉上眼睛,想象著自己正躺臥在一片柔軟的草地上,周邊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蝴蝶翩翩起舞、微風吹拂臉龐、溪水潺潺流著,一切都是這般熟悉且美好,令人心情愉悅。當病人呼吸節律逐漸趨向于平穩后,由專人展開旁白語錄指導,現在請你全身放松,先將專注力聚焦于面部、頸部、肩部、背部與腹部等,先進行肌肉的收縮,之后再進行肌肉的舒張,每處鍛煉時間限定在1 min;鍛煉全程時間限定在15 min以內。待病人完成上述練習后,由專人負責正向情感激勵,向其逐字逐句誦讀《心靈雞湯》語錄。當讀完后,再讓病人感知語錄中所蘊含的正面情緒,并讓其將當前所感知到的情緒進行自述呈現。
1.3 評價項目 在干預前、干預后第5天末,由專人向兩組病人分發如下問卷或量表,以了解病人當前所感知到的希望水平以及情緒狀況,問卷形式均為他評。為保證問卷發放、介紹、回收等進程中的質量可控性,由專人對所有人員展開培訓,告知問卷發放的目的、條目的構成、分值的評定以及回收的程序等,且對培訓人員展開考核,各項考核結果均達標者方可步入后續問卷發放進程。①希望水平:利用Hearth希望水平量表對兩組病人所感知到的希望水平進行測評。該量表涉及3個維度,包含12項條目,每項條目執行1~4分標準評分法,總分值為12~48分。若病人所得分值越高,則表明個體的希望水平越高,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別為0.812、0.795,具備良好的信效度。②負面情感: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作為工具,對兩組病人所感知到的負面情感狀況展開評價。③記錄兩組病人麻醉蘇醒時間、術后氣管拔除時間、躁動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由專人收集數據,并將其錄入SPSS 22.0軟件中進行處理。連續性資料實施兩獨立樣本t檢驗,離散性資料實施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感知情況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負面情感水平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麻醉蘇醒時間、術后氣管拔除時間、躁動情況比較
3.1 正向情感喚醒策略能提升全身麻醉手術蘇醒期病人希望水平 就全身麻醉術后蘇醒期病人而言,其內在的希望感知是個體潛意識狀態下的信念呈現,能引導個體將專注度聚焦于更為良好的方向進展,以此強化病人的治療信念以及減輕其內心壓力負荷[8]。當病人在全身麻醉階段的負面情感獲得有效宣泄后,能強化個體對當前治療環境的適應度。本次結果顯明,觀察組病人干預后的希望水平較對照組高,表明正向情感喚醒策略能有效提高全身麻醉手術蘇醒期病人的希望水平。正向情感喚醒策略屬于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呈現形式,能融入正面且樂觀的信念,并激發個體戰勝病情的自信心[9]。再者,在多維度干預舉措中,通過融媒體健康指導方案的介入,能幫助病人構建外科及全身麻醉方案的系統化認知,以此緩解其應對病情的內在恐懼情感,強化其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最終能提高病人應對疾病的希望程度[10]。
3.2 正向情感喚醒策略能改善全身麻醉手術蘇醒期病人的應激效應 有文獻表明,手術是全身麻醉病人的創傷性操作,會增加病人的軀體痛苦,且會增加個體對病情轉歸的諸多擔憂感,甚至會增加個體的內在情感負擔,引起個體呈現出明顯的焦慮與抑郁情感[11-13]。然而,負面情感的持續滋生,將誘發交感神經張力處于持續性興奮狀態,甚至會引起內分泌紊亂以及破壞機體的免疫狀態,不利于病情正向轉歸[14]。本次數據表明,觀察組病人干預后焦慮、抑郁評分降低,說明正向情感喚醒策略能有效改善個體的負面情感以及降低應激狀態。正向情感喚醒策略的全程開展,能增進護患言語與肢體交流,使病人借助多元化健康指導手段增進對手術與全身麻醉知識的認知深度,以此增進其對病情轉歸的內在確定性[15]。再者,通過引導病人及其家屬共同介入病情管理進程中,能增進病人的治療信心,減輕其負面情感。隨著冥想方案的介入,能進一步轉移個體對事物的專注度,再輔以律動樂符,能調整個體的精神情感狀態[16-17]。
3.3 正向情感喚醒策略能提高全身麻醉手術蘇醒期病人的臨床效果 有文獻表明,麻醉躁動事件的出現與外科手術病人的內在應激水平有著一定關聯度[18]。在圍術期若能及時降低個體的應激水平,能有效降低麻醉相關躁動事件的發生概率。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病人的麻醉蘇醒時間早于對照組,且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正向情感喚醒策略能增進病人的自我正向情感暗示,以此改善病人的負面情感,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利于麻醉蘇醒,降低躁動行為的發生概率[19-20]。
綜上所述,正向情感喚醒策略應用于全身麻醉手術蘇醒期病人,能增進病人對手術治療的希望水平,且能改善負性情緒以及降低應激狀態,降低躁動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