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麗,李祎萍
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乳腺癌的有效方法,能實現對癌組織的有效切除,乳腺癌根治術病人5年生存率可達到84.3%,有助于改善病人生存質量[1-3]。但乳腺癌根治術對淋巴網有一定破壞性,導致高蛋白液體回流受阻,進而誘發上肢淋巴水腫,甚至造成上肢功能障礙。文獻報告顯示,乳腺癌根治術病人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率為6%~60%,且部分病人術后3年內仍有淋巴水腫風險[4]。臨床針對乳腺癌根治術病人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提出了徒手淋巴引流術,引流效果較好,但其他研究認為,單一徒手淋巴引流效果存在局限性,聯合治療或有更加出色表現[5]。引流消腫多模式護理是一種以淋巴引流、肢體消腫為目的,從不同角度出發制訂的護理方案,以緩解乳腺癌根治術病人術后上肢淋巴水腫,促進功能恢復。本研究在乳腺癌根治術病人中應用引流消腫多模式護理,探究其對病人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術病人共230例,納入標準:經影像學、病理學診斷確診為乳腺癌;單側病變;確定行根治術;術前病人雙上肢無水腫,且周徑無明顯差異;術前上肢活動功能良好;手術過程順利,且病人術后體征指標穩定;知曉研究項目,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存在認知、溝通障礙;既往有精神病史;患有其他可能誘發上肢功能障礙的疾病;伴有腎性、心源性等可能誘發肢體水腫的疾病。按基礎資料有匹配性原則分組,對照組年齡(44.83±2.38)歲;病程(12.38±4.20)個月;病變位置:左側65例,右側50例;術中清掃淋巴結數:(12.20±2.04)個;干預前水腫程度:輕度30例,中度40例,重度45例。觀察組年齡(45.02±2.19)歲;病程(12.70±4.09)個月;病變位置:左側68例,右側47例;術中清掃淋巴結數:(12.74±1.98)個;干預前水腫程度:輕度31例,中度41例,重度43例。兩組年齡、病程、病變位置、術中清掃淋巴結數、干預前水腫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首先由獲得國際淋巴水腫治療師資質的專科護士對參加研究的醫生及責任護士進行集中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正確篩選,淋巴水腫最新理念、理論、研究步驟和方法,并著重強調對照組與觀察組的區別。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①常規健康教育:專科護士結合臨床案例開展常規健康教育,介紹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癥狀、相關因素、危害及防治對策等,并說明臨床預防上肢淋巴水腫的護理措施,明確護理配合要求,每次教育時長20~40 min。②徒手淋巴引流:專科護士指導病人平躺,按淋巴循環方向,以靜止劃圈鏟型手法按“近—遠—近”順序輕推皮膚,保持施力方向與淋巴流動方向相同,以促進淋巴按“手部—前臂—腋下—上臂—肋間區域—頸部和鎖骨下”方向回流,每天1次,每次1 h,連續干預2周[6-7]。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引流消腫多模式護理,具體如下。
1.2.2.1 遠紅外線照射消腫 采用遠紅外線治療機對乳腺癌根治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病人實施遠紅外線照射消腫治療,協助病人去除患側上肢衣物、暴露皮膚,擺放好患側上肢后,移動治療儀探頭置于患側上肢,啟動儀器,波長為4.0~14.0 μm,治療溫度為42 ℃左右,每天烘療時間為2 h,每周5 d,連續干預2周;治療過程中,責任護士經常性詢問病人患側上肢感受,并據此調節治療溫度,避免灼熱燙傷。
1.2.2.2 功能貼布引流療法 皮硝外敷消腫護理后,專科護士即可針對病人實施功能貼布引流治療,張貼部位包括上臂掌側、前臂掌側、上臂背外側、前臂掌背。①上臂掌側引流貼法:引導病人伸直患側肘關節,肩關節保持外展位,將爪形貼布固定于鎖骨下肩峰端,按上臂掌側自然拉伸,延至肘關節。②前臂掌側引流貼法:引導病人伸直患側肘關節,腕關節保持背伸位,將爪形貼布固定于肘關節內側,按前臂掌側自然拉伸,延至掌心。③上臂背外側引流貼法:引導病人前屈肩關節,肘關節保持屈曲位,將爪形貼布固定于肩關節后部,按上臂背側、外側自然拉伸,延至肘部。④前臂掌背側引流貼法:引導病人伸直肘關節,腕、掌指關節保持屈曲位,將爪形貼布固定于肱骨外側髁上,按前臂背側自然拉伸,延至手指末。完成其他治療后,專科護士即可對病人實施功能貼布引流每天1次,每周5 d,連續干預2周[8-9]。
1.3 評價指標 ①水腫程度。護理干預2周后,專科護士對病人雙上肢周徑值進行測量,根據雙上肢周徑差判斷水腫程度,將水腫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級;無:雙上肢同位置周徑值無差異;輕度:患側上肢水腫最嚴重處周徑與健側同位置周徑差值小于3 cm,且水腫位置在上臂近端;中度:患側上肢水腫最嚴重處周徑與健側同位置周徑差值為3~6 cm,水腫部位包括前臂、手背等;重度:患側上肢水腫最嚴重處周徑與健側同位置周徑差值大于6 cm,整個上肢均有水腫癥狀,且上臂、肩關節功能受到限制,專科護士根據評價結果統計各級水腫程度病人例數[10-11]。②上肢功能。護理干預2周后,專科護士采用上肢功能障礙評定量表(DASH量表)評價病人上肢功能,量表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日常活動功能、上肢活動功能、上肢癥狀,共有11個條目,均采取5級評分法,分值為1~5分,維度得分與量表總分=[(維度得分或量表總分/條目數)-1]×25,評分越高則上肢功能障礙越嚴重[12-13]。


表1 兩組病人上肢水腫程度比較

表2 兩組病人上肢功能狀況比較 單位:分
乳腺癌根治術后上肢淋巴水腫與局部淋巴系統遭受破壞、組織痙攣、瘢痕增生有關,文獻報告顯示,上肢淋巴水腫是乳腺癌根治術病人術后生活質量的獨立影響因素,導致康復進程緩慢[14-16]。而常規肢體功能鍛煉、壓力治療及手術干預等方法在操作簡便性、可重復性上存在局限性,故仍需積極探究新的護理模式[17]。
本研究在乳腺癌根治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病人中應用引流消腫多模式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上肢中重度水腫病人占比為9.57%低于對照組的19.13%(P<0.05);觀察組術后上肢功能評定表日常社會功能、上肢活動功能、上肢癥狀3個維度評分均小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在乳腺癌根治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病人中應用遠紅外線照射療法,遠紅外線有輻射、共振及熱效應3種生物學效應,其中輻射、共振效應能促進游離電荷、離子振蕩,而熱效應有擴張局部血管、淋巴管的作用,可促進局部微循環;此外,通過遠紅外照射熱效應能激活吞噬細胞與內皮細胞,實現對淋巴水腫組織中多余蛋白的吞噬、吸收,可緩解炎癥反應、促進組織液回流,進而緩解水腫癥狀,加快上肢功能康復進程[18-19]。本研究在乳腺癌根治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病人中應用功能貼布引流療法,功能貼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據此對淋巴水腫患肢實施干預,能擴大皮膚、肌肉間隙,對血液、淋巴循環有促進作用,且能實現對皮膚感受器的持續、有效干預,有助于增大機體疼痛閾值,緩解疼痛感,進而促進上肢功能恢復[20]。蔡洪梅等[21]研究顯示,功能貼布在乳腺癌根治術病人中應用后,病人上肢水腫程度、淋巴流量、上肢功能相較治療前均得到顯著改善,證實了本研究結論,提示功能貼布能擴大皮膚與肌肉間隙,可促進淋巴、血液循環,但其應用的長期效應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引流消腫多模式護理在乳腺癌根治術病人中的應用,能促進上肢淋巴回流,緩解水腫癥狀,改善患側上肢功能。